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人叫贾宝君,他经营的林场,就是韩家园林业局外河家庭管护林场。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贾宝君的家庭管护林场能走到今天,自然也离不开兄弟的理解和帮助。

自建区以来,大兴安岭屡创改革之举。其中一个3.3万公顷的小林场运营机制的改革尝试,经历了16年的验证之后,终于收到了更多的肯定之声。听到这些声音,最高兴的莫过于这个林场的经营者。作为全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此时,他终于可以放心了。

这个人叫贾宝君,他经营的林场,就是韩家园林业局外河家庭管护林场。

林场怎么会和家庭画上等号?以家庭承包的形式经营一个林场,在森林防火、生态管护、经济发展等方面,能达到普通国有林场的管理水平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来到了这个不一样的林场一探究竟。

16年的坚守,贾宝君像一棵松树,始终屹立在外河家庭管护林场的林间,带领着自己的“家人们”守护着这片绿色。

他有金刚钻 不惧瓷器活

初见贾宝君,一身略显肥大的迷彩服,使他看上去不甚威武。黝黑的脸上看不出明显的表情,那一双微微眯着的眼睛,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倔强。每说一句话之前,他会习惯性地停顿半秒,然后才缓缓开口,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心思缜密颇有定力的人。

一番交谈过后,记者了解到贾宝君当年并不是一时冲动才选择了以家庭承包的形式来经营林场,他是胸怀有志,且才学傍身,才伸出了夹螃蟹的筷子。

1983年,贾宝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那个年代的本科生本就少见,他学的又是与林业生产相关的采运专业,毕业后服从分配来到了大兴安岭。直到2003年,他几乎在林业生产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工作过,包括企业管理,他也是成竹在胸。

2003年,我区进行了一次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探索,当时已经是韩家园林业局正科级干部的贾宝君得知这一消息后坐不住了。无数个深夜,他伏案苦思,终于将一个成型的方案交给了林业局。就是这个方案,让他脱颖而出,拿到了3.3万公顷林地的经营权,这3.3万公顷的林地,就是如今外河家庭管护林场的雏形。

贾宝君(中)、贾宝权(左一)、毛长兴(右一)兄弟三人自称“铁三角”,坐在一起展望着未来。

他有一个梦 田园寻自在

贾宝君说,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生活状态是他所向往的。到韩家园林业局工作后,为了心中这份田园梦,他买了80公顷的耕地,把老家的大哥一家接了过来,帮他经营农活。

“我的地就在外河这一片,当时想着如果搞家庭承包,我有地缘优势。”贾宝君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种地,他和大哥在自家的耕地旁盖起了两间板夹泥。他们把这80公顷的耕地以及两间土房子,统一叫做地营子。尽管现在这里已经成了林场的场部所在地,他们仍然改不了这个称呼。

走进林场的施业区,一面面防火彩旗随风招展,一块块宣传牌点缀其间。当年的两间土房如今已经发展成了前后两排大土房。是的,还是土房。

“这些房子是早些年盖起来的,现在还能用。”看着两排土房子,贾宝君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看上去是有些寒碜,但是要翻盖砖瓦房,没个十几二十万下不来。我可舍不得,我要把钱用在刀刃上。”

“你很缺钱吗?”见他这么小气,记者忍不住问道。“钱哪有够花的时候?这么大个家,哪里动一动都要花钱,与其把钱花在盖新房这样的面子上,不如花在森林防火、生态保护、职工待遇这些更实际的地方。”贾宝君说,为了开源节流,他在林场建了一个苗圃,林场所有营林用苗都从自己苗圃里出。他还把那两排土房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间壁出了一个农家乐,周围建了几栋大棚,以供游客采摘。

“这地方发展旅游绝对有前景,离局址近,风光好,将来肯定能吸引游客。”在贾宝君的眼里,他的这个林场简直就是世外桃源。他每天工作生活都在这里,关门上炕这里是家,开门进山这里便是他的全世界。

他有一群人 帮他当好汉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贾宝君的家庭管护林场能走到今天,自然也离不开兄弟的理解和帮助。

