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有必要修家譜嗎?民俗學者認爲儀式性強於應用性

讀者在河南省圖書館的中原方誌館內查看家譜資料

□大河報記者張叢博 文/圖

核心提示|在今天還有必要修家譜嗎?新家譜和過去相比有哪些新特點?2月23日,大河報以《修譜熱中原願有歲月可回首》爲題,報道了洛陽一家族在家譜中斷83年後的今年春節重續家譜的事情,報道被廣泛轉載,家譜一時成爲網絡熱議話題。連日來,大河報記者在河南省圖書館、中華家譜館採訪發現,新修的家譜內容時代性更強,家風也呈現出貼近當下的新風尚。

1

看了大河報的報道

老家在山東的讀者想續家譜

“我節後回鄭州第一件事,就是來查家譜資料。”2月24日下午,在河南省圖書館內的中原方誌館家譜專櫃旁,34歲的王國畫正在認真翻閱一本王氏家譜,並不時翻拍圖片通過微信和老家親人溝通。

王國畫的老家在山東菏澤,看到大河報關於家譜的報道後,隨即向老家前輩詢問,但遺憾的是他們的家譜早已遺失,只記得家族堂號是“三槐堂”。剛剛返鄭準備上班的他,第一時間就趕到省圖書館查看家譜資料,最終找到新密一支同一堂號的家譜,以期找到家族遷徙線索,爲以後重續家譜打下基礎。他說:“隨着城鎮化發展,人口大量流動,很多農村的同姓族人去往四面八方,有家譜的話不管在哪裏都會知道根在哪裏。”

河南省圖書館收藏有千餘部家譜,涉及約200個姓氏,大河報記者發現,不少家譜的扉頁都寫着這樣一句話:“我從哪裏來,家譜有記載;我到哪裏去,家譜有延續。”談到修家譜的意義,省圖書館地方文獻部主任閆宏偉介紹說,家譜中蘊藏着珍貴的史料,家族傳承譜系都在家譜中,可以說記載了中華民族的DNA。

閆宏偉介紹說,上海圖書館收藏了2萬多部家譜,改革開放後,很多歸國華僑都去那裏查家譜、尋親。而考證曹雪芹的祖籍是哪裏時,紅學家便是從很多地方的曹氏族譜着手的。他還找出一本魯山縣的林氏家譜,上面還記載了家族遷徙過程。原來林氏家族的祖先是明末水師中的藤牌軍,戰鬥力極強,明朝滅亡後,這個家族從福建來到河南魯山。到清朝,他們被康熙徵調,出征抗擊侵入中國雅克薩的羅剎人。這場戰役,從出征前的動員會,到戰鬥部署、行軍記錄、凱旋,家譜中都全程記錄了下來。

“這段歷史不乏細節,有些就連正史裏都沒有記錄。去年東北研究雅克薩之戰的學者聞訊後,還專程來到省圖書館查閱家譜,補充研究資料。”閆宏偉說。

家譜中收錄的衛星地圖

2

新家譜有了新內容

風土人情、詩文作品、出土文物都在其中

中華民族同根同祖,也體現在家譜中。翻開一部陳氏宗譜,開篇是人文始祖黃帝的畫像,接着是黃河的圖片,配文道:“陳氏部落由遊牧轉爲農耕後,就在黃河中下游繁衍起來,黃河哺育了陳氏後人。”

這個家譜還單列出“藝文篇”,涵蓋了族人的旅行觀感、人生感悟等文章,其中一位老人在《品味歲月》中還總結人生感觸:常懷感恩之心,踏實工作,清白做人,勇挑重擔等。更出人意料的是,其中竟然收錄了幾篇族人發表過的有關地質和教育的學術論文。

“近些年新修的家譜可謂千譜千面,圖文並茂,個性十足。”閆宏偉表示,現在的家譜越來越有新意,除了姓氏起源、核心譜系、家規家訓這些常規項目外,風土人情、詩文作品等內容越來越多,而女兒不入族譜的老黃曆早已被打破,更注重承載家族記憶。

大河報記者查詢發現,一些家譜中收入了家族聚居地的衛星地圖、先祖留下的房契等資料的影印版、不同年代的村貌對比圖,有的還將方言、婚慶習俗等生活方式寫入,帶有五線譜的族歌也流行起來,比如岳氏族譜的族歌選用了《滿江紅》。譜系信息也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名字,而是附上了個人照、全家福。

