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搜索“湘蜜”,网页弹出的第一条仍然是“湘中南唯一国家学生奶定点生产企业”。而此前发生的湖南邵阳市隆回县小学生把营养餐奶倒入水沟一事,经历舆论层层涤荡后,最后还是指向了奶品质量和奶企资质,涉事企业的伪装被撕掉了:中国奶业协会证实,涉事企业并非该协会注册的学生饮用奶生产企业。

小学生倒奶事件发生之初,讨论的方向都是奔着喝不掉的牛奶该不该倒、学校该不该限制学生带喝剩下的牛奶回家去的,涉事学校的教育主管部门也立即表态要提供差异化服务。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学生们倒掉的是不符合资质的奶企提供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奶品,真相渐渐浮出水面。

小学生倒奶事件中的猫腻需要彻查

这个姗姗来迟又在意料之中的真相,让前面的很多讨论显得多余、许多观点显得苍白。比如有文章在事发后指出,不应该抱着“何不食肉糜”的看客心态,脱离实际经验,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提出过分的要求,像牛奶、面包的加热,口感的改善都需要进一步投入财力人力,对学校来说是笔不菲的开销。意思仿佛说,穷孩子能喝上奶就不错了,至于是不是热的、口感好不好哪能要求那么多?

可当更多细节披露,涉事奶企被证明用蛋白质含量不达标的、不符合学生奶生产标准的调制乳冒充牛奶,不知道喜欢将心比心的论者,能不能喝下这样一盒奶?其实早在2016年,当地问政网站上就出现了家长对乳企资质和奶品质量、口感的质疑。所以问题的根源,不是要求政府学校做加法过分了,而是他们连基本要求都落实不了,又如何让关心者选择宽容?

小学生倒奶事件中的猫腻需要彻查

相关人士介绍,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要求覆盖的地方要修建食堂,经费有专门来源,迄今中央财政已经累计安排1248亿元,并有3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试点地区学校食堂建设。但是有部分地方,仍然采取课间加餐的方式。即便是加餐,每生每天4元的加餐,按照我们日常经验,孩子们是可以喝到鲜奶的,而不是味道不敢恭维的调制乳制品。这其中的差价到了谁的手里?不言而喻。

难道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孩子们,已经被爱心骄惯到奶都不乐意喝的地步了?这也许符合一些人对慈善公益的负面猜想,却难逃“事出反常必有妖”的定律。而这个“妖”在哪里?事实证明,朝学校乱作为上发散,倒不一定准确,基层学校、老师仍然节操在线。而朝承包企业有问题上寻找,却一找一个准,这让人忍不住失望:就不能有经得起查的承包招标吗?贫困地区孩子们那么点营养费也要伸手?

小学生倒奶事件中的猫腻需要彻查

虽然不是出生在贫困县,但我小时候也吃到过那些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课间餐,作为学生,除了本能地选择吃掉还是扔掉,对整个事情毫不知情,不知道哪来的、谁给的、为什么是这些东西。什么都没查清楚,就把处在整个事件因果链条最末端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推上风口浪尖,本来就很不公平。既然已经掀开了真相的一角,那些真正需要披露信息、需要彻查的对象,一个也不能漏过,一个也不容饶恕。

本文系浙江新闻“弄潮号”原创出品

作者 栗中西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