南山律在家備覽

選自良因法師導讀《南山律在家備覽導讀·宗體篇》

第四課 皈依功德——甲二、顯相

甲二、顯相

爲什麼三寶能夠救護我們呢?這就要先了解何謂三寶。

《戒疏》雲:“有四種三寶:一理體者。如五分法身爲佛寶,滅理無爲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

“理體”,是指一種清淨無染、諸佛所親證的法身理體,它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功德徹底地開顯。

第一、“五分法身爲佛寶”。“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戒”是指證得清淨法身時,永斷一切惡的功德;“定”是指佛的心,恆常安住在自性當中,不動搖、不生滅;“慧”是以根本智,觀一切法都不離自性;“解脫”,是指因爲安住在法性中,所以能夠起種種的神通妙用;“解脫知見”,就是當證得解脫之後,能自知證得了解脫,這是後得智。

成就這五分法身的是誰呢?就是理體的佛寶。

第二、“滅理無爲是法寶”。“滅理”就是滅諦之理,不生不滅的法性就是滅理,也就是無爲之法。所謂“無爲”,不是離開有爲之外另外有一個無爲,而是一切法當下就是無爲。能了知一切法當下就是全體真如,是不生不滅的理體,因此一切法皆是無爲。

我們歸依三寶的核心,就是歸依法,這個法就是“滅理無爲”。因爲它是三寶共同的體,也就是清淨無爲的真如本體。佛寶徹底親證了這個清淨的本體,僧寶則分證此體。所以三寶共同的體都是“滅理無爲”,這是我們正式歸依的境界。爲什麼三寶能夠救護我們?就是因爲它所依止的體是“滅理無爲”,這是魔王到達不了的境界。魔王只能到達六道,他牽引我們在六道中頭出頭沒;但“滅理無爲”的境界,他到不了。

因此,只要“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當救護”。我們的心要常常安住在不生不滅法性的智慧當中,如觀察《金剛經》:“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或者即使對法性的道理還不是很懂,就只是常常誦唸這段文,乃至讀誦簡短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多去讀誦、思惟這些詮釋滅理無爲的般若經典,我們的心就能跟三寶的境界相應,這是魔王所到達不了的境界。

歸依佛,因爲佛親證了這個理體;歸依僧,因爲僧分證了這個理體;他們皆能引導我們到達這不生滅的境界,因此三寶能夠真正地救護我們。

所以歸依之後,或許我們有自己的親教師,這跟一般法師的緣不一樣,但是我們應當知道,我們歸依的是十方三寶,我們是三寶弟子,而非僅僅是某人的弟子,親教師只是我們到達三寶不生滅境界的引導,這是一個佛教徒要常常去憶念的。

不要認爲我的師父有很大的加持力,我就不必特別修行,仰仗師長的加持,就能了生脫死……,這都是心外求法。師長也只是透過說法,引導我們的心趣向三寶。唯有當我們把心常常安住在三寶的境界中時,才能真正的得到救護而解脫。所以不管唸佛、拜佛、誦經、持咒……,都是透過這些方法,使我們的心安住、隨順於不生不滅的理體,這是根本。

第三、“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聲聞”可以包括小乘、大乘的聲聞。“學”指的是有學位,就小乘來說是初果到三果,就大乘來說是初地到十地。“無學”就小乘來說是阿羅漢,就大乘來說就是佛果。所以理體僧寶,指的是小乘的有學、無學位,和大乘的有學位,因爲大乘的無學位就是佛寶了。這是第一個,理體三寶,它的本質是清淨無染的。

“二化相者。如釋迦道王三千爲佛寶,演布諦教爲法寶,拘鄰等五爲僧寶。”

接着說明“化相”三寶。“化相三寶”是理體三寶爲了度衆生,所顯的幻化之相。因爲理體三寶本身是無形無相、清淨無染的大功德聚,所以凡夫衆生接觸不到,就必須要透過化相三寶與住持三寶,在事相上的顯現,才能藉此引導衆生。

所謂的“化相”三寶,簡單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所顯現的三寶境界。 爲什麼稱爲“化相”?因爲它是由不生不滅的法身理體,所化現出來的,因此稱爲“化相”三寶。

化相三寶的“佛寶”,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

“道王三千”是說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域,遍滿整個三千大千世界。

“演布諦教爲法寶”,“諦”是真實的意思。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所開示的種種真實不虛的教法,就是化相的法寶。不過那時還沒有結集成文字的經典,只是佛陀所宣說的法義,就是化相的法寶。

“拘鄰等五爲僧寶”,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是最早的僧寶。佛陀成道後,觀察到五比丘跟他的緣最深,所以他就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在佛陀三轉法輪之後,五比丘次第證得聖道,也就是前述的“聲聞學無學功德”的理體僧寶,五比丘因此也就成爲佛陀在世時,最早的化相僧寶。

“三住持者。形像塔廟爲佛寶,紙素所傳爲法寶,戒法儀相爲僧寶。”

