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完了人類進步的根源,我們說人性的追求和發展。大家看過《人類簡史》,語言使大規模的協作和組織成爲了可能,人能夠超過羣體和不同的人之間合作,能夠與幾百人合作,主要是來自於語言帶來的信息傳遞,這個傳遞本身不能創造文明,文明的產生需要知識和智慧的積累。

新浪科技訊 5月9日下午消息,今日,由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全球(青島)創投風投大會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洪泰基金創始合夥人,新東方創始人、董事長俞敏洪在青年投資人高峯論壇暨40位40歲以下投資人頒獎盛典上發表了演講討論。

談到科技飛速發展的原因,俞敏洪表示主要有4個方面:第一個:人性和規範人性;第二,突破生存侷限;第三,自然規律更深刻的理解;第四,智慧的從量變到質變。

除此之外,俞敏洪分享了幾點關於創新創業的見解。

第一,不是宏大的事情,而是貼心的切入。Facebook一開始是爲了找學校漂亮的女生,亞馬遜是爲了讀書,滴滴是一鍵打車,滿足了最小的需求也是最廣泛的需求。

第二,創新創業不是所有人的事業,而是一些人的事業。我們每個人可以加入創新創業,但是能夠引領創新創業的人並不多,

第三,任何創新創業不是提前設計的,任何提前設計的創新創業必將失敗。

以下爲演講節選:

這段時間我剛好讀了兩本書:《中國的工業革命》和《自下而上》。兩本書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什麼纔是一個真正的長遠的發展的成功。

《中國的工業革命》講中國改革開放成功的一個主要原因:自下而上地發動老百姓,動用了每一個細胞。

農民可以做個體戶,我家就是我們當地公社的第一個萬元戶,然後個體戶工廠慢慢變成了鄉鎮企業,老百姓的勞動力從土地轉移到了工廠,由於收入的增加導致老百姓需求增加,輕工業產品的需求增加導致重工業發展。最後,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超過了西方兩百年的發展速度。

《自下而上》是外國人寫的。它講了另一個要素: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是不能被設計、被計劃的,包括我們現在擁有的政府管理系統、社會管理系統,也包括我們的企業制度。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在森林中,任何一棵草都不是多餘的。

這兩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像青島這樣的地方,我特別同意剛纔皮埃羅·斯加魯菲對青島的建議:讓該來的全部進來,不要限制什麼該來,什麼不該來。

比如說人工智能,它跟所有東西,包括我們喫飯的飯館,甚至衛生間都可能連在一起。當任何一個人想要追求過分純潔的時候,這個人一定會出問題,當一個城市想要追求單一經濟發展的時候也會出問題。尤其是像青島這樣能夠面向未來的城市。

講完了開場,我要講的東西其實比較簡單。先說人類進步的根源四要素。第一是人類語言的產生,第二是文字。大家看過《人類簡史》,語言使大規模的協作和組織成爲了可能,人能夠超過羣體和不同的人之間合作,能夠與幾百人合作,主要是來自於語言帶來的信息傳遞,這個傳遞本身不能創造文明,文明的產生需要知識和智慧的積累。

第三,爲什麼我們會產生語言、文字?倒過來說就是因爲人類有好奇。好奇是什麼?好奇是人類想要去知道那些不知道的東西,我們想要走到地平線外面去,我們想要坐船到大海那邊看看,這件事情不是因爲你貪婪,而是因爲你想走出你的地盤。這個世界上只有人這一種動物總是想走出自己地盤的。

當然,這又跟另外一個人類的本性結合在了一起,第四點就是貪婪。只有人類發展出了這一種能力,這個能力就是:“希望擁有比自己能夠用得掉的東西多得多”的能力。這毫無疑問是人類的貪慾,所以我覺得人類有兩個動力在往前推動,第一個就是人類的探索精神,第二個是人類的不滿足。

說完了人類進步的根源,我們說人性的追求和發展。第一個要素:人是社會性動物。靈長類動物大部分是社會性動物,社會性動物的社會性是來自於羣體的本性,不是後天性變成社會性的。中國人的社會性尤其強大,在美國發短信或者微信從來沒有變成一個真正巨大的生意,但是在微信之前,中國也有每年能收入幾十億到上百億人民幣的短信費用。

第二個要素是安全性,所有動物都希望安全,但是人類對於安全的要求尤其強大。有這麼一句話,人類之所以要有政府,是人類讓渡出了某種自己的權利,以獲得生命更大的保障。在野蠻狀態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把你殺掉,但是有了政府以後,他就可能變成殺人犯。我們希望保障人類的安全。

