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起初名爲“洛陽古墓博物館”,佔地面積44畝,展覽內容是22座古代墓葬和墓內附屬的壁畫、雕磚、石刻等裝飾及各類出土文物,這些墓葬都是1957年至1985年間在洛陽地區發現的,墓葬年代有西漢、新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唐、宋、金等九個朝代(時期),每座墓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考古和藝術價值,其中最著名的是燒溝61號西漢壁畫墓、西漢卜千秋壁畫墓和金谷園新莽壁畫墓,墓中的壁畫是研究古代喪葬思想和繪畫藝術珍稀資料。在外界眼中,壁畫修復是一項神祕而又嚴苛的工作,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古代壁畫保護研究中心是如何逐步開展這項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的。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河南古代壁畫館)是一座以中國曆代墓葬和古墓壁畫爲主要陳列內容,反映古代喪葬文化發展演變的大型專題性博物館,集歷史、考古、建築、美術等多種學科爲一體,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陳列墓葬朝代和數量最多的古墓博物館。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徐嬋菲女士前不久就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館史變遷、獨特的展品與展陳形式、近年來所陸續開展的壁畫保護與修復工作,以及對當前河洛地區古代墓葬文物保護與研究現狀的評價與反思等方面接受了澎湃新聞的特約訪談。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洛陽孟津新莊五代墓伎樂人物壁畫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歷史沿革與展陳形式

問:徐老師您好!1988年,您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前身(洛陽古墓博物館)建館之初,便入職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了。其間貴館從“洛陽古墓博物館”更名爲“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並增添了“河南古代壁畫館”這一新展館。您作爲博物館發展變遷的見證人,可否對貴館的館史作一梳理介紹?

徐嬋菲: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1987年建成開放,至今已有30多年。30多年間博物館發生很大的變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生地方性小館發展成爲深受廣大民衆和專業學者喜愛的大型博物館,其間有許多的人員和事件對博物館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的事件有三次:一是1987年4月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建成開放。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起初名爲“洛陽古墓博物館”,佔地面積44畝,展覽內容是22座古代墓葬和墓內附屬的壁畫、雕磚、石刻等裝飾及各類出土文物,這些墓葬都是1957年至1985年間在洛陽地區發現的,墓葬年代有西漢、新莽、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唐、宋、金等九個朝代(時期),每座墓都具有很高的歷史、考古和藝術價值,其中最著名的是燒溝61號西漢壁畫墓、西漢卜千秋壁畫墓和金谷園新莽壁畫墓,墓中的壁畫是研究古代喪葬思想和繪畫藝術珍稀資料。二是1992年4月北魏宣武皇帝景陵對外開放。景陵位於博物館西側,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第二代皇帝元恪的陵寢,佔地55畝。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漢魏洛陽城隊和洛陽古墓博物館聯合對其進行考古發掘,我有幸參加了景陵的發掘工作。景陵規模宏大,歷史上雖經盜掘,但地宮保存非常好,也出土一些器物,特別是一尊殘高2.9米的石翁仲,解決了北魏陵墓前是否有神道石刻的問題,景陵地宮經過修繕後對外開放。爲豐富陳展內容還復原了北魏後期兩位重要人物——清河王元懌和江陽王元乂的墓葬,並通過展板,向觀衆介紹了北魏遷都洛陽後的幾位皇帝及其陵墓情況。三是2011年11月河南古代壁畫館建成開放。河南古代壁畫館位於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後部,佔地面積30餘畝,壁畫館展廳建築面積2400平方米。河南古代壁畫館的建立緣於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大量古代壁畫墓。建館時我館就搬遷復原了7座壁畫墓,之後又陸續接收了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發掘的十幾座壁畫墓,館藏壁畫面積近400平方米,壁畫保護成爲業務工作的重要內容。1998年我館成立壁畫保護修復室,負責館藏壁畫的監測、保護和修復工作。由於長年不輟的開展壁畫修復保護工作,大批壁畫得到有效保護,因此在2011年7月,經河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加掛河南古代壁畫館的牌子。2011年11月,河南古代壁畫館對外開放,展品即是我們這些年修復保護的具備展陳條件的古代壁畫。如今在壁畫館展出的壁畫有200平方米,年代包括西漢、新莽、東漢、北魏、唐、五代、宋、金、明、清等各個時期,不僅有墓葬壁畫,還有寺廟、祠堂等地面建築壁畫。