佛陀滅度後,爲了使三寶能久住世間,僧衆們建立的種種形像,並代代相傳的,就是“住持”三寶。

“形像塔廟爲佛寶”,佛陀滅度後僧衆們所創建的佛像、佛塔等,都屬於住持的佛寶。這並非是偶像崇拜,而是透過這些形像塔廟,使衆生生起歸依、向道之心。

“紙素所傳爲法寶”,就是透過紙張等書寫印刷出來經典的語言文字,就是住持的法寶。

“戒法儀相爲僧寶”,受了出家的具足戒後,所顯現出世的儀相,就是住持僧寶。或許他們都還是凡夫,還有煩惱,但只要具足正見,仍然有戒體在身,就應當爲一切人天所恭敬、供養。因爲佛法必須靠僧團來弘揚,佛像本身是不說話的,經典如果無人解釋,我們很容易錯認消息。所以必須要專業的修行人,也就是僧寶,才能爲我們詮顯經典的真實義。因此縱然他只是凡夫,只要是住持的僧寶,就應當歸依、恭敬供養。

“四一體者。如常所論。唯約心體義分三相,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

前面理體、化相、住持三種三寶,都是屬於清淨、或者是分證清淨的境界, 而“一體”三寶,指的是我們的自性,它就通於凡聖了。

“如常所論”,如一般大乘經典所論說的。

“唯約心體”,這“心體”就是我們的自性清淨心。依着自性清淨心來說, 我們也是具足三寶功德的。佛寺早晚課誦後,都會念:“自歸依佛,自歸依法, 自歸依僧。”所謂“自歸依佛”,是歸依我們的自性佛;“自歸依法”,是歸依我們的自性法;“自歸依僧”,是歸依我們的自性僧,也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佛、法、僧三寶。

雖然他們現在還是染污的,但就像“衣裏明珠”的譬喻一樣,佛的“三德”與我們衆生的“三障”是不二的,所以我們自性本來就具足三寶。佛寺早晚課的前半段,都是修事相上的法,持咒、誦經、唸佛等等,最後透過念三自歸,將這一切有相行,全部匯歸到自性不生不滅的三寶理體。

在藏傳佛法中,修一切法之前,都會先念誦三歸依,並觀想歸依境等,那是爲了祈求三寶加持,以破除修法的障礙。而漢地的傳承,會將三歸依的誦唸放到最後,就是爲了將前面的有相行,全部匯歸到自性不生不滅的理體,也就是自性三寶。

“如《涅槃》說三寶同性等”,“同性”的“性”,就是指真如理體。在《涅盤經》中,開示自性三寶之體,皆是真如本性。

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自性的佛寶,就是內心照了的功能,因爲“佛者,覺也”,覺是覺悟、照了的意思。我們能夠產生照了的功能,就是自性的佛寶在起作用。只是我們用它去照煩惱、虛妄分別的境界,虛妄地分別好壞、大小、美醜等等,而起煩惱。但是凡夫這照了的功能,與佛是不二的,都是真如本性所起的作用,這就是自性佛寶。

再說自性法寶。法是清淨無染之體,也就是智慧所照了的境界。外在一切境界都是我們自性所顯現的影像,雖然相上有生滅,但體是不生滅的,就如同夢境(生滅)、夢心(不生滅)的道理一樣。因此真如所顯的一切境界,就是自性法寶。

僧寶的僧,本義是“和合衆”。和合,就是不二,出家衆住在一起,爲什麼稱爲僧團?因爲大家依着六和合(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而共住,所以稱爲僧團。自性僧寶,就是能照了的自性佛寶,與所照的自性法寶不二。

譬如:在夢境中,能看的眼睛,和眼睛所看見的佛像,有能有所(眼睛爲能見,佛像爲所見)的差別,但實際上能照見的眼睛也好,所照見的佛像也好,本質都是這念能做夢的心,因此雖然相上有差別,其體是沒有差別的。

自性佛寶與自性法寶,皆是真如所顯,其無二無別的體性,就是自性僧寶,此即“三寶同性”之理。所以一體三寶是通於染淨、凡聖的。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只是我們在迷惑中而沒有開顯而已。

因此修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禮敬諸佛”,不只是禮拜外在的佛,同時也是禮敬我們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的自性佛。“稱讚如來”,乃至“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都是一樣的道理。能依止自性三寶之理而修,這樣的三歸依就是圓頓法門了。

在此以宋朝靈芝律師《補續芝園集》中的開示,總結四種三寶:

“衆生妄念,天真本具,一體三寶也。

諸佛果德,清淨無染,理體三寶也。

乘時利見,啓迪羣庶,化相三寶也。

垂裕後世,流及無窮,住持三寶也。”

因此我們必須常常憶念一體三寶,內心於境界上不迷、不取、不動,再透過外在理體、化相、住持三寶的加持,內外和合,才能得到解脫,這是三歸依的真實義。

公衆平臺聲明

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注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