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在我身上千刀萬割,也不要在病人身上錯開一刀。”讓更多的醫學生或醫務工作者在往生的實體上動下人生的第一刀,這是許多無語良師的最大心願。

我是在第五屆亞洲冷凍治療學術大會上認識丁翠柳的,這位52歲的馬來西亞華人,身材瘦削,皮膚黝黑,但她善良的微笑叫我難忘。

2018年12月14-15日,第五屆亞洲冷凍治療學術大會(ASC)在馬來西亞古晉婆羅洲會議中心舉行。本次大會的特別之處在於以“無語良師中心的啓動儀式”開場。臺灣慈濟大學曾國藩教授、馬來西亞無語良師學院創辦人陳慶華教授也來到現場。

會場外,身穿志工服裝的工作人員在義賣的展位上忙碌着,對往來的參會者報以溫暖的微笑,歡迎你到攤位購買義賣品。當然,你如果還願意現場就填寫一張大體捐贈的意向卡,那是最好的。

丁翠柳與購買義賣品的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榮譽總院長徐克成教授、副院長穆鋒教授合影

丁翠柳是他們的其中一員。十年前,她應邀回寶島臺灣尋根,因緣際會下接觸到慈濟,並開始了自己的慈善之路。一年前,她更是鄭重簽下捐贈書,實現了多年的夙願。

慈濟由證嚴法師於1966年在臺灣花蓮創立,最初由三十位家庭主婦每天省下五角錢,投入竹筒裏。她與五位弟子,每人每天增產一雙嬰兒鞋,開始濟助貧困,拔苦予樂的慈善志業。

證嚴法師

慈濟的志業,覆蓋醫療、教育、人文等多個方面,惠及全球五大洲,已有四十七個國家設有分支會或聯絡處,迄今援助超過七十一個國家地區。其中,1994年成立的慈濟醫學院,以“尊重生命”爲出發點,提倡“發揮生命使用權”的大體捐贈觀念,帶動臺灣醫學界遺體捐贈文化。慈濟尊稱遺體捐贈者爲醫師和醫學生的“大體老師”或“無語良師”。1995年,第一位民衆林蕙敏女士往生前表示願意捐出大體。

“無語良師”捐贈的背後,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李宗吉是慈濟第一批模擬手術的大體老師。這位臺灣航運界鉅子以“生前捐十億,身後捐大體”聞名。女兒李憶慧回憶,父親臨終前對她說:“不管誰反對,你一定要幫我達成這個心願。”三妹開始是反對的,李憶慧費了很大勁說服她。當看到父親心願達成,面容詳和入殮,家人都很感動。“媽媽說,值得了。”2013年,36歲的女兒因病去世,萬般不捨,李憶慧也協助女兒完成了捐贈心願。

“無語良師”分爲三類:大體解剖學、大體模擬手術教學、病理解剖。慈濟大學的醫學生,必須認識“無語良師”的生平、拜訪家屬,還要舉行莊嚴隆重的“大體老師啓用典禮”以及“大體老師感恩追思會”。

醫師們合唱《感恩的心》,表達對無語良師的無限感恩。(圖自慈大)

慈大的模擬手術和大體解剖課,都要舉行一整套儀式。課程前,模擬手術中心要邀請家屬,一起參加爲大體老師舉辦的啓用典禮;課程後,舉辦送靈典禮、感恩追思會、骨灰入龕典禮。上課前,學生須拜訪大體老師的家人,瞭解和記述老師的爲人和生平;上課後,要親手爲大體老師進行縫合、着衣、入殮。

不僅如此,慈大模擬手術中心的門廳一側,掛着“大體老師”的生平介紹和照片。樓梯轉角,掛着多年前一位無語良師李鶴振的寄語。這位留美歸來的工程師特別告訴醫學生:“你們可以在我身上劃錯幾十刀、幾百刀,將來千萬不能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教學樓裏的大舍堂,則安放着“大體老師”的部分骨灰,供師生們感念追思。