如今,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陳列墓葬朝代和數量最多的古墓葬類博物館,以其獨有的特色成爲深受廣大民衆,特別是年輕人喜愛的博物館,當地年輕人對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評價是“最有趣的博物館,沒有之一”。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大殿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河南古代壁畫館外景

問:作爲主題性的墓葬藝術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以其自身獨特的墓葬和文物展陳形式,吸引了國內外博物館學研究者的關注。這種將洛陽北邙山及其周邊地區的歷代古墓葬進行整體搬遷、二次復原、整體展出的保護措施與陳列形式,在國內的專業性博物館中可謂是獨一無二。那麼,貴館在建館之初採取墓葬搬遷保護和復原陳列手段的原因有哪些?和國內大多數博物館將出土文物挪入展櫃之中,改變其原初語境,並按照一條線性史觀的朝代順序進行組合排列的展陳與敘述手段相比,貴館的展陳形式對觀衆理解中國古人墓葬的空間環境、喪葬文化、隨葬品藝術,乃至信仰與精神世界,又有哪些助益?

徐嬋菲:說到建館原因,必須提到洛陽古墓博物館的第一任館長——黃明蘭先生。黃先生是位老文物工作者,20世紀50年代就在洛陽從事文博工作,參加過洛陽燒溝漢墓和北窯西周墓地的發掘工作,館裏展出的西漢卜千秋壁畫墓、朱村曹魏壁畫墓、西晉裴祗墓、北魏元卲墓和元暐墓以及新安縣李村兩座宋代壁畫墓就是他親自或者參與發掘的。黃先生是提議興建古墓博物館的人員之一,他主持完成了博物館的建設工程和陳展工作。關於興建古墓博物館的原因,我親耳聽黃先生說過。黃先生說洛陽發掘兩漢以來的很多壁畫墓,剛出土時,其色彩多是鮮豔如新,但一經風吹日曬,就要退色甚至脫落。所以壁畫墓發掘後有的原地封存,有的拆遷存放在防空洞裏,有的搬遷異地復原。爲了便於後期保存和參觀研究,最好的辦法是將這些壁畫墓送到它最初保存的環境中,讓它從哪裏來再回到哪裏去,因此纔有了這個獨特的展示墓葬文化的博物館。

與其他博物館相比,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展品和陳列方式的確與衆不同。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展品是26座西漢至宋金時期的體積龐大的墓葬建築及墓內附屬的文物。這些墓葬經過考古發掘後,先“化整爲零”編號裝箱搬遷至博物館,然後再組裝起來,就是說博物館展出的墓葬(北魏景陵除外)都是用原來的建築材料(磚、石),按原來的形狀、原來的大小復原的。陳列方式原則上是採取原貌復原的形式,即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部分隨葬物品是按照考古發掘時的位置原樣擺放的。觀衆參觀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墓葬展區,可以走進墓葬內部,近距離地觀看墓葬的建築形制,對各朝各代墓葬的建築風格、建造技術和空間佈局有一個直觀印象,瞭解西漢至宋金這一千四百多年間墓葬建築的發展、變化軌跡;可以觀看墓中的壁畫、石刻、磚雕等裝飾和各種隨葬物品及物品之間的組合關係,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古代墓葬文化的神祕氣息,進而理解中國古代的“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的信仰和“事死如事生”,祈盼“靈魂昇仙”的喪葬理念。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卜千秋夫妻伏羲太陽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新莽西王母壁畫

比如,展區內著名的西漢卜千秋墓、燒溝61號西漢墓和金谷園新莽墓中的昇仙壁畫、驅儺壁畫和各種仙禽瑞獸壁畫,爲我們展現了漢代的昇仙思想和人們想象中的仙境景象及升入仙界的方式。再如6號東漢墓的前室左右兩邊各有一間耳室,一間耳室中放置一組器物,器形有陶倉、石臼、磚砌的竈臺、鐵釜、陶井、陶罐、陶壺和陶盆,這些器物均是與飲食有關的器具,倉是貯糧器,石臼是糧食加工器,竈、釜、井是煮食做飯的器具,罐、壺、盆是盛食器,這組器物說明這間耳室是爲墓主人準備飯食的地方——廚房。另一間耳室放有車馬器,表明這間耳室是停放車馬的車庫。把大量的生活用品放在墓中是漢代喪葬制度的重要特徵之一,因爲漢代人相信人死後到陰間要繼續生活,生活方式和生前的一樣,所以衣食住行所需的物品一樣也不可少。觀衆看到這座墓葬和墓中的器物,再聽講解員介紹,對於理解古代的“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理念和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東漢流行的厚葬風俗有非常大的幫助。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卜千秋墓室朱雀壁畫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6號東漢墓耳室中的文物

問:根據國際博物館理事會(ICOM)的定義,博物館機構建立的目的在於實現獲取藏品、展示陳列、公衆教育與學術研究等多重職能,這是近代以來博物館體制作爲一種知識傳播載體與溝通媒介的典型特徵。作爲古都洛陽一座重要的地方性博物館與文博研究單位,貴館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處理與協調文物保護、公衆教育與學術研究三者之間關係的?

