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是不是每时每刻都沉迷于手机?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清楚不过了。我们从通讯到娱乐,从导航到支付,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手机。要说以前出门总是怕自己忘记带钱包,现如今可以说是出门就怕手机没电。当电量的小图

我们是不是每时每刻都沉迷于手机?这个问题的答案,再清楚不过了。我们从通讯到娱乐,从导航到支付,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手机。要说以前出门总是怕自己忘记带钱包,现如今可以说是出门就怕手机没电。当电量的小图标变成红色,是不是就陷入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如果我说,有这么一款手机App,会帮你克服这种恐惧症,还对于电量掉到5%一下,有种小期待。你是不是觉得我在瞎掰?

“跟我一起死”(Die With Me)就是这样一款手机App。它的功能非常的简单,就是相当于开了一个在线公共聊天室。但是,进入聊天室的条件非常的奇特-只有当用户的手机电量掉到5%一下,才能使用。

用户可以提前下载好“跟我一起死”App,下载的时候你不需要考虑电量的问题,只需要考虑钱的问题。因为它是个收费的App,不过价钱不贵,美国区苹果应用商店里,只要0.99美元。下载好之后,就进入了“漫长”的等待时间,当手机只剩 5% 不到的电量时,用户就可以登录公共聊天室,填上昵称,开始和其他电量不足 5% 的手机用户聊天。

对话过程中,每条信息都会显示每个用户的实时电量、发送时间。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从进入聊天室开始,大概会有4分钟左右的聊天时间。当然了,这取决于你的手机和电池寿命。旧人“死了”,新人来,一般来说,聊天室里平均会有30个人。不过,恰好赶上聊天室里空无一人,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时,你虽然不能聊天,但是可以翻阅大家以前的聊天记录,或者留下一条“遗言”给以后进入聊天室的人。当每个用户手机彻底没电的时候,一条系统信息就会出现在聊天室里,显示“某某(用户的昵称)已经死了”。

你可以说“跟我一起死”是一款应用程序,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艺术作品。它是由来自比利时的艺术家Deris Depoorter 和技术开发者 David Surprenant 合作推出的。

创作的灵感,是Depoorter 在一次出差中萌生出来的。当时,他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里,有好几次他都走丢了,晚上找不到回酒店的路,只因为自己的手机没电了。当时他就觉得,每个智能手机的用户,一定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在电池要死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整个世界掌握在这个小设备手里,简直是命悬一线。作为一个电子类的艺术设计师,这种希望找到共鸣的感觉,就成了“跟我一起死”的萌芽。

于是他就想到,为什么不做一个App,让用户只能在电量极低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呢?Depoorter解释说,他们想要做的就是让你在可以使用App的同时,有一种提心吊胆的焦虑感。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最后,把标准设定在了电量5%。

Depoorter也坦言,当时有了这个概念,其实并没有想好要做个怎样的App才算有趣。后来,他想到了“公共聊天室”这个在网络刚刚兴起时,红极一时的形式。这样一来,你在电量低的时候,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你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要死”的陌生人们,一起陪着你聊天。这一刻的感言和心境,只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他们才最懂。随着电量流逝,电池死了,你也就消失在聊天室里,和手机一起“死了”。

截止到上个月底,这款概念清奇的App,已经收集了50万条信息。Depoorter说目前他最喜欢的一条留言是:这个App就想是人生,新人来旧人走,你忘记了他们,当你离开的那天,你也会被遗忘。(“this app is like the life, new people come and go away and you forget them and when you’re gone you’re forgotten”.)从与电子世界断连,产生这样深刻、残酷的感悟,听来也是有些许的感伤。

而Depoorter最喜欢一段对话,则是来自用户Malk和Pablo。

- Malk(电量4%):我明天要早起,所以需要定个闹钟。所以,当我“死了”,我不得不充电等着开机,这也真是有点残

- Pablo(电量3%):那你可别忘了!

- Malk(电量4%):对(不能忘)

- Pablo(电量3%):我不会让你明天丢了工作的!

- Malk(电量4%):我没工作

虽然结尾有点忧伤,但是至少觉得,陌生人之前也是有些许的小温暖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的留言、信息都是有感悟、有温度的。因为匿名的设定,让一些用户变得肆无忌惮,出现了关于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方面的过激言论,这让“跟我一起死”在应用商店的评分,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那到底“跟我一起死”会成为一个长久存在的应用,还是只是个昙花一现的艺术作品呢?对此,Depoorter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只是表示,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研究新的升级,但具体是什么,现在还得保密,也只能继续期待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