慈大模擬手術中心主任曾國藩說,學員當然希望從簡,但從家屬角度,家人都是唯一。唯有用最莊嚴的方式,才能讓家屬永不遺憾。不僅如此,慈大的模擬手術幾乎與真實手術完全一樣。“醫師同樣要穿隔離衣,手術前同樣要認真刷手消毒,甚至使用的醫療器具也都是先進的,不是淘汰的。保持手術檯的整潔,縫合屍體後幫大體老師穿衣服,衣服不得沾有一滴體液這不僅是對大體老師的尊重,更是對醫師人文教育的一部分。”

曾國藩教授還介紹,2002年,慈濟大學開發與採用“臨牀解剖與模擬手術教學”,大體保存設定在急速冷凍攝氏零下三十度,並且身體在往生後八小時以內送達解剖學科進行處理。上課前三天做回溫處理,室溫下能使用四天。大體並不是僵硬的,身體與組織器官與活體一樣有彈性,讓學生可以更精準地演練。

“然而並不是將大體放入冷凍櫃設定恆溫便完成保存;停電、跳電或其他故障,都會導致溫度變化。”在無語良師體內置入微小的溫度探測頭,用來監控凍櫃的溫度,即使假日沒人上班,只要溫控異常,立刻啓動緊急通知連結到警衛室,遺體處理人員的手機也會收到警訊。

“慈濟的很多志工都簽下了大體捐贈卡。”丁翠柳在臺灣第一次聆聽曾國藩教授演講時,就決心要捐出遺體。但受限於時間和地域,未能如願。回國後,她開始簡衣素食,積德行善。

2014年3月8日,載有227名乘客的馬航MH370,在從吉隆坡國際機場飛往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途中失聯,震驚世界。慈濟迅速響應,派遣了5批志工前往北京支援。丁翠柳是其中一員,她在北京總共待了十天,負責對失聯人員家屬進行撫卹和照料,陪伴他們渡過最艱難的時期。她以“慈濟志工”爲榮。

“慈濟志工”是目前普遍受認同的專有名詞。“我們常說的‘義’(繁體義)工,是從自我需求出發。而“志”(心字底)工,則是從‘心’出發。”丁翠柳解釋道。

丁翠柳心中一直揮之不去的夙願

如何把人的價值發揮到極致?捐獻大體!這是丁翠柳心中一直揮之不去的夙願。她的願望終於在馬來西亞無語良師學院創辦人陳慶華教授幫助下得以實現。

陳慶華教授是把“無語良師”計劃引入馬來西亞的第一人。在慈大的協助下,2012年3月,他創立微創腹腔鏡內鏡手術訓練中心,這是一家非盈利的培訓中心,爲提升當地醫療教育,降低臨牀手術風險作出不小的貢獻。2017年3月,他又在馬來西亞發起創立無語良師學院,爲推廣博雅教育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2017年5月27日,丁翠柳在家人的陪伴下鄭重簽下了遺體捐獻同意書。

丁翠柳鄭重簽下自己名字

一衆簽署遺體捐贈的志工與陳慶華教授合影

在丁翠柳看來,如果當初沒有加入志工行列,她不過是一個相夫教子的平凡家庭主婦,但是現在她感覺自己煥然一新,對生命的價值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捐大體是讓自己的人生真正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思考與展望

與其就這樣讓自己灰飛煙滅,不如換一種方法讓生命延續。有這樣的大愛精神並且能最終付諸行動,難能可貴。

華人傳統觀念裏,“善終”很重要。“善終”往往被等同於留全屍和體面下葬。受“入土爲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等觀念的影響,捐遺體並不容易。即便自己有這樣這樣的醫院,如果家屬不同意也無法成功申請。

目前中國大陸的申請流程大致是這樣的:申請者先要領取並填寫帶有親屬意見的申請書,然後再到公證處公證。公證之後的資料要交給遺體接受部門,同時還要保持聯繫。一系列程序令許多遺體捐獻者要承受很大精神負擔和社會壓力。

由於各種原因,這樣的流程在實際當中往往不會真正執行。我在醫院任職時,就曾接觸過一次“大體捐贈”。2018年5月9日中午12時許,62歲的賢叔因肝癌去世。賢叔生前向醫護人員及家屬明確表達過捐獻的訴求,並得到家屬的支持。醫院協助聯繫接收單位,當天下午2時許,他的眼角膜被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工作人員取走。兩個小時後,遺體被送往南方醫科大學。