徐嬋菲:文物保護、學術研究、陳列展示和公衆教育是博物館的基本職能,前兩項是基礎,是後兩項工作能夠開展的必要的前提條件。

上面說過建立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初衷就是爲了保護洛陽發現的古代壁畫,建館伊始壁畫保護和對藏品的研究就是業務人員的基本工作。1988年8月我到博物館上班,分到業務科室,給我分配的工作有兩項:一是每週兩次到展區內的7座壁畫墓中抄錄墓室溫溼度和查看、記錄壁畫狀況,爲以後的保護工作提供基礎資料;二是負責文物建檔工作。當時我覺着工作辛苦、枯燥甚至有些恐懼,因爲一連幾個月我和一名同事要整天待在墓室內,給每一件文物編號寫號、測量尺寸、描述特徵。當時觀衆數量不多,旅遊淡季時一天也沒幾個人,當獨自一人進入墓室查抄溫溼度或留在墓室工作時難免心生恐懼,但我還是咬牙堅持下來了。現在來看,我從這兩項工作中獲益很多,它讓我很快熟悉了館藏文物資源,我第一篇公開發表的題目爲《漢畫中的魚龍圖》的文章,研究對象就是圍繞展區內東漢墓中的兩塊魚龍畫像石展開的。這兩項工作對我今後的研究影響巨大。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安陽唐代趙逸公墓侍女壁畫

河南古代壁畫館的建成開放,是一個最能反映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在協調、處理文物保護、學術研究和公衆教育關係方面的典型例子。由於我們館壁畫保護工作有一定的基礎,所以洛陽市乃至河南省的文博單位發現壁畫墓後都會通知我們去做壁畫保護工作,1991—2011年間我們接收了考古部門移交的出自15座古墓的面積達300平方米的壁畫,其中數量最大的一次是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墓出土的壁畫。2005年洛陽第二文物工作隊在洛陽新區發掘了兩座唐墓,墓主人是唐代安國相王李旦(後來的唐睿宗)的兩位孺人——崔氏和唐氏,墓葬規模宏大,兩墓保存下來的壁畫近100平方米,壁畫的揭取保護和後期的修復保護全是由我館業務人員獨立完成的,我們館因此獲得了壁畫修復保護、技術保護設計、工程勘察設計、工程施工四項國家級資質。大量古代壁畫得到修復保護的同時,我們還開展了洛陽古代壁畫墓的調查和墓葬壁畫的研究工作,2010年出版了《洛陽古代墓葬壁畫》一書,書中收集了洛陽發現的43座古墓壁畫資料。壁畫保護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所以2011年一座以古代壁畫爲陳列內容的專題性展館——河南古代壁畫館應運而生。河南古代壁畫館開館後,吸引了更多的觀衆。爲讓觀衆更好地瞭解壁畫內容和壁畫科技保護知識,我們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比如在《東方早報》《洛陽晚報》和我館的官方微博上連續刊發解讀壁畫的文章,舉辦專題講座,在“國際博物館日”壁畫保護中心對公衆開放,出版關於古代壁畫科普讀物和畫冊等等,爲公衆講述隱藏在壁畫中的歷史故事和壁畫修復保護知識。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宋墓守門武士壁畫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唐代門吏壁畫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特色藏品保護與研究

問:我們知道,除了豐富的墓葬隨葬品文物收藏之外,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多年來還收集有大量的西漢墓室畫像空心磚實物與圖像資料。畫像空心磚是漢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格古拙簡練,形象生動鮮活,記錄了西漢王朝,尤其是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政治、經濟、文化、藝術與社會生活風貌等方面豐富而重要的史實信息。2018年7月10日,由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和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拓片展”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隆重開幕,吸引了衆多熱愛漢畫藝術的觀衆前來參觀。2014年,您還翻譯有加拿大聖公會傳教士、考古學家懷履光(William Charles White)於1939年撰寫出版的《中國古墓磚圖考:公元前三世紀西漢墓磚考古學研究》一書,譯介了懷履光對20世紀30年代前後出土於洛陽金村一帶的漢墓畫像空心磚年代、銘文、製作工藝、圖像內容等方面的系統研究。那麼,作爲極具河洛文化特色的珍貴文物,您如何評價洛陽地區現存西漢墓室畫像空心磚的藝術特色與歷史價值?

