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樣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對福建文化所產生影響,我個人認爲總的來說可分爲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徵。這樣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對福建文化所產生影響,我個人認爲總的來說可分爲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徵。

五術”是道家修道的根本。修道者認爲五術可以通天達地,役神驅鬼以達到祈福禳災、祛病救人的目的。那麼什麼是五術呢?

相傳在四千六百多年以前,黃帝得天神相助,授以天書破蚩尤妖術,擒殺蚩尤統一天下。黃帝平息戰亂以後,命倉詰造字,將九天玄女所授天書內的各種祕術記載下來,此書就是後來被江湖人視若瑰寶的《金篆玉函》。

黃帝留下來的祕籍,在周朝被姜太公在崑崙山得到,他利用祕籍上的方術助周伐紂,使周朝有八百年的統治。戰國時又傳到鬼谷子--王禪老祖手中。他將祕術傳給徒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而使其徒成爲當時赫赫有名的將相之才。到了漢朝,張良於黃石公處得祕籍,旺漢四百年。

《金篆玉函》就這樣在神奇的方式下一代一代的傳承,到了三國時代傳到諸葛亮手中,輔備奪得三分天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期間雖然也有得到《金篆玉函》者,但大都不全,如諸葛亮得到是道術,郭璞、楊筠松得到的是堪輿術(陰陽風水)。在宋朝得到《金篆玉函》的是一代鴻儒,著作等身的曠世學士朱熹。迨及明朝,劉基(字伯溫)得到《金篆玉函》,助朱元璋創立大明江山,後全身而退。《金篆玉函》經過四千年的流傳,期間內容有散佚增刪,或有分歧而產生了很多流派,大致分爲:山、醫、命、相、卜,統稱爲玄學五術。

“山”包含《玄典》、《養生》、《修密》三部分,是修心養性、鍛鍊身體的祕術;“醫”包括三部分:“方劑”、“鍼灸”、“靈療”;“相”的部分包括兩種:“人相”、“地相”;“命”是以時空關係來判斷人的命運的一種方法,其重要的方法有:“占星術”、“干支術”;“卜”術最爲淵源流長,如《梅花易數》、《納甲斷易》、《六壬神課》、《太乙神數》、《奇門遁甲》等數術學,歷史朝代中的軍事家大多精通此術,漢朝的諸葛亮、唐朝的李淳風、宋朝的邵康節、明朝的劉伯溫、清朝的曾國藩等。

山、醫、相、命、卜同宗同源,都是以陰陽五行爲核心說理工具來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勢和應對策略,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東方科學部分。

上述簡要介紹了五術的傳說、定義和範圍,下面我們詳細的具體的爲大家介紹五術的功能、作用。

福建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連廣東。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灣海島,全省有1400個鳥嶼,僅次於浙江,位居全國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爲閩西山區、閩中山區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脈有武夷山、戴雲山等。閩江是境內最主要的河流。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夏秋多臺風,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這樣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對福建文化所產生影響,我個人認爲總的來說可分爲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徵;另一個方面是瀕海多港灣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徵。

