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1901年,杨廷宝出生于河南南阳,1915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1年毕业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6年,学成的杨廷宝先生同赵深结伴离美赴欧洲考察建筑,用了半年的时间考察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建筑。他于1927年回国,投身刚刚起步的中国建筑设计领域。

回国后,杨廷宝加入近代中国最大的建筑事务所——天津基泰工程司,关颂声是创始人,继而朱彬、杨廷宝、杨宽麟组成建筑事务所(其后梁衍、张镈等人也参加了一段时间)。杨廷宝作为建筑设计方面的主要负责人他的作品都称基泰工程司而不计个人姓名。当时,东北大学(校长为张学良)已经成立,正广招贤才,学校建筑系系主任一职留给了杨廷宝,但当时杨已经有工作,他便向学校大力推荐梁思成,认为系主任非他莫属。

东北大学随即下了聘书,梁思成欣然赴任,随行的还有他的新婚妻子林徽因。

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1939年基泰工程司杨廷宝为蔡显裕开具之工作经验证明

1928 年8月,清华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同年学校决定另作规划。在 1930 年成立清华大学建筑委员会,同年制订了三年建筑规划,杨廷宝主持这一规划与重要单体建筑设计。此后,他逐渐将西方古典建筑手法和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作品不断。

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咸丰御赐”清华园”

1930年杨廷宝接受了母校清华大学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清华设计第二个校园规划,之前的第一个校园规划是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制定的。杨廷宝没有辜负母校师生的期望,他接受任务后就跟助手们一起勘察地形,进行测量。对校园环境记录整理,征求同行们的意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规划方案,对学校的老建筑只扩建不新建,虽然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新的规划方案未能全部实现。1930年由基泰工程公司编制了新的清华大学校园规划。杨廷宝还主持了部分个体建筑的实施,包括图书馆、体育馆扩建以及新设计建造的生物馆和气象台等建筑。另一位著名建筑师沈理源则设计了化学馆。这些建筑堪称中国那个时代建筑的经典之作”。

生物馆外形采用西洋古典建筑风格。建于1929年,由中国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复新公司施工,初建时期曾接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款。化学馆,兴建于1931年7月,1933年夏竣工。生物馆和老化学馆是他用砖和水泥创造出两座端庄典雅,极富文化氛围的建筑艺术品。

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清华大学生物馆

气象台建成于1931年5月,八角形塔式建筑。有铁转梯,设测气压、风、温湿度、降水量等仪器和口径120厘米、放大275倍的赤道望远镜。最初曾在此设气象园以供实测,后为安置测风仪器和观察气象修建了气象台。

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气象台

明斋的建筑面积4417平方米,南北长85.4米,东西两侧长81.7米。三层建筑,在明斋的四个角上都设有门,主要入口设在两个转角处,中部设置过街楼,便于南北的穿行。宿舍每层有66个房间,每间住2个学生。楼梯间的两侧是公共的厕所盥洗室。刚开始明斋就叫做四院,1930年落成。后来才改名“明斋”。明斋为清华大学第一栋学生宿舍,宋平、姚依林、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以及大批两院院士和各界英才在学生时代都曾居住于此;明斋也曾是清华园内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2012年7月起,明斋成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馆。

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明斋

图书馆扩建工程至今还为人称道。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6年4月,1919年3月完工,当时的馆舍面积仅有2114平方米。1931年3月,图书馆需要扩建二期,刚刚30岁的杨延宝主持设计、对图书馆进行扩建。

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图书馆二期老照片

原有莫菲楼体量较小,只有约2100平方米。在预见到清华园中建筑将日益增多、规模加大的情况下,杨廷宝根据建筑环境组织建筑形体和轴线关系,以一个与原楼从总体到细节完全一样的新楼与它垂直方向布置,并用一个以45°方向布置的4层高的中楼将二者连接起来,在细部处理上衔接得几乎天衣无缝,成为一个整体,避免了可能产生的过于零碎的缺点。不知情者均想象不到这是两次接连而成的。