徐嬋菲: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是中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是博大雄渾、絢爛多彩的漢畫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空心磚上的畫像,內容豐富、風格獨特、藝術水平高超,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強盛的西漢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風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揖讓天馬嘉樹畫像磚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獵鹿駿馬仙鶴畫像磚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武士駿馬白虎鳳鳥畫像磚

畫像空心磚在河南的洛陽、焦作、鄭州、許昌、南陽、開封等很多地方都有發現,各地畫像磚各具特色,與其他地區的磚相比,洛陽畫像空心磚的藝術特徵是很明顯的。首先,在畫像的表現手法方面,洛陽空心磚上的畫像多爲陰紋畫像,即畫像是用陰紋線條表現的,這是洛陽畫像區別於其他地區漢磚畫像的顯著特徵。陰紋畫像在漢磚畫像藝術中是最先出現的一種畫像形式;其次,畫像的藝術水平高超。洛陽空心磚上的畫像皆是用簡練、勁健的線條勾勒而成,寥寥數筆,一個個構圖準確、個性鮮明、神形兼備、動感十足的人物、動物形象便展現出來,顯示出當時畫師使用和駕馭線條的高超技巧;第三,磚上的畫像構圖疏朗、有序,整體效果令人賞心悅目。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洛陽史家屯金墓舞蹈人物雕磚

洛陽畫像空心磚的歷史價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時間早,二是畫像內容豐富。我們考證洛陽畫像空心磚出現的時間是西漢中期的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前87年),在時間上要早於其他地區的畫像磚。畫像的內容並不像以往人們認爲的那樣,內容簡單,沒有“故事”,而是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如有反映漢代禮儀制度的揖讓、田獵畫像,有反映祥瑞昇仙思想的吉禽瑞獸畫像,有以馬爲主題,反映漢代尚馬之風的駿馬、天馬畫像,還有表現當時尚武、任俠之風的武士畫像與人們渴望建功立業、出將入相的“馬上封侯”畫像等。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拓片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拓片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洛陽西漢畫像空心磚拓片

問:景陵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第二代皇帝宣武帝元恪的陵寢,是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爲數不多的經過科學發掘的帝陵。2001年景陵作爲邙山陵墓羣中的一座重要陵墓,成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們知道目前國家文物局對帝陵的發掘控制得非常嚴格,非到萬不得已是嚴禁發掘的。1991年您參加了景陵的發掘工作,可以跟我們談談當時的情況嗎?從景陵對外開放以來,在保護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在景陵展區中有一個名爲“洛陽北魏帝王陵”的圖片展覽,展覽中不僅詳細介紹了宣武帝元恪的生平與景陵的情況,還將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的其他幾位帝王及其陵墓也介紹了,其中有不少考古資料,特別是三張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和孝明帝定陵的陵園復原圖很有意思,想請您談談爲什麼會考慮做這樣的展覽呢?

徐嬋菲:洛陽古墓博物館的館址最初選在洛陽老城以北、瀍河西岸的呂祖廟附近,後因那個地方侷促,不利於博物館今後的發展,遂另選館址,最終選定在景陵的東側,也就是現在這個位置。1987年古墓博物館開放後,保護景陵成爲我們館的職責之一。爲做好景陵的保護工作,1990年6月對景陵進行考古勘察,以便提出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勘探中發現墓冢頂部和底部各有一個盜洞,頂部的盜洞是豎井式,填土不實、雨季時常向墓內灌水,底部的盜洞在墓道上,沿着墓道向墓室延伸,此盜洞的大部分至今仍爲空穴,僅口部有少量鬆土虛掩,隨時都有發生洞口暴露、墓室再次被盜的危險,而且因盜洞空穴窄而長,又爲橫穴,封填不易,消除這一危險因素實屬困難。有鑑於此,爲有效地保護陵墓,也爲適應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今後的發展要求,我們向國家文物局遞交發掘景陵的申請報告。1990年10月國家文物局批准了申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魏洛陽城隊和洛陽古墓博物館聯合對景陵進行搶救性發掘。發掘工作從1991年6月1日正式開始,到同年8月16日結束。發掘中,我們本着兼顧科學研究、文物保護兩者利益的原則,沒有采用通常使用的大揭頂的發掘方式,而是改由墓冢之下掘開墓道,循序進入墓室,這樣既取得了完整的墓葬資料,又保存了墓冢原貌,給日後修復陵墓和對外開放打下良好的基礎。1992年4月景陵修繕工作完成後。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北魏宣武帝景陵外景