據瞭解,目前中國大部分地區遺體捐獻工作並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和統一監管,對捐獻過程的基本程序和責任主體沒有明確規定,分配體系和監督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翻查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可以發現,全國人大常委會在2017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紅十字會法》修訂案,將“參與、推動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列爲紅十字會的法定職責。僅此而已,沒有細則。現有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範的則是人體器官的移植,對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的全國性立法仍是空白。

就醫學教育和研究而言,曾有醫學院老師感慨,遺體幾乎成了醫科大學最稀缺的教學資源。

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王海京就指出,在醫學教學中,目前醫學院校學生平均20多人解剖一具遺體,與大綱要求4到7名學生解剖一具遺體差距明顯,有些醫學院校甚至取消解剖課的實驗環節,嚴重影響了醫學生的培養質量。“器官捐獻呼喚的是生命延續,遺體捐獻是醫學需要,同樣是爲了生命延續,應該跟器官捐獻得到同樣重視。”

也是在這次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俞金堯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遞交了《關於完善遺體捐獻工作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

提案指出,遺體捐獻對於醫學教學和研究事業的發展十分重要,但是我國目前的遺體捐獻工作尚不盡如人意。造成這個狀況的原因很多,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

缺乏一部全國統一的遺體捐贈法,雖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裏,各地都進行了遺體捐獻工作的探索,出臺了一些遺體捐獻條例,但這些都是地方性的法規,缺乏一部全國性的法律來規範遺體捐贈工作;

信息化程度不高,各方的協調和溝通不夠順暢、及時,遺體捐獻工作不能適應信息社會和人口流動加快的現狀;

遺體捐獻工作中的人文關懷有所缺失,尤其是從遺體捐獻登記到遺體捐獻的時段內,對捐獻者的關懷不夠,不僅影響捐獻人的熱情,也不利於感染更多的人加入遺體捐獻者隊伍。

將遺體捐贈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做到遺體捐贈有法可依

爲此,俞金堯在上述提案中提出如下幾方面建議:

在總結各地的遺體捐贈條例和遺體捐贈實踐的基礎上,制定一部遺體捐贈法,將遺體捐贈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做到遺體捐贈有法可依。用法律的手段規定遺體捐贈過程中各個相關機構的責任和義務,協調紅十字會、醫院、高校之間的關係,確保遺體捐贈的過程順暢、便捷。

建立全國性的遺體捐贈信息網絡。使遺體捐贈的登記和過程更加便捷;使捐贈方與接收方能保持經常性的聯繫;使捐贈方即使在異地死亡的情況下也能就近實現遺體捐贈。

逐步在有關證件(如身份證、駕駛證、社保卡、醫療卡、老年卡等)中添加遺體捐贈信息,以便在突發死亡的情況下,及時發現有關信息,並實現遺體捐贈。

增加遺體捐獻點,方便遺體捐獻。目前,北京只有三家醫院能接受遺體捐贈,全國其他省區的遺體捐贈點也不多。應該增加各個地方的醫學院校附屬醫院的遺體捐獻點,方便就近實現遺體捐獻。

給遺體捐獻者更多的關懷。除了各地普遍給予捐獻者證書、表揚等精神撫慰以外,應該給予捐獻者在生前看病時掛號、就醫、住院等方面的便利。這種優待不僅是一種人文關懷,對於遺體捐獻工作也具有很好的宣傳作用。

建立遺體接受機構與捐贈者之間經常性的聯絡和訪問機制。這種訪問既是一種慰問的方式,也是對於捐贈的友好提醒。尤其是捐贈者在取得捐贈資格與死亡的時間間隔很長的情況下,這種訪問十分必要。

遺體捐贈協調員應該從具有遺體捐贈資格的人中間產生,以便更好地建立遺體接受機構和遺體捐贈者之間的關係,有利於遺體捐贈工作的操作和宣傳。

原創: 林泓 廣東徐克成關愛健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