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到双河的初衷,周凤山笑着说:“我原来工作生活在伊春铁力林业局,上个世纪80年代,听说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要建新林场,我就找到招工人员,要求到这里当一名集材工,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多挣些钱让老婆孩子生活变得更好。午饭后,记者随着周凤山开始巡护,周凤山介绍说:“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简单洗漱、吃饭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巡护路线从中心站出发到东部的检查站,全程6公里,全都靠步行,一天要走上两遍,途中还要登上30多米高的保护区监控塔查看,巡山、护林,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

追逐他的人生轨迹,很是简单,一片林、一座城、一个人。他为生计而来,把“挣钱”的遗憾留给了这片森林;把根扎在了林区,他挺过了最艰苦的岁月,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变迁;如今,他因为舍不得这个“家”,仍然一个人在坚守,只为了不留遗憾。他就是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护员周凤山。

周凤山,今年56岁,是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心站下设管护站的一名管护员,也是护林防火巡查员、片长。8年来,他独自坚守在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中心站辖区,每天的工作就是巡山、护林,陪伴他的只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以及偶尔出现的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山大王”。

周凤山一个人生活在深山老林,做饭、洗衣服只能靠自己。 本报记者 张清林摄

不忘初心

为的是守护青山绿水

初见周凤山,是在双河管护区一片废弃的平房区,瘦高的身上罩着防火服,黝黑的脸庞时常挂着笑容。

说起来到双河的初衷,周凤山笑着说:“我原来工作生活在伊春铁力林业局,上个世纪80年代,听说大兴安岭十八站林业局要建新林场,我就找到招工人员,要求到这里当一名集材工,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多挣些钱让老婆孩子生活变得更好。”

临近中午,周凤山开始生火做饭,窄小的厨房,整洁的灶台,铁皮打造的饮具,让人耳目一新。老周自豪地说:“你看这些铁皮打造的饮具全部是我自己做的,过去物质条件匮乏,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少之又少,像洗衣盆、水瓢、水桶等都是我自己动手制作。林场职工知道后,很多人都来找我做这做那,看着这些职工同事用着自己的‘作品’,这心里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午饭后,记者随着周凤山开始巡护,周凤山介绍说:“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简单洗漱、吃饭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巡护,巡护路线从中心站出发到东部的检查站,全程6公里,全都靠步行,一天要走上两遍,途中还要登上30多米高的保护区监控塔查看,巡山、护林,这就是我的日常工作。”

走到离管护站300多米远的一条小河旁,老周说:“这条河是黑龙江的支流小西尔根河,过去林场没有自来水,我每天都要到这里背水。现在,保护区成立后,中心站环境也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喝这里的水。”老周住的管护站离中心站的取水点有1公里多的路程,但是,老周的生活用水还是取自这条小河。

看着他心态乐观,记者问到:“你一个人生活在深山老林,不寂寞吗?”“那有啥,我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对这里的山山水水有了感情,每次回到局址内的家里,我总有种做客的感觉,只有在这我才觉得踏实,这里的一草一木仿佛就是自己的孩子。”

“每年防火期,森林消防大队就要在中心站靠前驻防,队员们的到来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色彩,跟队员们聊聊天,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是我最高兴事。但防火期一过,整个中心站就剩下我一个人,还是觉得无聊,寂寞了我就到山头喊喊,在巡护的路上唱上几句,原本无聊的路程也就变得轻松了。”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却要经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与寂寞,还时时面临可能受到野生动物侵害的危险,但周凤山从没有怨言。

周凤山走在防火巡护的路上,全程6公里,每天要走两个来回。 本报记者 张清林摄

回首往事

为的是把根留住

下午4点巡护结束,记者随着周凤山回到了管护站。

说起过去,周凤山侃侃而谈。1988年,十八站林业局双河林场刚刚建场,那时候机械作业还不发达,木材生产完全依靠人力。生产初期任务重人员紧缺,山上的工人要比机关办公人员挣得多。虽然集材工作繁重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可是20多岁的周凤山依然申请到最艰苦的生产一线当一名集材工,他觉得这才是一个挣钱的营生,憋着一股子的干劲,周凤山有了努力的方向。然而,仅仅3个月,一场意外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周凤山说:“在一次集材过程中,木材装车发生偏车偏载现象。这种情况很是危险,我就及时上车摆正两棵10多米长木材,当时捆车的大绳已经松开,一拨了环,坏了,两棵木材发生挤压,把我的腿硬生生的夹住了……当同事把我拽出来,膝盖和脚踝都已发生错位,失去知觉走不了路了。”

在养伤的半年时间里,周凤山躺在病床上看着百业待兴的场区,心情非常低落,以后不能上山干活了,面对莽莽森林似乎他的梦想也消失了。周庆山走在了人生选择的岔路口,他想只要我肯干,到哪里都有饭吃。当林场领导给他安排发电工作时,他又燃起了希望,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领导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我一定要把它干好。

“有一年的腊月二十九,发电机组突然爆瓦,导致3米多长的6160型连杆曲轴损坏,我就连夜赶往300公里外的黑河购买配件,返回后顾不得休息、吃口饭就和同事们加班加点抢修。当第二天的夜幕降临,推闸送电的那一刻,看到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开开心心的吃起了年夜饭,我就感觉很自豪,觉得这里就是我的‘家’。从此,我就把根扎在了双河这片土地上,虽然艰苦,但再也没有分开过。”

周凤山每天用自制的小推车到300米外的小河里取水。 本报记者 张清林摄

空守寂寞

为的是人生不留遗憾

周凤山的爱人没有工作,全靠他一个人在养家,女儿嫁到外地,妻子长年跟着女儿一起照顾外孙女。

记者问:“你有多久没有看到外孙女了?”“一年半了,在孩子成长的这几年里,我只看过她两回,在她的印象中没有姥爷,只有姥姥……”说起这些,老周有点伤感。

“我这一生最大遗憾没能在双亲面前尽孝,当时,双河远离城镇,交通、通信落后,想要去最近的城镇只能搭乘来往山林间的运材车。也因如此,在家中老人病危时,我没能及时接到通知赶回去……”回忆那段往事,老周泪眼朦胧,但他接着说,“忠孝不能两全,我觉得我的选择没有错。”

2008年,黑龙江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2011年,按照工作要求,所有人员必须撤离核心区。所有的职工都为离开生活工作条件艰苦的双河中心站而欢呼雀跃。而周庆山却舍不得离开这里,选择留下做了一名管护员,由原来的“砍树人”变成了“护林人”。

撤离后的双河只有他一个人,原来街道上人来人往的人群突然消失了,没有了同事之间热闹的说笑声,没有了左邻右舍的问候声,面对一栋栋的空房子,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心里空落落的。

记者问老周:“当时大家都走了你留在这图啥?”老周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这里的大山需要我们来看护,再说生活工作条件以前没法比啊。你看,水泥路、小别墅,一块菜园闲不住,简直就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再有四五年老周就退休了,就要离开他守护30多年的“家”了,想到以后不可能再来,说起这些他有些失落。他说:“谁都有退休的那一天,即使离退休还有一天,我也要守护这个‘家’到最后,为的是用实际行动坚守初衷,为了人生不留遗憾。”

这就是老周。

监制:李睿军 责任编辑:杨芳

编辑:李丹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