景陵開放以來接待了數以百萬計的觀衆,確保觀衆和景陵本體的安全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因爲發掘景陵是從封土下面直接掘開墓道進入墓室的,墓室底部距地面有7米,墓室、甬道和一部分墓道要承受上部封土的巨大的壓力,所以監測景陵墓室、甬道和墓道的變化情況十分必要。2001年初,工作人員發現景陵東壁墓道出現裂縫、外凸、掉土坯的現象,爲保證文物和觀衆安全,同年3月對東壁墓道進行加固維修。景陵最大的一次保護項目是治理墓室湧水工程。2011月10月6日,景陵墓室、甬道的地面突然出現湧水現象,積水的深度達15釐米。我們委託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對景陵進行地質勘探,查找湧水原因,同時編制景陵保護方案。2013年,國家文物局批准方案並下撥治理經費548萬元。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底,景陵展區關閉,實施保護工程。

“洛陽北魏帝王陵”是2016年11月配合景陵重新開放製作的展覽。從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洛陽爲北魏的國都,歷時42年,其間有帝號的皇帝共有六位:孝文帝、宣武帝、孝明帝、孝莊帝、節閔帝和孝武帝。據史書記載,前五位皇帝的陵墓均在洛陽,但陵墓的具體位置和陵園情況史書失載。1946年在洛陽北郊官莊村東的一個小土冢中出土一方墓誌,上面刻有“魏文昭皇太后山陵志”“袱高祖長陵之右”的文字,從而確定小冢旁邊的大冢就是孝文帝的長陵,1991年景陵的位置也得到確定,但孝明帝、孝莊帝、節閔帝的陵墓位置仍是個謎。2002年,國家級科研課題“洛陽邙山陵墓羣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啓動,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經過十多年的考古調查與實地勘測,不僅確定了孝明帝、孝莊帝的陵墓位置,找到了節閔帝的陵墓,而且還弄清了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和孝明帝定陵的陵園範圍和園內佈局情況。所以在考慮景陵展覽內容時,我們認爲有必要將這些考古成果告訴廣大民衆,讓民衆瞭解北魏都洛時期的陵寢制度。爲了讓觀衆輕鬆地看明白展覽,我們在設計展覽時,不是簡單地抄錄史書上的文字、羅列枯燥的考古數據和複雜的考古圖紙,而是運用文字、地圖、表格、照片和復原圖等多種方式將展覽內容直觀表現出來,比如,在說明都洛期間的六位皇帝之間的複雜關係時,如果用文字表述,既囉嗦還不易表達清楚,一張世系表簡單明瞭。介紹孝文帝長陵陵園設施和佈局時,我們根據勘察報告專門製作了陵園復原圖,陵園的形狀、垣牆、園門、園外的壕溝與園內的建築、道路,一目瞭然。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孝文帝長陵陵園復原圖

問:2005年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洛陽市洛南新區翠雲路發掘清理出唐神龍二年(706年)安國相王李旦孺人唐氏和崔氏兩墓,出土有陶俑、貝珠、墓誌和瓷器等大量隨葬器物,以及兩墓墓道、過洞、天井、壁龕、甬道、墓室內的殘存壁畫。這批以武士、侏儒、門吏、青龍、白虎、樓閣爲主要內容的墓葬壁畫,用筆寫意,設色鮮麗,是目前發現的唐東都洛陽地區最早有明確紀年和墓主身份的唐代墓葬壁畫。同年7—8月,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對壁畫進行揭取,並於2006年開始實施壁畫的保護、修復。那麼,您能否對這批墓葬壁畫的修復過程與保存現狀做一較爲詳細的介紹?