“在完整的建筑群中新修和扩建,有时并不一定要表现你设计的那个个体,而要着眼于群体的协调”。主门厅面积不大,但上下左右四通八达,是一个经济而高效的交通空间。扩建后的L形图书馆位于校园的中心建筑——大礼堂之后,从东面和北面把礼堂拱卫、衬托起来。它的屋顶轮廓在平缓之中又有变化,在这一组建筑群中扮演着积极而恰当的角色。它的每个局部或构件,无不在尺度上、构图的繁简上做次一级处理,使人们在这个环境中享受到一种平和、庄重和有秩序的整体之美,并营造出浓郁的学术气氛。

两个八角形小过厅和两个八角形楼梯间成为新老楼间在平面上和外形上的联接与过渡,十分自然,十分妥贴,天衣无缝。中楼的大门设在二层,成为全馆的主要入口,直接联系各大阅览室,它没有重复原馆由一层入口后再上大扶梯的手法,既在外观上表现了入口的主次,形象上也有个变换。

这一方面完成了当时校长所要求的轴线,另外一方面又把一、二期融合为一体,衬托了大礼堂的形状。既满足了校长的要求,又解决了艺术的问题,这个设计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很重要的一笔。扩建工程1931年11月竣工,馆舍面积达到7700平米,可同时容纳读者700余人,新扩充书库三层,与原书库相接,共可容书30余万册。

从清华大学初建,到1930年清华大学聘请杨廷宝重做校园规划,到1936年设计建成一批新建筑,至此,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建设结束。2001年6月25日,由亨利·墨菲、杨廷宝等设计师设计建造的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成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杨廷宝(左)和童寯(右)

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百年巨匠·建筑篇》开机仪式

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百年巨匠·建筑篇》开机仪式嘉宾合影

监制 / 渊默、大白

编辑 / 馨艺

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纪念“五四”,想起鲁迅…… | 阎晶明

百岁老人宋平为《百年巨匠》题字

台北故宫举办张大千120周年纪念大展,堪称豪华!

巨匠轶事 | 关山月:忆当年,我与傅抱石联袂《江山如此多娇》

走近巨匠丨“话剧皇帝”金山拜师“上海皇帝”杜月笙

巨匠文选 | 鲁迅:倘若只看书,人便容易变成书厨

巨匠轶事 | 启功:人生没那么复杂,就是找乐子啊

鲁迅之子周海婴用镜头定格的历史瞬间

林郑月娥接受《百年巨匠——饶宗颐》专访

走近巨匠丨傅抱石的四次写生足迹

走近巨匠丨杨廷宝:能书擅画的建筑大师

己亥迎春 | 张大千、齐白石……画过的《岁朝清供图》

己亥话猪 | 徐悲鸿画墨猪,浓淡刻画,趣味十足

蒋兆和:愿将对万物真实的情感诉之于画作

走近巨匠 | 傅瑞麟改名“抱石”,意喻一辈子追随石涛

走近巨匠 | “中国只有这么一个徐悲鸿,还嫌多吗?”

走近巨匠 | 潘天寿曾经如此评价石鲁

视频 | 林郑月娥在《百年巨匠——饶宗颐》开机仪式上的致辞

李小琳:钦佩于饶宗颐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敬意和深情

走近巨匠 | 茅盾谦称“字殊拙劣”,书法成就受尊崇

走近巨匠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于右任书法精品50件

关于我们

走近巨匠 | 杨廷宝 为母校清华大学设计建筑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百年艺尊(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银谷艺术馆等联合摄制的《百年巨匠》,是我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人文、科技领域大师巨匠的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第一季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共110集。《百年巨匠》第二季由建筑篇拉开帷幕。

《百年巨匠》已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光阴、博览栏目)、重庆卫视、浙江卫视、黑龙江卫视、山东卫视、河南卫视、甘肃卫视、新疆卫视、青海卫视、宁夏卫视、西藏卫视、广东卫视、广西卫视、北京纪实高清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等国内80余家省级卫视、地方电视台,以及马来西亚电视台等海外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百年巨匠》已获8项纪录片奖项。

《百年巨匠》连续两年立项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实施的“纪录中国”传播工程,被列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8年纪录片重点项目,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并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市文化创新发展资金资助。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列为高雅艺术进校园教材。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员网”将《百年巨匠》美术篇纪录片、书籍作为视频教材和知识讲座内容。2017年,《百年巨匠》影像制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全国老年人推荐的优秀出版物。2018年,《百年巨匠》系列丛书(10卷)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