第三個要素,世界經濟的發展有一半以上都是來自人類的攀比心。不要認爲攀比心不好。我覺得中國改革開放40年能到今天,就是因爲中國人民的攀比心很厲害所致的。

第四個要素是探索性。我們的宗教、哲學、文化、科學等,都來自我們會問“爲什麼”。

接下來,咱們探討科技飛速發展的原因。

第一個:人性和規範人性。“認可人性”這件事情在文藝復興以後,尤其是資產階級文明後才被提出來。現代科技的發展不是因爲科技的發展,而是因爲人性的發展,是因爲人性被保護。

第二,突破生存侷限。常常有人說現在爲什麼中國諾貝爾獎不多,因爲中國改革開放才40年,到改革開放80年的時候,我認爲至少三分之一的諾貝爾獎應該被中國所有。

第三,自然規律更深刻的理解。從亞里士多德認識到以地球爲中心,到哥白尼認識到以太陽爲中心,我們發現太陽爲中心也只是宇宙的一部分,我們對於地球、宇宙的理解其實才理解了10%,還有90%多並沒有理解。但是即使也帶來了世界的飛速發展。近百年的發展速度是過去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發展都追不上的。

第四,智慧的從量變到質變。我們今天一個小學生所理解的東西都是亞里士多德一輩子不能理解的,而亞里士多德當年也是人類最偉大的哲學家。

最後我們該討論的問題是,科技進步是爲什麼?爲人性更好的服務。

第一,科技的進步和人性的一成不變,現在形成了明顯的對照。科技發展速度超越了人性的發展,但是科技的發展速度又是來自於人性的不變。我說的人性的一成不變不是貶義,而是褒義,我們希望人性保持探索、貪婪,和人性中我們所有認爲的不完美,恰恰在推動世界完美的進步。

第二,什麼是人的追求?任何人基於人性的不滿足,最後必然變成更好、更快、更強。

第三,一切商業邏輯都是爲了滿足人性中最大的痛點。創業不是爲了炫,不是爲了拉資本,也不是爲了表面上做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而是你滿足了人性背後的最大痛點。

第四,即使很開明的人,依然展示了人類的慾望,每一個人都是從來不會對自己滿足的。即使“弘一法師”李叔同這樣的人,最後到了廟裏,一輩子穿着一件破袍子,依然要開創一個宗派,因爲他在精神境界依然是不滿足。

因此,對於創新創業我想說的幾點。

第一,不是宏大的事情,而是貼心的切入。Facebook一開始是爲了找學校漂亮的女生,亞馬遜是爲了讀書,滴滴是一鍵打車,滿足了最小的需求也是最廣泛的需求。

第二,創新創業不是所有人的事業,而是一些人的事業。我們每個人可以加入創新創業,但是能夠引領創新創業的人並不多,

第三,任何創新創業不是提前設計的,任何提前設計的創新創業必將失敗。所以我認爲政府支持創新創業有很多方法,最好的是把資金給我們(這些機構)來管理。把現金給我們,把政策給我們,以及稅收。讓我們形成充分的競爭環境,生死由我們自己來決定,這個世界就像森林一樣,在森林成長過程中總有一批樹會死掉,另外一批樹會成長,最後最能夠長久的樹能夠形成百年乃至萬年的森林,需要有一個充分競爭的體系。

我們需要的不是政府的規劃,而是民間的深度參與。美國經濟學家寫過一本書叫《中國變革》,原來中國改革開放是按照計劃經濟來的,但是有一塊沒有計劃,這塊就是老百姓的空間沒計劃,所以他說就像水泥地上長出了一棵棵草,繁茂的生命出現了。

中國現在的政策釋放民間力量最多隻有20%-30%,我們民間力量還有70%左右有待於經過政府的各種政策進一步釋放,從去年總書記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到今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大量對民營經濟的減稅降費政策,我覺得這是中國政府充分意識到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依然要依靠民間力量。

最後一句話,水滋潤萬物,但是水一旦受阻,到一定程度就會衝破堤壩摧毀萬物。人性也是這樣的,用好人性,用好人性中間的探索,用好人性中間的探索,用好人性中間的貪婪,創造,並且給予它適當的規範和指導,世間的一切將會更加美好。

不是壓制人性,而是規範人性;不是扭曲人性,而是引導人性;不是蔑視人性,而是尊重人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