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凝土怕泌水

混凝土的可見裂縫是其內部缺陷在收縮或外力作用下擴展、延伸、連通而成。內部缺陷的存在是混凝土裂縫形成的主要內因之一。內部缺陷連通的難易程度與其數量、密集程度、大小、形狀有關。可以肯定的是:內部缺陷越少,混凝土裂縫形成的難度越大,而泌水會使得混凝土內部形成較多的內部缺陷。

混凝土拌合物在攪拌後混合均勻,當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粘聚性)不好時,骨料下沉,混凝土中的遊離水和輕物質上浮、氣泡逸出,泌出的水分在混凝土表面聚集。這個過程會在混凝土內部形成較多的缺陷,如:

(1)表層疏鬆

表層體積穩定性差,收縮加大,容易產生混凝土早期塑性裂縫。

(2)泌水引起的孔道

一方面,孔道內水分的表面張力會引發混凝土更大的收縮變形;另一方面,當泌水量較大時,某一小區域的泌水會彙集在一起向外泌出,形成一條細小的水柱,該處將是後期裂縫發展的薄弱環節,同時,也易產生點滲漏。

注:大流動性混凝土條件下,振動棒在一個點的強振、過振也有可能產生點滲漏。

(3)沉降引起的順筋開裂

混凝土的沉降在水平結構表面受到鋼筋的的阻擋,而鋼筋兩側的混凝土繼續下沉,鋼筋上方的混凝土受拉而產生裂縫,裂縫深度由混凝土表面直達鋼筋上緣。

在工程實踐中,經常會發現,泌水量較大時,混凝土表面會出現鋼筋的紋路,很多人會認爲這是鋼筋保護層厚度不足,如繼續在其上補充混凝土,易造成混凝土表面鋼筋保護層過厚。

(4)鋼筋與石子下方的窩水(★★★★★)

泌水的同時容易在鋼筋下方或石子下側形成少量的水分聚集,俗稱窩水。混凝土乾燥過程中,這些水分逐漸散失,乾燥後留下諸多微小裂隙,這些缺陷都是後期裂縫產生的薄弱環節。

在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過程中,應將“混凝土經振搗、靜置後,其表面無明顯可見泌水”作爲混凝土和易性控制的最基本要求。

二、混凝土怕加水

擅自加水是施工現場存在的一種頑症: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隨意給罐車中的混凝土加水有很多的危害,但加水現象卻是屢禁不絕。從工人的“利益”出發,擅自加水的目的是:減輕勞動強度和縮短澆築時間。不排除有一些項目不負責任習慣性加水的現象,無論混凝土的流動性好還是不好,都要加水,以便於操作,這是施工單位管理上的嚴重缺失。但大部分工地的擅自加水還是由於混凝土的出泵流動性偏小,勞動強度大。這種加水現象的基本特點是:一般晚上施工加水情況比白天嚴重、無人監管的比有人監管的嚴重。

針對混凝土流動性控制的問題,我們有必要改變一些認識上的誤區。

有些學者認爲,儘可能降低坍落度,儘可能少用大流動性混凝土是目前做好配合比的重要原則。但隨着外加劑的發展,流動性小的混凝土不一定就好,流動性大的混凝土不一定不好,流動性與混凝土的抗滲、抗裂性能不一定有直接關係,因爲外加劑的存在,相同用水量和水膠比條件下,混凝土流動性可調整的空間非常大。

混凝土的好壞不在於流動性的大小,而在於流動性、粘聚性、保水性三者的協調、匹配。混凝土的和易性好,如能實現混凝土從出機到成型全過程中的各組分相對均勻性,流動性大點又何妨。

或因混凝土運輸距離較遠、或因坍損較大、又或因罐車在施工現場等待時間過長,混凝土流動性不足,難以泵送時,應由混凝土攪拌站的技術人員,同時添加流化劑和水進行調整。不應僅通過加水的方式進行調整,當無法調整時,可以退料。

三、混凝土怕積水

混凝土澆築前,電梯井、承臺、集水坑、墊層低窪處、梁模板內的積水應及時排出,這個非常重要。一些項目認爲,混凝土澆築後,低窪處的積水會被混凝土像趕漿一樣排擠出去,不否認有這種現象的出現,但這需要混凝土具有非常好的粘聚性,且需要混凝土從側邊緩慢的往前流動,而不是直接傾注到有積水的地方。

在工程實踐中,如積水未抽除,一方面,這些積水一部分會被混凝土吸收,從混凝土內部由下向上泌出,成爲天然的泌水,成爲後期“點”滲漏的薄弱環節,如承臺處,積水可能會順着柱鋼筋向上泌出,在鋼筋附近形成由下向上的滲水通道,成爲後期滲漏水的薄弱環節;另一方面,當積水停留在混凝土表面時,如振動棒在有水的地方振搗,水會順着振動棒棒身周邊的空隙向下流動,對混凝土造成擾動,後期易在該處形成點滲漏。另外,工民建領域,底板上的一些不規則裂縫,可能僅僅是因爲這種薄弱的點過多過密集。

混凝土澆築前,承臺等低窪處的積水可採用抽水泵和自吸泵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抽除。一般的,抽水泵僅能將積水抽至底層鋼筋處,底層鋼筋以下的水採用自吸泵抽除,可在坑底墊層上設置自吸泵抽水口,可以採用PVC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