徐嬋菲:唐安國相王李旦的孺人唐氏和崔氏兩墓發掘工作完成後,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進入現場開始壁畫的保護工作。兩墓所在地在洛陽新區規劃中是一條重要的道路,所以原址保護是不可能的,只能採取將壁畫揭取下來異地保護的辦法。兩座墓早年遭到嚴重破壞,磚砌的墓室基本不存,土質的甬道、過洞和墓道部分保存相對完好,故而附着於甬道、過洞和墓道上的壁畫保存下來。兩墓殘存壁畫約有100平方米,我們將它們分割成50餘塊揭取下來。

說到壁畫的保護修復,就要了解壁畫的結構。壁畫通常都由三部分組成,即支撐體、地仗層、壁畫層。支撐體,是指壁畫附着的基礎,一般有岩石、木板、磚、土等。地仗層,指繪製壁畫的泥層、白灰層。壁畫層,指由各種顏料繪製而成的壁畫畫面層。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淺井頭西漢墓女媧壁畫

壁畫揭取的主要程序有三個:一是清理壁畫表面泥土、雜物,用藥物滲透加固壁畫;二是壁畫表面粘貼紗布並用炭火烘乾;三是將貼着紗布的壁畫層連同一定厚度的地仗層鏟取下來,放置在夾板中固定,運回修復室。壁畫修復保護主要程序有四個:一是清理、加固壁畫背部的地仗層。先去除揭取壁畫時連帶的泥土和地仗層中鬆散不穩定的部分,再用加固材料對地仗進行加固,然後將它粘貼在新的支撐體上(現在使用的支撐體是既堅固又不易變形的蜂窩鋁板);二是清理、加固壁畫正面。先去除揭取壁畫時粘貼的紗布,再清理壁畫表面的泥漬、鈣化物、黴菌等污染物。清理壁畫表面污染物是壁畫修復最耗時的環節。受現場場地、環境、工作條件和時間的限制,揭取壁畫時我們只能對壁畫表面做粗略的清理,大量的清理工作是在室內進行的。洛陽地區的土質粘性大,兩墓壁畫埋藏地下千百年,水土侵蝕在壁畫表面形成一種不溶於水的鈣質結垢物,這種結垢物原本就十分堅硬,經過壁畫揭取時乾燥環節的高溫烘烤,變得更加堅硬,給後期清理工作帶來常人難以想象的難度。堅硬的結垢物在質地鬆軟的壁畫上,用力大會傷及壁畫,用力小又難以去除。所以,在去除結垢物時,要先加固壁畫層,然後用軟化劑潤溼結垢物,再用手術刀一點一點、一層一層地清理,清理壁畫可以說比繡花還要仔細,還要慢;三是殘損部位可識別性補全、補色。兩墓壁畫不同程度存在殘缺的現象,爲了便於觀衆參觀,我們在對壁畫進行修復保護時,通常會把殘缺的部分“修補”出來。修補一般分兩步,先補缺,即用與壁畫材質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填補空缺部分,再補色,即在新填補的部位塗畫上與周圍壁畫色彩一致的顏色,補繪要遵循可辨識性原則,即補繪部分與原壁畫遠看爲一體,近看有區別;四是畫面封護。用化學藥品均勻地噴灑在壁畫表面,形成隔絕空氣的保護膜。

如今這兩座墓的壁畫修復一半多,在河南古代壁畫館展出的就有20幅,其中的人物牽駝、牽馬壁畫,畫幅巨大,畫面完整,繪畫藝術水平高超,多次參加外展,得到極高的讚譽。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唐氏墓人物牽駝圖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唐氏墓駝馬出行圖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工作經驗與研究重點

問: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作爲國家古代壁畫保護與科研的重要基地,長期以來積極參與了深圳、新疆、重慶、河北、安徽、鄭州等地古代墓葬、寺廟、祠堂等品類的壁畫與雕磚彩繪的搶救性保護和修復工作,積累了諸多有關古代壁畫揭取、搬遷、拼對、補色、修復等文物科技保護方面的先進經驗。在外界眼中,壁畫修復是一項神祕而又嚴苛的工作,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古代壁畫保護研究中心是如何逐步開展這項文物科技保護工作的?

徐嬋菲:古代壁畫的構成材料和製作工藝決定了它是一種極其脆弱的特殊文物。壁畫科技保護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也是一門交叉性的學科,它涉及到歷史、考古、藝術、物理、化學及材料等多學科的知識。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開展壁畫保護工作是“迫不得已”的。建館時我們就搬遷復原有7座壁畫墓,1991年又從文物工作隊接收了3座壁畫墓。1990年代之前考古發現的壁畫墓數量不是很多,因此這些墓葬壁畫特別珍貴。館領導非常重視對壁畫的保護,經常從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請來壁畫保護方面的專家到館裏指導工作。

