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組織學員利用兵棋推演了大國衝突問題。該活動旨在幫助學員思考未來衝突和作戰技術問題,而非用於真正的作戰分析。

推演使用“下一場戰爭”系列兵棋。該兵棋比較複雜,推演時間相對較長,學員儘快熟悉瞭解,並完成推演比較困難。因此該兵棋設計師專門簡化了規則,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使其易於掌握和推演。

想定中設計了三場同時發生的衝突。在歐洲,R國對中歐國家P產生威脅,這促使北約認爲R國的威脅迫在眉睫,因此北約和R國都在東部陣線上集結了大量軍隊。

同時,在太平洋地區,C國試圖通過武力統一T地區。N國領導人希望對S國發動戰爭,以實現半島統一。

約30名學員參加了此次推演。他們分別組成三個藍方小組(代表美國歐洲指揮部、T地區以及美國亞太指揮部)和三個紅方小組(代表R國、C國和N國)。同時藍方還設置了聯合參謀部來協調全球行動,由一名對陣員扮演該角色。

戰爭投入

每個推演小組擁有2000億美元的資金。在推演開始前對陣員會獲得一份項目清單。他們可購買清單上提供的各種物資、技術和力量等,從而在推演中獲得一定優勢。從購買航空母艦或旅級戰鬥組,到讓量子計算技術發揮作用,幾乎所有投入都是公開進行的。

各小組在高超音速技術、網絡、太空和激光方面的投入最多。美國小組還在定向外交方面花費了大量資金,以確保三個北約國家參加歐洲戰鬥。

紅方和藍方團隊都深刻了解後勤的重要性,因此他們都使用了有限的激光武器來保護港口和主要後勤中心。

由於量子計算的巨大優勢,美國小組也爲研發該技術投入了大量資金,但並沒有因此獲得量子優勢。在這裏量子計算類似於美國的“冷聚變”的開發情況(總是說在10年內實現,但又得等多個10年)。

此外沒有人希望再獲得一艘航空母艦,而所有人都非常重視人工智能、攻擊潛艇和隱形中隊。美國小組還在更新後勤基礎設施方面投入了資金,這對維持三場全球戰鬥有實質性的積極影響。

早期戰略決策

因爲美國沒有足夠的戰鬥力量能夠保證在三場同時發生的重大沖突中獲勝。美國小組認爲失去對T地區的控制對美國不是存亡威脅。

因此只在陸地上象徵性地派遣了美國海軍陸戰隊,任由其自生自滅。但美國投入了大量空軍和海軍力量來阻止C國登陸和增援。

同樣,儘管S國對美國的長期安全至關重要,而且美國第2和第25步兵師,以及兩個美國陸戰隊團已經事先準備好,但是他們認爲該國應該自己負責防禦任務。

鑑於N國和C國沒有超出近期目標的“軍事野心”,美國小組決定採取“歐洲優先”政策。因此,8個美國陸軍師、大多數海軍陸戰隊和重要空軍力量都被部署在歐洲。

同時,美國小組決定將幾乎所有海軍資產派往太平洋,這就造成GIUK防線不堪一擊。根據想定,美國會在歐洲長期地戰略性增援。

戰火開始後情況

S國有時間讓邊防部隊處於警戒狀態,最南部的部隊也開始向北行進。但是N國在S國增援部隊到達之前已經開始襲擊。N國最初的作戰方針是對S國進行嚴厲打擊,然後繞過其首都深入南部。

N國取得初步勝利,併成功突破S國的中心防線。但是N國無法利用這一優勢乘勝追擊,最終美國海軍陸戰隊和陸軍第2和第25師成功支援S國,建立了第二條防線。

美國增援使N國的主要進攻中斷。N國開始調整部署集中進攻S國首都,以吸引對手到達該區域。

至此,N國無法按計劃行軍,其戰鬥力量增援速度也因此減緩。C國派遣兩隻陸軍部隊支援N國。

但是由於美國附近基地和航空母艦出動了大量飛機,進攻仍然進展緩慢。但是C國的加入,迫使美國航空母艦退出了DF-21和DF-26範圍。

隨着S國戰鬥壓力的加大,美國小組將儲備於歐洲的第82空降師轉移到了S國首都。在重新部署後,第82師立即加入戰鬥。

爲推進戰鬥,N國決定使用化學武器,由於S國沒有充分應對化學打擊的常規方法,這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同時美國小組請求投放核武器。

歐洲戰場的戰爭也非常殘酷。根據學員估算,在戰鬥第一天,北約軍隊傷亡人數達到6萬人。

P國堅持盡最大能力固守領土,拒絕撤到北約防線,傷亡慘重。如下圖所示,美國陸軍的師級部隊作爲反擊力量最初在戰線上受阻。

儘管北約指揮官制定了良好的計劃,但事實證明美國軍隊無法聯合起來進行大規模反擊。由於R國在前線的勢頭不減,美國領導層決定分散力量來支援盟友。

爲阻止R國進攻,北約指揮官被迫用第10山地師支援損失慘重的P國(地圖上白色單位)。

而美國第1騎兵師和第1裝甲師進一步向南反擊。結果是雙方都受到重創,在72小時內,雙方的損失達到50%。

經過幾天的艱苦戰鬥,北約成功穩定了前線。幾個重型師能夠從戰線上撤離,同時北約在R國南部側翼發動了反擊。

在北部,一支海軍陸戰隊遠征軍攻陷了對方的一個師。此時,攔截的通信情報顯示,R國指揮官請求使用核武器。

注:本文作者爲海軍陸戰隊戰爭學院,戰略研究系教授詹姆斯·蕾西。

文章來源:https://warontherocks.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