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在调查走访中看到,达城的水果批发市场虽然没有灌水泥、加冰袋的情况,但塑料篮筐、纸箱和泡沫包装与水果同价售卖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塑料篮筐这类包装,消费者在花钱购买后还不能带走,商家称需要回收。就买水果带筐称重的问题,记者随机咨询了几位批发商,得到的回答几乎一致:他们从果农手中收来的时候就带着包装,大家都是这样卖,消费者愿意接受就买,不愿意也不会强求。

批发水果必须带筐称重,筐与水果同价,普普通通的水果筐竟卖出数十甚至上百元的高价,而且还不允许消费者把筐带走……近日,有市民反映在达城郊区一水果批发市场遭遇隐形消费,吃了哑巴亏。事实是否如此?记者展开了调查。

A 批发水果带筐称重

消费者称受到了“欺骗”

夏季即将到来,各式各样的应季水果陆续上市。市民刘女士听说在复兴一水果批发市场购买水果比超市零售更加划算,便邀约了几个朋友一起前去搭伙购买。5月4日,刘女士一行来到市场,询问比对了几家水果批发店的价格后,最终以9.5元/斤(带筐)的价格在某批发商店里购买了两筐共50斤,总价为474元的耙耙柑。

买水果必须带筐称重,50斤耙耙柑缩水成38.7斤,合理吗?达州复兴水果批发市场现怪异“行规”

随后,刘女士一行决定在店里将水果平分。然而在分摊水果时,他们惊奇地发现,把水果从筐中取出之后,原本50斤的耙耙柑再次称重只有38.7斤,两个水果筐重达11斤,价值106元,而且水果筐还不能带走,这让他们顿时傻了眼。

“最初问价的时候,老板说9.5元一斤,并没有明确说会带筐称重。”刘女士称,看到老板带筐称水果时,他们没有在意,以为最后会除去筐的重量,只算水果的净重。同时,刘女士还说,如果不是他们现场需要平分水果,也不会发现9.5元/斤的耙耙柑最后算下来竟然是12.5元/斤,再算上开车的油费等,与超市里15元/斤的价格相差无几。

水果筐按照水果价格来称重,这样的买卖并不划算。刘女士一行当即询问该批发商为何不减去筐重,为何不事先明确告知要带筐称重。该商家回应道,他们进购的水果本来就带着筐,所以一直都是带筐称重,如果不接受可以不买。但刘女士一行考虑到路途遥远,只得吃了这个哑巴亏。

“没有从事过水果经营的普通顾客根本看不出其中的猫腻。”刘女士告诉记者,商家一开始不明确告知顾客需要带筐称重的实情,以低价吸引顾客购买,让消费者不知不觉中支付了额外费用,这让她感觉受到了欺骗。

B 水果批发价暗藏玄机

带筐称重是市场潜规则?

水果批发行业是否普遍存在刘女士所称的“欺骗”?5月6日一早,记者走访了达城周边部分水果批发市场,以顾客身份咨询了10余家商户,发现芒果、青见、耙耙柑、不知火、葡萄、车厘子等水果,其要价均低于市场零售价,一般每斤便宜3—6元,价格相当诱人。然而,在便宜的背后,实际情况却是另外一回事。

买水果必须带筐称重,50斤耙耙柑缩水成38.7斤,合理吗?达州复兴水果批发市场现怪异“行规”

记者在水果批发市场看到,一位女士购买了一箱水仙芒,老板要价7元/斤,带箱称重30斤,共210元。但将水仙芒从纸箱中取出,装入塑料袋再次称重后,净重只有20.2斤,每斤的实际价格也飙升至10.5元。看着纸箱内厚厚的一叠纸,该女士直叹气,嘴上调侃着:“老板,你们装水果的纸箱都要值70块钱哦!”

记者在达城一些水果批发市场转了一圈,发现多家水果店存在带筐称重的现象。不少顾客在问价后,最终没有购买。“算下来并不便宜,在超市还可以挨个选,买多买少随自己需要,这里就是一整箱卖,不除‘皮’,看似便宜,算下来价格还是摊高了。”一位在批发市场转悠了一大圈的阿姨抱怨道。

就买水果带筐称重的问题,记者随机咨询了几位批发商,得到的回答几乎一致:他们从果农手中收来的时候就带着包装,大家都是这样卖,消费者愿意接受就买,不愿意也不会强求。

C 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

最重要的是制度约束

近年来,包装箱里灌水泥、泡沫箱里加冰袋这样的“消费陷阱”在全国多地出现,种种猫腻让很多消费者吃了哑巴亏。记者在调查走访中看到,达城的水果批发市场虽然没有灌水泥、加冰袋的情况,但塑料篮筐、纸箱和泡沫包装与水果同价售卖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塑料篮筐这类包装,消费者在花钱购买后还不能带走,商家称需要回收。

这样不合理的“行规”应该如何有效规避?市民李先生向记者提议,可以学习其他省市水果批发市场的做法。

首先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对市场内售卖的水果类别和品种进行仔细分类,落实到什么水果、多少斤,包装应在什么范围,有了明文规定后,商家才能按标准严格实施;同时把好进场关,把监管向产地延伸,收购的果品要进市场,必须符合包装标准,不符合的不予采购;最后把好市场管控关,不定期对水果市场各个档口进行检查,对违规的按行约行规进行严格处理。

此外,一个良好市场的形成不仅需要制度约束,还需要经营户的自律。保证水果品质,严格管控包装环节,既可有效降低批发商成本,还可以让市民受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有序的市场环境,才能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市场也才有生存发展的良好空间。

□本报记者 张海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