“放着好好的科级干部不当,非要干什么家庭林场,这不是胡闹吗?”作为贾宝君的亲大哥,贾宝权对当年弟弟的选择充满不解和忧虑。“从来林场都是国家经营,他突然要承包,万一干不下去了可怎么办?”贾宝权说,当初全家人都为贾宝君悬着一颗心,可是又都知道他是个一条道走到黑的倔脾气,也只好由着他,然后尽心尽力地帮助他。

贾宝权现在帮着弟弟管理扑火队。这支10人的队伍虽然人数不多,半军事化的管理制度,让队员们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训练和作息规律,宿舍内一床床叠成豆腐块的被子,摆放整齐的物品,窗明几亮的卫生,让这支队伍的战斗力不言而喻。

“别看我俩不一个姓,宝君就是我亲弟弟。这个林场他干一天,我就帮他守一天。”毛长兴是一名退伍军人,跟贾宝君打过几次交道后,就认定了这个人可以做兄弟。于是便和妻子一起来到了贾宝君的林场。他和妻子负责看守林场的大门——外河检查站,同时也负责监督管理另外两个管护站的工作。他曾经有机会离开林场得到更好的发展,可是思前想后还是留了下来。“我啥也没有的时候宝君带着我一起干,现在日子好起来了,怎么能扔下兄弟自己走呢!”

林场一共21名职工,其中大部分人都已经跟着贾宝君干了十几年。“从二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到现在满面沧桑的中年大叔,我们早已是兄弟,谁也离不开谁。”说起贾宝君,职工们赞不绝口。

“这么多年宝君从不拖欠我们一分钱,伙食上更是我们要什么给什么,从来不在我们身上省钱。”

“我们就听场长的,他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他说防火期不让外人进来,那谁也进不来。”

“工作上我们从来不敢大意,大伙心里都知道,一旦出现什么纰漏,林场的经营权就会被收回去,我们的饭碗就没了。”

……

听着兄弟们突如其来的“表白”,贾宝君沉默了。过了许久,他红着眼睛说:“不管到什么时候,我要为我的兄弟们负责,家庭林场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他有一片情 誓让山更青

“快看,大雁,今年刚开河大雁就飞回来了,这两年我们这里的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了,棕熊、狍子、狐狸、野猪什么都有。”

记者跟随贾宝君走在巡护的路上,他一会儿手指天空让记者看飞鸟;一会儿又像侦探一样带着记者分析林间的足迹或者粪便是什么动物留下的;一会儿又像个孩子似的向记者炫耀他自己创作的宣传词。“你看我们家这小院,多干净多利索,甸子里的草秋烧的时候都烧了,路边的杂草我们都割了,这样既减少了火险隐患,又美化了家园环境。”说起林场的一切,无论是贾宝君还是其他职工,总是不经意间把这里说成家。一个3.3万公顷的家,可真是够宽敞的!

“很多人都说这么多年我可赚大了,每次我都笑着不作回应。我心里其实挺认可这种评价,我就是赚大了。”说起这些年的收获,贾宝君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在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的条件越来越好,发展也是越来越顺利。但是说起收获,他更在意的是这里的森林防火和生态保护以及兄弟们之间的那份情谊。“钱不是最重要的,这么多年我没赔本就已经很知足了,赚多赚少无所谓。”

贾宝君说,要说赚钱,林场的确有很多途径。“林下资源这一块我要让利给职工,让他们尽可能多地靠采集山产品增加收入。”站在外河岸边,看着潺潺春水,贾宝君说,曾经有人提议让他发展养殖业,被他拒绝了。“这里是外河的流经地,施业区内的4条支流都汇聚到外河。而外河是韩家园林业局的水源河,我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全局人民的水源安全。”贾宝君告诉记者,无论养殖什么,都会对河流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他决不允许任何人在他的施业区内搞养殖。

“从一开始我要做的事情就很明确,首先要竭尽全力把这片林子守好,把这里的动植物保护好,然后是让跟着我的弟兄们日子越过越好。”说起以后的发展,贾宝君信心十足。“林业局一直都很支持我们,你看我门前这条路,马上就要变成水泥路了,林业局还要在检查站给我们盖新房子。以后我们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顺利,而我要做的,就是一如既往地让这里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更好……”

图片:本报记者 黄野

监制:李睿军 责任编辑:杨芳

编辑:李丹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