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草坪在柏林山以北,最寬處1公里多,窄處約500米,入口處10米,距市區113公里,有彝族住戶43戶,海拔2800米。柏林山頂部呈一字形,一字的上面奇峯異仞若干,有的如圓寶、有的似利劍,最奪目的有兩峯,有如湧起的海浪,海浪的旁邊懸放巨石一塊,酷似“天涯海角”那塊“南天一柱”,而這一柱恐怕是那一柱體積的百倍、千倍,山上有藥材上千種,柏林山的藥材質量久負盛名,譽享西南。

鹽邊北部五景(張永康)

棋盤山

棋盤山在柏林山之東,小地名叫銅廠村,海拔3700米,山下箭竹環繞,山頂有近200平米的山頂平壩,壩中有魚背脊狀石頭若干,脊上又生酷似恐龍角狀尖石,尖石密實緊挨,構成一奇觀。

從北面山頂稍下,有一小壩,約60平方米,壩中天然一塊方形石板,石板由各種顏色的小方塊組成,自然的紋理,形似一個象棋棋盤。棋盤上星羅棋佈相嵌着臉盆般大小的圓石,圓石上布着花紋,神似棋盤上放着的棋子。傳說曾經有兩位神仙有此下棋,此景觀是一盤未下完的殘棋。

再往下,有一個深不可測的大黑洞,傳說洞中如有煙霧冒出,嫋嫋竄上天空後,會出現狂風大作,雷雨交加,閃電雷鳴的惡劣天象,後被村民以狗血污穢,此現象不復存在。

山腳盛產土紅,舊時用作印泥,還可漆傢俱。民間認爲土紅是地中之寶。而土紅的確也是自然界稀有的物質。

棋盤山一帶多爲苗族。

柏林山

柏林山位居鹽邊縣國勝鄉,距市區123公里,柏林山橫空出世,高聳入雲端,海拔爲4160米。

我去造訪百靈山,向它的至高點進發,來回耗時6天,山頂是大方之地,走一個圓周需耗時9天。

站在山巔往下看,驚心,動魄。朝遠看,風光無限,漁門鎮、冷水箐、攀枝花盡收眼底。

柏林山頂部呈一字形,一字的上面奇峯異仞若干,有的如圓寶、有的似利劍,最奪目的有兩峯,有如湧起的海浪,海浪的旁邊懸放巨石一塊,酷似“天涯海角”那塊“南天一柱”,而這一柱恐怕是那一柱體積的百倍、千倍,山上有藥材上千種,柏林山的藥材質量久負盛名,譽享西南。山前對稱地聳立兩座圓峯,海拔爲2400米,圓得奇麗、圓得大氣、圓得可愛,名叫雙乳山。

左前方又一奇峯,名爲猴王山,上半部寸草不生,全是近乎黑色的岩石,自然呈現猴王造形,眼、鼻、口、臉形、肩、手、足俱全,神情凝重,神似佛,形似猴,於是也有人稱“鬥戰勝佛山” 取意孫悟空西天取經終成正果,偶有香火供奉。“鬥戰勝佛”正前方又出一小峯,峯頂端放一石,形狀似一巨鳥,此二峯合爲一景,名爲金雞拜佛。

柏林山的右前方也有一峯,海拔爲2600米,峯內空如樓房,大概是幾十層,名爲千層樓,樓內鍾乳形狀各異,姿態萬千。

茶 山

茶山在柏林山麓,距市區110公里,二十多處茶山遍佈國勝鄉每個角落,共計9884畝,號稱萬畝茶山,成行栽植,行間可供2人並排行走,多數是梯地,俯視,層次分明,在茶林間漫步,涼風悠悠,自然產生放鬆的感覺而樂於逗留,是拍照的理想場景。每年三季採茶,採茶時節,採茶女茶歌飄飛,這唱那應,頗有浪漫情調。

國勝茶屬蘭花香型,雖屬省級名茶,但蘭花香型的茶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

國勝茶的特點是,不管什麼品種的茶,只要移栽到國勝,都會變成蘭花香型,可見國勝這方非常適合茶的生長,同理而論,說明國勝茶非常有特色。

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凡五年以上的茶樹,枝幹上都長着樹鬍子和樹花,(寄生在高寒帶植物上的苔鮮)說明國勝茶沒有一絲一毫的污染,是當之無愧的綠色健康飲品,每年產茶50萬斤左右,每年從2月20日至3月20日採的茶爲一級,依次3月20日至4月20日爲二級,4月20日至5月20日爲三級,以後的兩季秋茶,等級再降。現市場供不應求,如果量大,必將暢銷全國。

長草坪

長草坪在柏林山以北,最寬處1公里多,窄處約500米,入口處10米,距市區113公里,有彝族住戶43戶,海拔2800米。

長草坪兩頭的入口窄,中間寬,是個長形的盆地,走進去,豁然開朗,極似“桃花源”。最早無人居住時,坪中遍開索瑪花,住戶進入後,索瑪林被毀,成爲蕎子地和牧場,常有“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觀出現,現當地人已開始在坪內遍種桃樹,使之更具備“桃花源”的意境。

西北面山巒秀美,長着高大挺拔的古松和大片的索瑪花,分紅、白、粉、紫四種顏色。

東南面是刀切般的懸巖,巖上有黑白相間顏色的線條,自然構成栩栩如生的動物圖形:有的像猴子,有的像牛、羊、狗。千奇百怪,有如一幅巨型畫卷。

兩頭入口處,長着很多青槓樹,這些青槓樹與別處的青槓樹大不一樣,它春天的嫩葉綠得發亮,分外好看,到秋天葉片又全變成鮮紅的顏色。

長草坪是一個上乘的旅遊景點。

藤橋河

藤橋河發源於柏林山麓,由山腳洞中湧出的九股暗水彙集成河,全長30多公里,景色最好的是上游的十公里地段,由北向南流,到柏樹匯入二灘湖,距市區120公里。

藤橋河水極度清澈,一丈深的水底能看見游魚,太陽照在水面上,水底會出現迷人的金色光環和花紋。水量四季均恆,水溫也四季均恆,水質四季不渾,口感極好。

春季有細甲魚從洞中游出,剛出來時魚頭大,魚身小,半透明,肉眼就能看見魚骨,到洪水季節,已經肥壯了的魚又會重回洞中,到第二年再出洞來。

一百年前,河上有一座由青藤長成的橋,可能是一枝青藤偶然被風吹到對岸的樹枝上,接着第二根青藤又順着爬過去,後來更多的青藤也牽了過去,形成一道由青藤自然形成橋的奇觀,後因地方上發生爭鬥,敗方在逃跑時爲了避免追擊已將藤橋砍斷,此奇觀可以在原址上恢復。

:彭開欣 曾 靜

監 制 :馬茂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