(一)內陸文化的特徵。福建的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0%,自古就有“東南山國”之稱。西北有武夷山山脈、東北有太姥山脈、西南有博平山山脈、中部有鷲峯、戴雲兩山脈。在古代外省入閩主要通過仙霞關、杉關、崇安分水關、福鼎分水關、詔安分水關,這五個關口入閩,而這些地方地勢非常的險要,要入閩實屬不易,史書記載“閩道更比蜀道難”。再者,從福建人口的聚集地來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甌、邵武、順昌、尤溪、三明、永安、長汀、上杭、漳平、德化、華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閉塞,不同區域的人們處於相對隔絕的狀態,這樣對文化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1.①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約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後於北方。福建地處東南在古代是屬於蠻荒之地,落後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傳到福建變的非常的困難,而土著的閩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對的落後。同時福建相對的隔絕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卻不利於人們口頭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②有明顯的區域文化的特徵。福建是一個移民的省份,在兩晉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兩宋之交、明清時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湧入福建,由於移民的時間;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內、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區,如閩東方言區、興化方言區、閩南方言區、閩北方言區、閩客方言區。而在不同的方言區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間信仰。例如,閩東方言區信仰監水夫人和五帝;興化方言區信仰媽祖;閩北方言區信仰扣冰闢支古佛;閩客方言區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間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例如,有莆仙戲、高甲戲、薌劇等。福建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多山,適合蚊蟲的生長,蛇類衆多,古代先民對蛇既害怕又崇拜,從而形成了蛇的圖騰。在古代使用幹欄式的建築也與這樣的氣候有關。如果按河流的分佈來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爲閩江流域、木蘭溪流域、晉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強的小地域色彩。2.許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詞。一些古漢語中常用的詞彙在普通話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卻被保存了下來並還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漢語的“鼎”,也就是現代漢語的鍋,在福建的方言中還清晰可辨,再如古漢語的“面”,也就是現代漢語的臉,也一樣非常容易辨別出來。②在福建的許多鄉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傳統。聚族而居的傳統原本起源於北方,但是由於歷史、地理的原因這樣的傳統在北方現在已經逐漸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卻保存了下來。原因主要有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遷途中的種種的困難;利用宗族同當地的土著進行抵抗;不同時期的移民利用宗族爭奪生存的空間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環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學體系。理學的來源之一是儒學,而儒學在漢代以後隨着移民南遷傳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爲代表的閩學流派對釋、道、儒加以改造,構築了完整的理學體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風。兩晉南北朝以後,中原民俗傳入福建,由於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當的完整。例如,現在福建的端午節、重陽節、寒食節等很多都是從北方傳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徵。福建海岸屬於基岩海岸,海岸線漫長而曲折,長達3051.02公里,僅次於山東省,居全國第二位,岸線曲折率爲1:5.7,居全國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衆多的港灣。全省有大小港灣125個,其中較大和較重要的港灣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寧灣、三沙灣、羅源灣、福州港、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港、金門灣和東山灣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灣。福建的港灣一般深度較大,兩側有半島和岬角環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勢,風小浪弱,不凍,少淤,港域廣闊,掩護條件好。天然良港的優越地理環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適合耕作的內陸環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晉:閩江和晉江流域的海運已有相當規模,造船業發達,出現了“八槽艦”的水密艙技術。隋唐:海運北至日本、高麗,南至南洋各國。宋元:泉州成爲“東方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明:漳州月港日趨繁盛。這些海外貿易的發展反映在文化上則是福建帶有濃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價值觀。在古代的中國長期以來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於海外貿易和商業的繁榮,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宋代劉克莊就指出當時的泉州是一個“只博黃金不博詩”的典型商業社會。明以後則進一步加強,李贄感嘆道:“天下盡市井之道也。”商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

2、敢於冒險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貿易幾乎是一種生命的賭博,非常的危險。航海要面臨驚濤駭浪,船隻隨時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沒的危險。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臨生與死的考驗,這就使得他們在心理上能夠面對各種艱難的挑戰,敢於去冒險。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特別晉江、石獅一帶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面”,“爭氣不爭財”,“三分本事七分膽,”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冒險的性格到了明清時期發展成爲積極進取的開拓的精神,在開發臺灣省和東南亞地區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視禮教。沿海的家庭由於男子多出外經商謀生,婦女漸漸衝破禮教的束縛走出家門。在中國傳統的禮教以儉樸爲美德,由於商業經濟的發達,恥貧誇富卻成爲泉州地區的風尚。在衣着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飾被叫作“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就很能說明問題。

4、開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達,使宋元時期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泉州,宋元時期泉州地區除了傳統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還有從外國傳入的伊斯蘭教、基督教聶斯脫裏派、天主教方濟格派、婆羅門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館”,這與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5、愛國主義的精神。福建人強悍好鬥的性格與原有的宗族意識有緊密的聯繫,在福建的閩南地區明清時期常常發生村落間的械鬥。發生械鬥的原因我們暫且不去追究,但是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正是這種不甘受欺壓的性格,在近代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能夠奮起反擊,保衛自己的家鄉,保衛自已的國家。例如閩南文化區中,明戚家軍抗擊倭寇,清鄭成功收復臺灣,近現代陳嘉庚、黃變住、韓希琦、李光前等數十位華僑捐資家鄉。再如閩北文化區受朱子思想影響,閩北的學人注重節義,在民族存亡關頭,提倡名節忠義,反對議和。而福州文化區在近現代則湧現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學者,如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以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民族氣質,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篇章。

