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這幅畫,實際上表達了羅中立對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那種落後、愚昧、虛假宣傳的態度。有人說這幅畫代表了全中國人民的父親,甚至有人建議,應該直接把它掛在天安門上。

貫穿中國當代藝術史,如果要選一張畫,作爲 80 年代的代表作,那麼羅中立的這張《父親》,一定榜上有名。如今,這幅畫被收藏在中國美術館中,據說當年的收藏費用僅 500 多元,而到了今天,恐怕單單是借展一天的費用,也得好幾萬了。

這張畫在當年對整個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是我們這代人很難想象的。要知道,80 年代初的中國,連印刷品都非常少。所以當這幅高 2.16 米,寬 1.52 米的作品,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眼前時,很多人都不自覺的溼潤了眼眶。

這幅作品實在是太感人了。畫面中是一位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面朝着的黃土,背朝着的天,混着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見的眼,是農民一生的縮影。

要知道,80 年代初的中國,90%以上的人口都是農民。而羅中立爲這幅畫取名《父親》,可以說讓每個人都看到了自己父親的模樣。有人說這幅畫代表了全中國人民的父親,甚至有人建議,應該直接把它掛在天安門上。

可殊不知,羅中立在創作這幅作品時,還只是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的一位大二學生。正是憑藉這幅作品,讓他一舉成名,後來成爲四川美術學院的院長。如今,學校裏還有以他名字命名的美術館,這在當今活着的中國藝術家中,都算得上是唯一一個人了。

這幅畫雖然尺寸巨大,但對細節的描繪特別逼真,包括皺紋、汗珠,還有手指甲上的骯髒都清晰可見。這樣的畫法,在以往的中國油畫中,都是絕無僅有的。

事實上,對於這幅畫,羅中立有清晰的認識。他在構思這部作品時,中國尚處於文革時期。當時的羅中立正在農村插隊,他親眼目睹了農村的家家戶戶貧苦之現狀,可農村的大喇叭廣播中,卻在口口聲聲說,要解救資本主義農民兄弟於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這幅畫,實際上表達了羅中立對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那種落後、愚昧、虛假宣傳的態度。他用最真實的筆觸,爲人們展現了一個最真實的中國。

也正是這樣的情感表達,引發了很多人的共鳴。於是,讓人們開始反思過去痛苦的記憶,展開對未來美好的想象。站在改革開放的初期,這幅畫對於推動時代進步,的確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當然,也有了解西方藝術的人,認爲這幅畫其實是模仿借鑑了美國超級現實主義的手法。放到全球美術史中,並沒有什麼貢獻。但我想,在那樣一個特殊的年代,能喚起人民的感動,這種力量也足矣讓它在美術上熠熠生輝了。

格爾尼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