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研究證實了長支架在中國人羣長病變中的低血栓發生率(Figure 2)。P38註冊研究證實超長支架在≥35 mm超長病變中的安全性,隨訪一年,研究主要終點MACE事件發生率、靶病變再次血運重建率和支架血栓率分別爲10.3%、3.9%和1%。

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ISR)是阻礙心血管介入治療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之一,也是目前心血管領域的研究熱點。在第十七屆中國介入心臟病學大會(CIT 2019)上,來自四川省人民醫院的程標教授就支架長度和再狹窄發生率的關係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BMS vs DES

在金屬裸支架(BMS)時代,支架長度每增加10 mm,再狹窄發生率增加4%(p<0.0001)。研究發現,BMS支架直徑<3 mm,MACE事件發生率最高;藥物洗脫支架(DES)無論直徑大小,均有較好的臨牀表現。在DES時代,對於長支架安全性的探索從未止步。

Figure 1

不同直徑的BMS vs DES支架 MACE事件發生率。

長支架的臨牀研究

SEEDS研究爲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在全國45箇中心共入選1,900例冠狀動脈置入第二代藥物洗脫支架(2nd DES)的小血管、長病變及多支血管病變的患者。在置入支架後的第1個月、6個月、12個月及24個月時進行隨訪。主要的觀察終點爲靶血管失敗(TVF),包括心源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及缺血驅使的靶血管血運重建的複合終點。1年的臨牀隨訪結果顯示支架置入後具有極低的TVF發生率(5.95%),確定及可能的血栓發生率爲0.58%。該研究證實了長支架在中國人羣長病變中的低血栓發生率(Figure 2)。

Figure 2

長支架在中國人羣長病變的低血栓發生率。

P38註冊研究證實超長支架在≥35 mm超長病變中的安全性,隨訪一年,研究主要終點MACE事件發生率、靶病變再次血運重建率和支架血栓率分別爲10.3%、3.9%和1%。LONG PRIME是一項多中心的註冊研究,隨訪一年和兩年後,研究主要終點MACE事件發生率、靶病變再次血運重建和支架血栓率分別爲2.1%和5.4%,0.7%和2%,0.7%和1.5%。該註冊研究證實了超長支架在超長病變(≥35 mm)中長期的安全性。

選擇長支架的原因

(1)減少支架重疊,降低邊支閉塞的風險;(2)降低由於多個支架重疊或病變不完全覆蓋導致的地理丟失,而地理丟失是長病變患者中發生再狹窄和心肌梗死的重要預測因子;(3)縮短手術時長,減少患者和術者的射線曝光時間以及手術費用。

總 結

現有循證依據證實,安全有效的DES不會因爲支架長度而增高支架再狹窄的發生率。儘量選擇精準徑向支撐力的支架,考慮兩根以上支架重疊的可能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使用腔內影像學(OCT或IVUS)在支架植入前後進行指導和評估,以提高臨牀預後。

本文內容爲《門診》雜誌原創內容轉載須經授權並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