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行測中的常識判斷是考查考生平時知識積累的重要部分,這部分知識範圍廣泛包羅萬象,要求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考生不僅平時要多觀察多積累,更要注意總結才能便於記憶。因此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在這裏總結了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演變發展階段、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希望能對各位考生帶來幫助。

一、春秋時期--儒學的開創

開創者孔子:

1.核心思想是“仁”,,即“愛人”、“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協調人際關係的倫理學說;他反對當時社會上普遍出現的苛政暴政,要求統治者“以德治民”、“爲政以德”、“節用而愛人”,包含民本思想。

2.提出“禮”。針對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他又強調以“禮”來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爲,號召“克己復禮”,即恢復理想中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以實現社會穩定,同時以中庸思想和“和而不同”來協調禮和仁的關係。

3.教育方面: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等,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擴大的教育對象的範圍;他以“成人”、“君子”爲教育目標,提出“因材施教”等諸多重要教育原則。

4.文獻方面:他整理編訂文獻“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有利於文化事業的發展和傳承。

二、戰國時期——儒學得到豐富和發展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

孟子:(“亞聖”)

1.提出了以“仁”、“義”、“禮”、“智”爲基本內容的道德規範體系,以“仁義”爲最高道德原則。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爲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2.發展了孔子“仁”、“以德治民”的觀點,提出較爲完整的“仁政”理論,要求統治者停止兼併戰爭,減輕賦稅,制民之產,尊賢使能。

3.發揮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民貴君輕論”爲代表的民本學說,成爲其思想體系中最爲寶貴的成份。最典型的是言論是“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4.倫理觀上主張“性向善”,實行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

荀子:

1.天人關係: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觀能動性,主張“治天命”、“裁萬物”、“騁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確的宣稱,制天命而用之,認識天道就是爲了能夠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2.認爲學習的最高目標是掌握“禮”;認爲治國應以禮教爲主,強調禮法並用;。

3.君民關係:舟水之說(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4.主張“性惡論”。

三、漢代儒學成爲正統思想

代表人物董仲舒:

1.針對中央集權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2.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3.針對土地兼併嚴重的現實,發揮儒家的仁政思想;針對爲人處世標準,提出“三綱五常”、孝道。

四、宋明時期儒學上升到新高度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將儒學上升到新高度即理學:

程朱理學(客觀唯心主義):

1.程顥、程頤(北宋):理是萬物的本源,理的核心是“仁”;人倫道德、尊卑等級都是天理;仁是與萬物俱生的。

2.朱熹(南宋):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是理學的集大成者

主要觀點有:理氣論(理和氣渾然一體,不可分離)、“存天理,滅(或去)人慾”、心性論(性無不善,情也應當從善)。

陸王心學(主觀唯心主義):反對理學的繁瑣迴歸本心。

3.陸九淵(南宋)心學的創立者:“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4.王陽明(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宣揚“心即理也”“心外無物”等;致良知;知行合一。

五、明清之際的儒學新發展

明清時期儒學新發展的表現:反正統反權威;反對君主專制;反對重農抑商,提倡工商皆本。

1.李贄(明後期)否定儒家經典和孔子的權威,認爲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批判道學家的虛僞說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認爲“穿衣喫飯即是人倫物理”

2.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提出“天下爲主,君爲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反對傳統的重農抑商,認爲工商皆本。

3.顧炎武:批判君主專制,提出“衆治”的主張,梁啓超歸結其思想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主張經世致用,注重實學。

4.王夫之:“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歷代帝王把天下作爲私產的做法,提出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唯物主義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