儘管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有不少需要保護的壁畫,但很長一段時間館裏並沒有具有壁畫保護知識的專業人才。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的壁畫保護工作首先是從培養人才開始的。從1996年開始館裏先後派出多名業務人員到敦煌研究院、西安文保中心、北京文研所學習壁畫科技保護的理論知識。1998年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幫助、指導下,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建立了壁畫保護修復室,並開展了北魏元懌墓壁畫的修復工作和宋墓壁畫的揭取工作,從這兩項工作中我們學習、掌握並積累了壁畫揭取和修復的實踐經驗,爲下一步壁畫保護工作的有效開展培養了人才。2000年在河南博物院的幫助下開展了館藏壁畫病害的調查工作,做出的《洛陽古墓博物館藏壁畫保護方案》在2001年召開的專家論證會上受到好評。參加論證會的專家都是文保界的知名人士,這次論證會對我館的壁畫保護工作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2005年我館業務人員獨立完成唐代安國相王孺人墓壁畫的揭取工作,表明我館的技術人員已完全掌握了壁畫的揭取技術,具備了獨立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爲了加快唐墓壁畫的修復進度,2007年我們擴大壁畫修復室的面積,增加修復人員,還從外地聘請有經驗的文保人員到館裏協助開展壁畫修復工作和新手培訓工作。經過3年的辛勤工作,在完成了十幾幅唐墓壁畫修復工作後,於2009年11月我們請來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國家博物館、兵馬俑博物館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國內知名壁畫保護專家,召開了唐墓壁畫修復保護階段性成果驗收會,會上專家對我們的工作給予充分的肯定,對壁畫的修復效果非常滿意。這次論證會使我館的壁畫保護工作在同行中名聲鵲起。2007年到2011年,我們除了承擔洛陽地區墓葬壁畫的保護工作外,還先後受到深圳、安陽、鄭州、濟源、重慶、龜茲等地文物部門的邀請,承擔了外地壁畫保護工作。在一次次的工作實踐中,我們增長了見識,提高了水平,同時鍛鍊了隊伍,逐漸建立起一支熟練掌握壁畫揭取、修復技術的專業隊伍。2011年國家文物局前任局長勵小捷到我們館視察壁畫保護工作,看到我們取得的成績非常高興,隨後國家文物局向我館撥付470餘萬資金用於購置儀器設備。基於我館壁畫保護成績顯著,2009年河南省文物局將河南省“古代壁畫保護重點科研基地”設在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2010年,國家文物局給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掛上“國家壁畫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工作站”的牌子,2012年,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獲得壁畫修復保護、技術保護設計、工程勘察設計、工程施工四項國家級資質。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北宋開芳宴壁畫

如今,2018年動工建設的古代壁畫保護研究中心大樓即將完工,待其投入使用後,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將成爲集檢測、分析、信息採集、修復、保存爲一體的綜合性壁畫保護與研究中心,將對國內外藝術史、考古學等領域的專業研究提供一個重要的學術平臺。

問:您曾於2017年10月至11月間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進行訪問和研究工作,該館是加拿大目前最大的自然與人文歷史綜合性博物館,也是西方收藏中國文物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博物館之一。1925年至1934年的十年間,常駐河南省城開封的加拿大聖公會傳教士、河南教區主教懷履光(William Charles White),曾陸續將所收購的數千件洛陽、安陽地區的青銅器、陶器、玉器、車馬器、骨器、漢墓畫像空心磚等珍貴文物,轉運至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入藏。那麼,您能否對現藏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這批河南文物,尤其是洛陽西漢墓室畫像空心磚的保存現狀與研究工作作一梳理介紹?未來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是否會與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就這批館藏洛陽文物,進一步展開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徐嬋菲: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擁有的4.5萬件中國文物,是在不同時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經不同公司和人員之手收集入藏的,其中有兩個人在這裏必須提及,那就是喬治·克勞福斯(George Crofts)和懷履光(William Charles White)。

喬治·克勞弗斯(1871-1925),愛爾蘭裔英國商人。1896年,克勞弗斯在中國天津設立永福洋行,經營皮貨商貿生意。20世紀初期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因地緣關係,天津的古玩、藝術品市場異常活躍。克勞弗斯利用職業之便從事中國藝術品的收集買賣,成爲倫敦古董市場的主要供應商。1918年,他開始爲1914年建館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集中國文物,1918年至1925年克勞弗斯爲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集了8千多件中國文物。懷履光(1873-1960),原名威廉姆·查爾斯·懷特,是加拿大聖公會傳教士。1910年以中國北方聖公會主教的身份來到河南,定居在河南首府開封。1925年接替喬治·克勞弗斯,開始爲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集中國文物。1925年至1934年,懷履光爲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集了9千件中國文物。他們二人收集的中國文物種類多樣,出土地點遍佈中國大多數省份,當然出自中原腹地又是文明重要發祥地的河南文物數量尤其多。查閱文物檔案資料可知,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的108塊漢代畫像磚,全部出自河南,其中經喬治·克勞弗斯之手收集的有22塊,懷履光收集的有84塊。這些畫像磚,如今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其中的18塊畫像空心磚在中國展廳展出。懷履光收集的84塊畫像磚有53塊是出土於洛陽的陰紋畫像空心磚,它們均是在1931年收購的。加上1931年日本山中商會捐贈的1塊畫像空心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共收藏有54塊洛陽出土的陰紋畫像空心磚。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喬治·克勞福斯(George Crofts,1871-1925)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懷履光(William Charles White,1873-1960)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中國展廳中的漢代畫像磚