總之,福建以其靠山、瀕海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具有鮮明的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雙重色彩。

道家五術一

所謂“山”,即道家修煉法。就是通過食餌、丹法、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來修煉“肉體”與“精神”,以達超脫身心的一種學問。藉助於自然界,天體宇宙的能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就是道家常說的盜天地、奪造化。

食餌——是利用補藥、丹藥及日常飲食以加強體力,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丹法——是運用道家三元丹法,攝取宇宙能量(真一之氣),以運化精、氣、神,進而增進體力的一種方法。由量變到質變,達到脫胎換骨,超凡入聖。

玄典——是以老子、莊子思想爲基礎,進而達到修心養性的一種方式。

拳法——是以習練各種內家武術,打通十二經脈,以增強體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種通靈、修煉的法術,其主要作用是調動靈界的能量,避邪鎮煞、趨吉避凶等的一種方術。

總而言之,“山”就是利用禪、靜坐、武學、食療等各種方法以培養完滿人格的一種學問。

道家五術二

所謂“醫”,是利用方藥、鍼灸、推拿,靈治等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此醫實包括所有民族醫藥。

方藥——是利用各種藥物製成散劑、丸劑來治療疾病和修煉的一種方術。

鍼灸——針法和灸法和合稱,是利用人的脈胳、氣血循環的原理,刺激患部,調節人體生物電,來治療疾病的方術。

推拿----運用一定的手法,作用於人體表的特定穴位,運動患者肢體,藉以調節人體的臟腑功能,改變患部的生理病理過程,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一種方法。

靈治——古代中醫就有祝由十三科,利用符咒來調治身心的疾病,掌握人的心靈(心理狀態),調節人體生物電,生物場,進而以治療人疾病的一種方術。

總之,“醫”就是利用方藥、鍼灸、靈治等方式,以治療人的疾病的一種方法。

福建省位於我國東南沿海,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省相望,北靠浙江,西接江西,南連廣東。依山傍海,海岸曲折,多港灣海島,全省有1400個鳥嶼,僅次於浙江,位居全國第二。多山地丘陵,可分爲閩西山區、閩中山區和沿海平原,主要山脈有武夷山、戴雲山等。閩江是境內最主要的河流。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夏秋多臺風,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這樣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對福建文化所產生影響,我個人認爲總的來說可分爲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多山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內陸文化的特徵;另一個方面是瀕海多港灣的地理環境造成的具有海洋文化的特徵。

