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非遺技藝日漸式微的當代,正有些人在力挽狂瀾,用自己的力量留住這些承載着歷史的美好。

蔣熙作爲一名當代時尚設計師,她的設計作品始終秉持傳統文化與優質手工藝的傳承,讓非遺技藝走出大山、走出深林,以絕美的新姿態亮相於日常生活之中,重新煥發活力。

成爲一名設計師,爲世界上創造更多美麗的事物,這樣的選擇並非偶然,蔣熙用“天賦”和“熱愛”兩個詞總結了自己成爲設計師的原因。

“我自覺天生對線條、色彩、圖案都非常敏感,小時候就喜歡在一些空白的牆壁寫寫畫畫,書本、作業本的角落裏都畫滿了。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能夠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向選擇道路和事業。”

一個人成長的路上,總有人爲你點燈,蔣熙在成爲設計師的道路,自然也不乏幾個重要人物,

“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個或者幾個重要的人物或事件給我一些感觸。小時候我的爺爺給了我書法和美術方面的啓蒙,中學和大學時代身邊的老師,以及北京的藝術氛圍,以及我一直在參與各種藝術活動,這是一種氛圍的薰陶,後來我去了意大利留學,在世界時尚之都米蘭,我的導師給我了許多鼓勵和肯定,也有一些優秀的設計大師給我一些鼓舞,以及對時尚的熱愛、對精神的探索。”

達安明·赫斯特喜歡標本,杉本傅司喜歡收藏人造眼球,許多藝術家對於某種某種事物都有種偏執的熱愛。

蔣熙最喜歡的是博物館,這是每到一個地方必遊之處,

“前段時間我在紐約待了十天,我全程都在看博物館,沒有去別的地方,即使到了像凱里這樣很偏僻的地方,我也會尋找當地的博物館看一看,這是我的偏執,看博物館讓我非常享受。”

博物館裏保存着一切有價值的事物,承擔着傳承歷史文化的責任,參觀博物館,不免能夠從文化遺產中體悟真理,汲取營養。

蔣熙的設計理念,與博物館的功能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只是蔣熙通過自己的作品與博物館同時間作戰,儲存着世人的記憶。

“現在有很多設計師的作品,它不是美,而是刻意去搶眼球,甚至說是醜,但這並不是我希望營造的風格。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擁有超越時空的美。不管是任何時間,它依舊是美的,永不過時,就像Coco Chanel說的那樣“時尚短暫,風格永存”。

同時也要突破地域和國家的邊界,不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大家都會欣賞,認爲它是美的。大道無形,我相信美就是一種大道。”

作爲時尚配飾設計師,物品和主人的關係在設計師眼裏看來是非常奇妙的,當你看見一件東西,最先想到的不是它的設計,不是它的價格,而是回憶起了曾穿越的大街小巷,曾走過的山谷田野,聯想到一次夏日午後的閒聊,一次冬天傍晚約會,那麼這件物品則被主人賦予了個人的烙印。

蔣熙說道:“物品首先是主人審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的一個外延,其實物品和主人是相互影響的,更多的是物品與人之間產生了情感的連接,主人對於物品的使用在改變着物品的氣質或者外觀,賦予物品一種特有的溫度,這纔是最值得玩味的。

一個人的審美取向、文化涵養會決定他/她選擇一個什麼樣的物品,選擇到匹配自己的物品纔會達到和諧統一、相得益彰的效果。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很多人並不缺一雙鞋子、一個包包,真正需要的是那麼幾件有故事,與衆不同的幾件物品,帶有主人的使用習慣而留下的痕跡,這會讓我覺得非常有藝術感。”

當一件物品不是爲了炫耀,而是成爲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情感維繫,它的價值要高於任何沒有故事的奢侈品。

無論是刺繡還是竹編、銀飾鍛造,這些非遺技藝都充滿着東方色彩,對於西方人來說,神祕的東方永遠充滿誘惑,近幾年來很多設計中都會出現中國元素,而這一趨勢還未盛行之時,蔣熙就已經將古老非遺手藝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現,行至今日不忘初心;

