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漢六棱柱形水晶穿珠:這串水晶配飾的珠子呈六棱柱形,質地透明玻璃色,表面光潔滑潤,中間有一穿孔。清乾隆白玉佛手煙墜:白玉質,採用浮雕、透雕等技法琢成一折枝帶葉的佛手形墜。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蟹形青玉帶扣:鏤雕一活蟹,抓一稻穗,背有二圓鈕。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1956年出土於廣西貴縣(今貴港市)初中宿舍2號墓漢蟬形玉琀。該玉琀爲灰白色玉質,蟬頭部略呈弧形,雙眼突出,嘴角分明,弧線形的蟬翼覆蓋着蟬身,蟬腹部刻有七道長短不一的橫紋,表現出漢代八刀制玉工藝水平。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1975年合浦縣環城堂排M2出土:西漢瑪瑙小動物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穿孔石刀:石刀呈扁長條形,斜弧刃,頂端鑽有一圓孔。石刀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的生產、生活用具。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東漢谷紋玉璏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東漢紅色瑪瑙耳璫:耳飾,棕紅色。器體打磨光滑規整,半透明,腰鼓形,束腰,兩端爲喇叭狀,一頭大一頭小,中間有一穿孔。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東漢滑石豎耳三足鼎:平脣,斂口,方形耳,耳鑽孔,深腹,平底,底三足呈柱形。鼎在古代被視爲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被賦予神聖的色彩,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東漢蟠虺紋玉璏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廣西合浦縣九隻嶺出土東漢螭龍紋青玉璧:青灰色玉質,扁圓形,中有一圓孔,此璧兩面紋飾均分內外區。一面內區爲蒲紋,間飾渦紋,外區飾四組雙身螭龍紋;另一面內區爲谷紋,間飾渦紋,外區飾四組雙身螭龍紋。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漢代圓形谷紋青玉佩:青玉,圓餅形。一面飾谷紋和蠶紋。一面受沁成黑褐色,中心爲一圓鈕,鈕上有一對穿孔。玉質滋潤。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漢瑪瑙穿墜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藍水晶串珠:爲佩飾品,淺藍色,有六粒藍水晶串珠,透明,有玻璃光澤。四粒爲六棱柱形,大小不一,兩端截平,有對鑽孔;其中一粒兩端飾凹弦紋,中間有兩道凹槽;另二粒爲不規整扁柱形,兩端截平,有對鑽孔。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龍首青玉帶鉤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民國碧玉盤枝佛手洗:佛手果、葉及蝙蝠連成一體的玉雕,佛手葉形成盤,並附有一蝙蝠,大佛手果掌心中空,其中有四指折斷,該玉雕構圖新穎、精美。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明代獸耳玉爐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明浮雕螭紋白玉帶扣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明青玉嬰墜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代蓮瓣形青玉雙耳杯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光緒皮子玉鵪鶉墜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鏤雕壽字白玉嵌件:白色,橢圓形,板狀鏤雕雙夔環抱篆壽字,玉質滋潤。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末石雕夔龍古錢式磬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末岫岩石雕花如意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乾隆白玉佛手煙墜:白玉質,採用浮雕、透雕等技法琢成一折枝帶葉的佛手形墜。此佛手圓渾厚實,枝葉貼附一旁,翻卷有力;果實須足飄逸靈動,富有變化,充分展現了佛手的飽滿肥潤。佛手寓意“福壽”,是清代常見的吉祥玉作題材。乾隆玉雕具有雕刻精細、線條流暢、層次分明、刀法一脈貫穿的特點,擅長度量玉材,做到物盡其用。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乾隆碧玉桶式杯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乾隆青玉蓮式爐蓋:青玉圓形爐蓋,用三層雕刻的技法在器蓋上雕滿多重蓮花瓣、蓮花。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乾隆青玉四螭墜:雕琢,青白色,採用高浮雕技法,雕四螭相互纏繞,喻意“四方結交”。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青玉臥牛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透雕喜字白玉帶扣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清仙童青玉墜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宋舊玉鏤雕鳳佩飾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西漢“夫人”橋鈕玉方印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西漢谷紋高足玉杯:玉杯由一塊黃褐色半透明的硬玉雕琢而成。呈圓筒形,器壁厚薄均勻,平口、直腹、圜底、下連豆把形空心座足,腹部鏤刻每兩個乳釘爲一組的谷紋,上下左右穿插排列,口沿和下腹各刻一週捲雲紋,足柄素。玉杯是一種飲酒器。該器形約始於西漢時期。晶瑩潤滑,雕刻精細,造型優美,是一件藝術珍品。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西漢谷紋青玉璧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西漢六棱柱形水晶穿珠:這串水晶配飾的珠子呈六棱柱形,質地透明玻璃色,表面光潔滑潤,中間有一穿孔。水晶硬度爲7,性脆,在製作和選料方面很講究,這串水晶穿珠做工精緻,反映了當時在玉石製作的工具及手藝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西漢龍形玉飾件:黃褐色玉質,器扁圓弧形。印刻兼淺浮雕龍首,龍作昂首張嘴狀;龍身飾絞絲紋,線條流暢,近首位兩端各穿一孔。此飾件構思巧妙奇特,生動傳神,惜尾端殘缺。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新石器石鑿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新石器束腰形雙肩玉鏟:玉鏟爲青玉磨製,器身扁平,上端有短把,兩肩平直,束腰,弧形刃口。鏟面的弧形石紋清晰,與刃口的弧線相一致,規整而精美。廣西出土的石鏟數量極多,但以玉爲製作材料較爲罕見。石鏟是廣西新石器時代晚期極具代表性的器物,對研究桂南地區大石鏟文化以及瞭解嶺南地區原始農業經濟、農具種類和玉石加工工藝等具有重要意義。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雲紋傘狀形銅器與石範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古玉清晰組圖

戰國出廓玉玦:玉玦爲黃褐色玉質,呈扁圓狀,有一線切缺口,外沿有四瓣相對稱的花飾。玦是我國最古老的玉製裝飾品,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飾和佩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