讓人感動的是,後人通過家譜尋根溯源,感悟先人風骨,實現跨越時空的對話。河南省兀氏續家譜中,容納了村莊的古樹、老宅、碑刻的圖片及內容,甚至連出土歷史文物等信息也一一載入。序言裏動情地寫道:“兀姓先祖是爲人師表的好官,受害於北魏皇帝元詡,被人陷害致死,因而教育後人改姓,隱姓埋名過平民生活。兀姓家族有光榮的歷史,也是一本血淚史,是一個勤勞、智慧、頑強的家族。”

山東濟陽縣的李氏宗譜還另外附上一本古體詩集《西征記略》。編者揭示緣由說,在編家譜過程中讀到了300年前先賢李生麟的詩集,“作爲後學……至今讀來,仍覺得有一股強烈的莊穆的浩然正氣在”。

家譜中記載的出土文物

3

家風家訓與時俱進

“耕讀傳家”有了新內涵

“過去很多家譜裏不一定有家風家訓,但現在的新家譜裏,家風家訓已是標配。”中華家譜館館長金濤表示,很多家譜既附有傳統老家訓,還新列上了緊跟時代的新家訓,其中新寫入的家訓中最常見的字眼是“愛國、守法”,而“生意公、不坑騙”“戒毒禁賭”這樣貼近生活的戒律也能看到。

傳統家訓中常見的“耕讀傳家”也被延續到了新家訓中。在聶氏家譜中,編者直言憂慮家訓能否順利傳承,“隨着新農村建設,村民搬入新樓房居住,原有生產生活方式隨之改變,但‘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優良傳統也要適應社會變革,形成‘用儉養德,以讀明理,用勤修身’的良好新家風”。

金濤說,耕讀傳家源於中國古代以農爲本的思想,雖然很多家族不再務農,但想用現代的觀點來解讀其中的內涵,“耕代表物質生存,讀則是精神追求,耕讀傳家,其實就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一個和諧發展”。

在老家譜中,家訓中很多有“不訟大庭”“禁訴訟”“戒訴訟”的內容,但在新家譜中已經被刪除,而是以“遵法紀”等替代。河南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會長魏懷習說:“舊時觀念裏,很多家族爭議是在內部用家族宗法解決,不會訴至官府。加上古代存在吏治腐敗,一旦官司纏身,往往會致使家道中落。如今現代國家都擁有公開透明的司法制度,法律已成爲保障個人權益的重要手段,所以對訴訟避而遠之已經過時了。”

“家風家訓多是弘揚正能量,教人向善的,至今仍有積極意義。”閆宏偉表示,曾國藩後世人才輩出,便與家訓家風一脈相承不無關係。同樣,民俗學博士、河南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彭恆禮也認爲,隨着時代演變的家風家訓參照了社會道德標準和法律條文,是家庭內部的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激勵機制,當下商品經濟發達,各種誘惑很多,通過樹家風來強調自律有助於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4

不同人對修家譜看法不一

民俗學者認爲其儀式性強於應用性

對於修家譜的行爲,網友們看法不一,見仁見智。網友“路漫漫兮”認爲,“國家的歷史,自家的歷史,都應該知道”。網友“趙紀良”表示,續寫家譜很有必要,“應該讓後輩人知道自己的先人是誰,他們是怎樣奮鬥和如何發展的,激勵後人拼搏奮鬥”。

當然,也有網友覺得“在當代社會來說,沒什麼用”,“都什麼時代了,還講究這個”。網友“蕭學會放下才會從容”則提醒說:“寫家譜可以,但不能搞宗族房頭,相互攀比,耀威鄉鄰。”

對此,彭恆禮表示,修家譜是一種民間習俗,表達對祖先的敬仰,同時也起到約束今人、激勵後人、增強家族凝聚力的作用。修家譜是宗族觀念的反映,但由於時代變遷,城市裏的宗族觀念已經淡化,只在一些鄉村還保留着傳統。

“在今天,修家譜的儀式性強於其應用性。”彭恆禮說,修家譜和中國宗族社會傳統有密切關係,用以規範家族內部的秩序,過去鄉村自治的手段都是宗族自治,作奸犯科不能入家譜是很嚴厲的懲罰,比如像小說《白鹿原》裏族長白嘉軒通過族規懲戒族人。然而,如今現代的社會管理體系已經非常健全,通訊聯絡都不是問題,修家譜現實意義並沒有過去那樣大,更多是爲了表達血脈傳承。

採訪中,大河報記者發現,一般家族修家譜的成本爲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往往採用捐資籌集。彭恆禮認爲,修不修家譜是民間行爲,因人而異,通過修家譜聯誼血脈、溝通情感也無可厚非,但也沒必要刻意去強調這個,並要防止借修家譜斂財、拉山頭等產生不良影響,“修家譜需要耗費一定財力人力,要量力而行,堅持自願原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