她表示:

“中國元素現在很盛行,大家對中國文化都很有自信,我覺得這種自信來自於一種國際化的視野和開放的包容並蓄的一個觀念,這是一種大氣的審美趨勢。

在我的創作中,我沒有想要特別強調東方特色,但大家可以從作品中直接感受到東方美學中是含蓄之美、優雅之美、端莊之美。

有些人喜歡一脈相承的比較柔和的風格,有些人喜歡衝突和戲劇化的設計,我因爲個人經歷的緣故,更喜歡將東西方美學做一些融合和碰撞,做出一些有戲劇化效果,但是依舊和諧統一的作品。”

從2010年受邀參與李連杰壹基金“羌繡幫扶計劃”以來,蔣熙一直在研究刺繡,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刺繡元素,女性的婉約之美被刺繡體現的淋漓盡致,

“隨着對蘇繡、粵繡、蜀繡、湘繡四大名繡的瞭解,我們又深入到了小衆的刺繡中,刺繡工藝歷史非常優秀,幾千年前就已經出現,隨着地域的不同和文化的差異,刺繡的風格和門類也衍生出了很多不同的變化,這也是她的魅力所在,而且不同的針法、色彩搭配不同的圖案主題,就能夠呈現不同的面貌,我們也在這裏找到了許多樂趣。之後我也希望在材質和工藝上實現更多突破。”

擁有超越歷史的美感的作品,往往需要設計師具備高超的藝術修養和深厚的手工藝功底,蔣熙和非遺傳承人之間的合作,恰好爲優秀的設計提供了背後的技術支撐,一隻手包、一雙鞋子,每一件作品都經歷了精雕細琢。

當一件作品能夠超越時代和國界被全世界人欣賞,它就超越了流行和時尚,成爲了經典,成爲了藝術。

一些國際著名品牌都長期經營者一些老作坊,有着豐富的手工經驗的匠人們爲品牌服務,物品品質都有所保障,與之相似的是國內的非遺手藝,同樣都是精緻文化,但國內的手工藝人生存現狀卻並不如人意,願意繼續傳承這樣的傳統藝術的年輕人也青黃不接。

蔣熙與非遺手工藝人的合作,也是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興做努力,

她感慨道:“非遺手藝是非常珍貴的,她是幾代人通過對美好事物的觀察和體驗提煉出來的經驗,代代傳承而來,或許在一段時間內大家會忽略她的價值和存在感,但是當她的美展現在大家面前,他背後的故事和人文色彩能夠幫更多人做情感表達,她會有很強的生命力,一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生根發芽,給所有人一個驚豔的亮相。”

在上海大學非遺研修班中,蔣熙嘗試了與不同的非遺傳承人合作,跨界創作了“阡陌”這樣令人驚豔的作品,談及這次的跨界合作,

她表示,

“跨界有很多種形式,但目的都是希望打破原有的侷限,以前大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工藝或許都相對傳統一些,但是跨界之後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碰撞出創意的火花,同時也能拓展受衆的覆蓋面,比如和非遺傳承人的跨界,設計師和非遺傳承人都有自己的受衆羣體,合作之後,能夠帶動更多人來關注和了解。

在非遺研培班中,非遺傳承人給了我們強大的技術支撐,讓我們創造出了更多美好的物品,同時我們也帶給他們一些設計理念和當下時尚潮流的解讀,這是一個雙贏的合作。

這些非遺傳承人的思路也非常好,願意嘗試新的事物和設計手法,我們在一起的交流也產生了許多頭腦風暴,帶來很多靈感。

這樣的跨界也能把優秀的民族文化和傳統手工藝通過一些高科技的工藝與時尚結合,爲她帶來新的生命,必須要讓非遺技藝活起來,和年輕的大衆市場有連接,才能傳承下去,而不是放在博物館裏供着。”

(本文來自東家匠人分享:CICICHEUNG熙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