(一)內陸文化的特徵。福建的山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80%,自古就有“東南山國”之稱。西北有武夷山山脈、東北有太姥山脈、西南有博平山山脈、中部有鷲峯、戴雲兩山脈。在古代外省入閩主要通過仙霞關、杉關、崇安分水關、福鼎分水關、詔安分水關,這五個關口入閩,而這些地方地勢非常的險要,要入閩實屬不易,史書記載“閩道更比蜀道難”。再者,從福建人口的聚集地來看,盆地是居民密集的聚集地,例如浦城、武夷山、建甌、邵武、順昌、尤溪、三明、永安、長汀、上杭、漳平、德化、華安、古田和屏南等都是人口聚集的盆地。因此,這樣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古代福建交通的閉塞,不同區域的人們處於相對隔絕的狀態,這樣對文化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1.①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約中晚唐之前)福建文化落後於北方。福建地處東南在古代是屬於蠻荒之地,落後的交通使得中原的文化要傳到福建變的非常的困難,而土著的閩越人自身文化又相對的落後。同時福建相對的隔絕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形成不同的方言,而不同的方言卻不利於人們口頭的交流和文化的傳播。②有明顯的區域文化的特徵。福建是一個移民的省份,在兩晉南北朝、唐前期、唐末五代、兩宋之交、明清時期北方大量的移民湧入福建,由於移民的時間;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的程度不同,再加上省內、省外交通不便等原因形成了福建不同的方言區,如閩東方言區、興化方言區、閩南方言區、閩北方言區、閩客方言區。而在不同的方言區又形成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民間信仰。例如,閩東方言區信仰監水夫人和五帝;興化方言區信仰媽祖;閩北方言區信仰扣冰闢支古佛;閩客方言區信仰定光古佛。不同的民間信仰又促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戲劇。例如,有莆仙戲、高甲戲、薌劇等。福建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多山,適合蚊蟲的生長,蛇類衆多,古代先民對蛇既害怕又崇拜,從而形成了蛇的圖騰。在古代使用幹欄式的建築也與這樣的氣候有關。如果按河流的分佈來看福建的文化可以分爲閩江流域、木蘭溪流域、晉江流域的三大文化圈。所以,福建文化本身有很強的小地域色彩。2.許多中原古文化在福建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①福建的方言中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詞。一些古漢語中常用的詞彙在普通話中已不用或少用了,但是在福建的方言中卻被保存了下來並還在使用,仍然有它的生命力。例如古漢語的“鼎”,也就是現代漢語的鍋,在福建的方言中還清晰可辨,再如古漢語的“面”,也就是現代漢語的臉,也一樣非常容易辨別出來。②在福建的許多鄉村中保存着聚族而居的傳統。聚族而居的傳統原本起源於北方,但是由於歷史、地理的原因這樣的傳統在北方現在已經逐漸消失。在南方的福建卻保存了下來。原因主要有這些,北方的移民利用宗族克服南遷途中的種種的困難;利用宗族同當地的土著進行抵抗;不同時期的移民利用宗族爭奪生存的空間和政治利益;多山的地理環境容易形成聚族而居的村落。③形成完整的理學體系。理學的來源之一是儒學,而儒學在漢代以後隨着移民南遷傳入福建,到了宋代,朱熹爲代表的閩學流派對釋、道、儒加以改造,構築了完整的理學體系。④在民俗中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風。兩晉南北朝以後,中原民俗傳入福建,由於交通不便和聚族而居等原因,保留的相當的完整。例如,現在福建的端午節、重陽節、寒食節等很多都是從北方傳入的。

(二)海洋文化的特徵。福建海岸屬於基岩海岸,海岸線漫長而曲折,長達3051.02公里,僅次於山東省,居全國第二位,岸線曲折率爲1:5.7,居全國第一位。山丘向海延伸,形成曲折的海岸和衆多的港灣。全省有大小港灣125個,其中較大和較重要的港灣自北而南有沙埕港、福寧灣、三沙灣、羅源灣、福州港、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港、金門灣和東山灣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港是福建省六大深水港灣。福建的港灣一般深度較大,兩側有半島和岬角環抱,形成“口小腹大”的形勢,風小浪弱,不凍,少淤,港域廣闊,掩護條件好。天然良港的優越地理環境,再加上“八山一水一分田”不適合耕作的內陸環境,使得沿海的居民把眼光放到了海上。西晉:閩江和晉江流域的海運已有相當規模,造船業發達,出現了“八槽艦”的水密艙技術。隋唐:海運北至日本、高麗,南至南洋各國。宋元:泉州成爲“東方大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明:漳州月港日趨繁盛。這些海外貿易的發展反映在文化上則是福建帶有濃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1、重利的價值觀。在古代的中國長期以來重本抑末,“以末致之,以本守之”,這樣的觀念根深蒂固。而福建由於海外貿易和商業的繁榮,重義輕利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宋代劉克莊就指出當時的泉州是一個“只博黃金不博詩”的典型商業社會。明以後則進一步加強,李贄感嘆道:“天下盡市井之道也。”商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

2、敢於冒險的性格。古代的航海和海外貿易幾乎是一種生命的賭博,非常的危險。航海要面臨驚濤駭浪,船隻隨時有可能被大海所吞沒的危險。因此,航海的人常常不得不面臨生與死的考驗,這就使得他們在心理上能夠面對各種艱難的挑戰,敢於去冒險。如泉南人信奉“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特別晉江、石獅一帶商人,推崇“少年不打拼.老來無名聲”,“輸人不輸陣,輸陣番薯面”,“爭氣不爭財”,“三分本事七分膽,”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冒險的性格到了明清時期發展成爲積極進取的開拓的精神,在開發臺灣省和東南亞地區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漠視禮教。沿海的家庭由於男子多出外經商謀生,婦女漸漸衝破禮教的束縛走出家門。在中國傳統的禮教以儉樸爲美德,由於商業經濟的發達,恥貧誇富卻成爲泉州地區的風尚。在衣着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例如、泉州惠安解放前的服飾被叫作“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就很能說明問題。

