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的好,"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句话常常用在父母教育说道孩子的身上,尤其是70、80后小时候,可能听到的最多。现在说起这句话,也可谓是家喻户晓,不知道小时候的你,挨了多少打?

现在,要是说起这句话,我想很多人大脑都会浮现出小时候被训的画面。尤其是家里有“熊孩子”的朋友,可是你知道这话的出处吗?为啥是上房揭瓦?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句“俗语”的出处,原来这么有趣!

原来,关于这句话的出处,里面还有个小故事。相传,在古代,有户人家,女主人姓鲍,家里有两个十分顽皮的孩子。这两个孩子每天不是赶鸡就是撵狗,要不就是把地里种的瓜果蔬菜搞得一塌糊涂,气得鲍氏每天都要把他们兄弟两个揍一顿。挨完打,两兄弟能稍微老实一点。第二天,又是照样胡闹。

有一年6月份收麦子的时候,两兄弟的父亲,由于在外地做生意摔断了腿,不能回家。

地里的农活就都落到了鲍氏一个人身上。鲍氏每天白天割麦,晚上还要打场,忙得昏天黑地,都没有时间管她的两个淘气的孩子。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句“俗语”的出处,原来这么有趣!

这天,鲍氏好不容易收完了小麦,累得都直不起腰来,回到家躺在床上就睡着了。谁知,半夜下起了雨,迷迷糊糊中,鲍氏被滴在脸上的雨水弄醒了。半夜里,鲍氏连忙起身点上灯一看,才发现房顶上的瓦片被揭走了好几块,难怪雨水漏下来了。

这等“坏事”,鲍氏知道肯定是她那两个“熊孩子”干的,也不管半夜,气得冲他们大吼起来,“好啊,你们两个小嵬子,三天不打你们,你们就上房揭瓦了。"接着,又是一通乱揍。

料想,现在如果遇上这样的孩子,我想每一个家长也是没辙的,估计除了打,再找不出合理的解决法子来。真真是太淘气了。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句“俗语”的出处,原来这么有趣!

后来,人们便用“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句话形容小孩子们的顽皮。只是,现在到处都是高楼林立,估计也只有农村的一些老房子能见到瓦片了吧!甚至城里的孩子,很多都没有见过瓦片,但是“上房揭瓦”这个俗语,还是会深入人心的。

除了形容小孩子的顽皮外,慢慢地,这句话有时也会伴侣的口中听到,被用来另一伴不服“管教”。当然,更多的还是用来管教孩子的。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句“俗语”的出处,原来这么有趣!

虽说,“棍棒教育”不可取,但是以前由于孩子多,时间紧,棍棒是最奏效的。也因而,受到许多家长的欢迎。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小时候挨过多少打?

读者们,关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你有哪些想法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