洛陽陰紋畫像空心磚發現於20紀初,大量出土是在1925年至1932年間,數年之內在洛陽老城以東的金村一帶出土了二三百塊。遺憾的是這些畫像磚大部分被運往海外,成爲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等各國的博物館與私人藏品。

洛陽陰紋畫像空心磚,體量宏大、內部空心,在磚的正反兩面裝飾有精緻的人物、動物和植物畫像,這種磚以前非常少見,隨着畫像空心磚的大量面世與流傳,遂引起一些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最早記錄洛陽陰紋畫像空心磚的是日本人,日本學者大村西崖在他的《獲古圖錄》(1923年)中收錄兩塊畫像磚並附有簡短的包括畫像內容、用途和年代的文字說明。隨後,日本學者下中彌三郎的《世界美術全集》(1926年)、德國學者奧托·費舍爾(Otto ?Fischer)的《中國漢代繪畫》(1930年)和日本學者關野貞的《支那工藝圖鑑·瓦磚篇》(1935年)也收錄有洛陽畫像空心磚,並對畫像磚進行論述。同時期中國的學者也對新出土的畫像空心磚進行研究和介紹,如1932年第11期《燕京學報》的封面上刊載一張長方形畫像空心磚拓本,在封二上有一段簡短的介紹文字,1935年,王振鐸編印的《漢代壙磚集錄》收錄了出土於河南各處的畫像空心磚拓本,其中有洛陽出土的兩塊長方形畫像磚,1937年有丁士選的《壙磚瑣言》和許敬參《漢朱書壙磚小記》兩篇研究文章,1939年王廣慶的《洛陽訪古記》中也談到洛陽畫像空心磚。

洛陽畫像空心磚的拓片還在1935年至1936年的“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博覽會”上展出過,這些藝術水平和歷史價值極高的畫像,在西方藝術史和歷史學界引起不小的轟動,所以在1936年10月和1937年7月的《倫敦新聞畫報》連篇累牘地介紹了出土於河南洛陽的畫像磚。但第一位對洛陽畫像空心磚進行比較全面而系統研究的是懷履光。1934年,60歲的懷履光退休回國,隨後接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考古博物館的聘請擔任遠東部主任,幾年後又兼任多倫多大學中國研究學系(今東亞系的前身)第一任系主任。在博物館任職期間,他對自己收集的洛陽畫像空心磚資料進行整理研究,1939年編輯出版了《中國古墓磚圖考》。該書從出土地點、銘文、年代、製作和畫像內容等幾方面對畫像空心磚做了比較詳細的介紹。2011年,徵得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同意,我和現爲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副館長兼任藝術和文化部主任、東亞考古研究員的沈辰先生合作譯註該書。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懷履光1939年出版的《中國古墓磚圖考》書影

翻譯出版懷履光的書是與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合作的開始,接下來還會繼續合作開展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洛陽文物的研究,如金村大墓文物、西漢畫像空心磚、北魏陶俑等。2017年10月我去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目的是對54塊畫像空心磚進行觀察、研究,再合作編輯出版一本新圖錄,新圖錄全部用原磚的高清照片。因爲懷履光的《中國古墓磚圖考》一書中畫像磚的圖像資料基本上都是經過處理的拓片,要了解更多的信息,需要查看原磚。在加拿大考察期間,我們仔細觀察了每一塊畫像磚,連展線上的磚也取了下來,對每一種畫像和紋飾進行描述、測量。在觀察過程中,對磚上的畫像和印製畫像的印模有了新的認識,這些認識都會在新圖錄中發佈出來。

注:本對話原載《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9年第2期

從漢唐到宋金,規模最大的古墓博物館是怎麼“煉成的”

徐蟬菲與沈辰先生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展廳觀察畫像空心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