4、開放融合的特性。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達,使宋元時期福建東南沿海地區以開放的姿態對待外來文化,特別是泉州,宋元時期泉州地區除了傳統的道、佛、自然崇拜、祖先、鬼神,還有從外國傳入的伊斯蘭教、基督教聶斯脫裏派、天主教方濟格派、婆羅門教、印度教。泉州成了“宗教的博物館”,這與其融合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5、愛國主義的精神。福建人強悍好鬥的性格與原有的宗族意識有緊密的聯繫,在福建的閩南地區明清時期常常發生村落間的械鬥。發生械鬥的原因我們暫且不去追究,但是我們似乎可以看到正是這種不甘受欺壓的性格,在近代面對外敵入侵的時候能夠奮起反擊,保衛自己的家鄉,保衛自已的國家。例如閩南文化區中,明戚家軍抗擊倭寇,清鄭成功收復臺灣,近現代陳嘉庚、黃變住、韓希琦、李光前等數十位華僑捐資家鄉。再如閩北文化區受朱子思想影響,閩北的學人注重節義,在民族存亡關頭,提倡名節忠義,反對議和。而福州文化區在近現代則湧現出一批志士仁人和著名學者,如林則徐、嚴復、林覺民等以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崇高的民族氣質,譜寫了一曲曲愛國主義篇章。

總之,福建以其靠山、瀕海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具有鮮明的內陸文化和海洋文化雙重色彩。

道家五術三

所謂“命”,就是透過推理命運的方式來了解人生,分析宇宙自然日月對人體的影響,進而改善人命的一種學問。推命所用的主要方法有三種:紫微斗數、子平推命、星平會海。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時間和陰陽五行爲理論基礎。

總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運,進而達到趨吉避凶的學問,從而改善人類發展的需要。

道家五術四

所謂“相”,就是觀其形而知其義之法。一般大的分爲三大類:一爲相天(星相),二爲相地(風水),三爲相人。以觀察存在於現象界形相的一種方術。

人相——又分爲面相與手相兩大類,通過觀察面、手部的紋線與氣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種方法。

家相——也就是陽宅的風水,以觀察其格局,進行分析來推斷對人類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種方術。

墓相——也就是陰宅風水,以通過選地安葬祖先,而達到對後代子孫陰庇的一種方術。

星相——根據日月星辰的位置及其各種變化後,作出解釋,來預測人世間的各種事物的一種方術。

總之,“相”是對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作觀察,以達趨吉避凶的一種方法。

道家五術五

所謂“卜”,它包括卜和筮,其目的在於預測及處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種類又可分爲“易佔”及“三式佔”(奇門,太乙,六壬,因占卜時常用特製的式盤 。)

占卜——所謂占卜,是以《易經》爲理論依據,結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約而推斷吉凶的方法。

奇門——主要著作以《奇門遁甲》爲代表,通過佈局、布鬥、符咒等結合,處理事物發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運用於古代軍事。

太乙——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數》爲代表,通過十二運卦象之術,是推算國家政治命運、氣數、歷史變化規律的術數學。

六壬------主要著作以《大六壬大全》爲代表,爲三式之最,以佔測日用百事爲主。

道家五術——山、醫、命、相、卜中, “山”之術中的符咒術是最具有爭議性,最神祕的一門學科。有人堅決排斥,有人深信不疑。深信者,視之爲人生珍妙或天下法寶,不信者,斥爲荒誕不經、盲目迷信。但它畢竟是古傳至今,源遠流長深植人心的一門法術。尤其,它在人們的誇張渲染、繪聲繪影之下,更是充滿着神祕、玄奇、靈異、詭密、高深、莫測等色彩。

id:adaois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