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笃,一个来自亚述尔群岛的年轻葡萄牙水兵,在1594年抵达了印度。他或许觉得自己的归宿,就是在赚一笔养老金后返回欧洲。也可能是在当地给自己置办产业,从此完成落户。但之后的故事,将出乎所有人的想象。

  到16世纪末为止 葡萄牙人已经完成了对亚洲大部分海岸的探索

  虽然来自葡萄牙人在16世纪后期已成为西班牙联邦帝国的一部分,但依然被保留了相当部分的内部自治。在海外的领地方面,当地的旧官僚和军队,仍旧享受着自己原本应有的权益。他们可以继续招兵,并有着相当程度的外交自主权。天主教的耶稣会教士,则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鄂本笃在印度服役一段时间后,就加入了耶稣会。凭借自小积累下的航海经验,他很快就掌握了当时耶稣会成员普遍需要学习的数学、地理和天文学知识,并被派往莫卧儿帝国的宫廷,学习波斯语。教会非常希望以教士们的丰富学识,博得亚洲各帝国的统治者欢心,从而给传播天主教的活动开绿灯。

  鄂本笃就出生在葡萄牙航海业的前哨基地 亚述尔群岛

  当时的莫卧儿帝国,正巧处于著名的阿克巴大帝统治时期。这个帝国虽然已经占据了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方,其统治者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中亚起源。加上古老的丝绸之路,有相当部分其实从阿富汗与北印度通过。所以印度次大陆到当时都占据着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关口。大量的亚洲内陆商队,都会选择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通过行船提高运输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古老的波斯语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国际通行语。

  鄂本笃的母国葡萄牙,则参与着印度洋地区的贸易,同莫卧儿人的陆上线路不同。但作为耶稣会传教士的鄂本笃,却有着比一般商人探险家更广阔的视野。他注意到莫卧儿人同北方的频繁贸易,也断定那是一片值得探究的新大陆。

  莫卧儿宫廷中的耶稣会教士

  加之从中世纪开始,欧洲各地就流传着约翰长老国的传说。所以他们还是希望能在亚洲的腹地,寻找到自己可以联合的盟友。哪怕百多年来的海上探索已经证明,远在东亚的大明朝并不是传说中的约翰长老。虔诚的教士们还是希望,可以在大明朝西北的地界,找到名为契丹的大汗之国。

  有意思的是,并不信仰基督教的阿克巴大帝,也支持了鄂本笃的想法。一方面是鄂本笃在莫卧儿宫廷时与他建立的私人友谊,另一方面也是莫卧儿君主希望进一步了解和控制中亚的野心。

  莫卧儿王朝君主阿克巴同鄂本笃有着不错的私人关系

  于是在1602年,鄂本笃将自己化妆成一名亚美尼亚商人,拿着阿克巴大帝给予的资金,踏上了近代欧洲的首次内亚之旅。这么做的原因也非常简单,亚美尼亚人虽然生活在亚洲内陆,却在十字军时代皈依了东仪天主教。鄂本笃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保护自己,还不需要为此却假装成穆斯林。他的随从包括了4名穆斯林和2名希腊人,以便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亚洲商人形象。

  他们从葡萄牙在印度大本营果阿出发,抵达北印度的重要城市拉合尔。他在当地又雇佣了一名真正的亚美尼亚人做向导,随后进入了今天的阿富汗地区。这些地方在当时都处于莫卧儿帝国的控制,所以行动并不困难。在游历了坎大哈和喀布尔后,一行人选择走帕米尔高原,去往控制西域的大国叶尔羌。这段行程就不那么轻松了。好在叶尔羌的建立者赛义德,是莫卧儿创始者巴布尔的表兄弟,双方彼此之间都有联系和了解。

  开伯尔山口是古代印度与西北世界间的最重要关隘

  抵达叶尔羌后,鄂本笃的行程就突然慢了下来。因为他们要继续向东,就必须赶上当地商人朝贡大明皇帝的时节。明朝的隔绝与管制政策,让西域的商人不能随心所欲的进入东亚大陆。他们必须组织特定的朝贡团队,才能带着大明皇帝喜爱的玉石去敲开嘉峪关的大门。鄂本笃就因此在当地逗留了至少一年,花费的时间都赶得上从里斯本坐船到马六甲了。

  1604年年底,鄂本笃等人随着商队出发,前往大明西北边境。他们经过阿克苏、哈密等地,来到了明朝控制下的肃州。他的好运也就此到头了。

  鄂本笃等人也曾经度过美丽的叶尔羌河

  1605年,由于明朝官方的严格限制措施,他和他的队伍被要求留在当地等候。漫长等待终于耗尽了他的资金。鄂本笃尝试拖入给印度的果阿通信,但漫长的传递过程让他不可能等到回信。最后,他通过从大明境内返回的商队得知,另一位耶稣会的教士利玛窦,已经获准进入了北京。

  1606年,鄂本笃的信件终于送到了北京。利玛窦则在之前就通过从果阿-马六甲-澳门的书信,得知了鄂本笃的探索旅行。他在第二年派出了入教的钟鸣礼到肃州,接鄂本笃去北京。然而在钟鸣礼抵达肃州的11天后,已经患病的鄂本笃情况恶化。最终死在了大明朝的西北边陲。他所剩不多的财产被同行人按照习俗瓜分,连随身的日记资料也被拿去。仅仅是因为当中记载了一些拖欠他借款的沿途人物。

  鄂本笃最终都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契丹和约翰长老

  在利玛窦等人的努力下,鄂本笃被以天主教仪式安葬在当地。部分被夺取的手稿也在之后被追回。只有少量完整的信件资料,被钟鸣礼带给了利玛窦。

  鄂本笃并不是第一个进入大明境内的天主教教士。在他出发之前,利玛窦已经于1598年获准踏上大明的土地。只是在那之前,利玛窦也曾经在澳门等待了几十年之久。鄂本笃的沿途遭遇,无疑是当时丝绸之路东段情况的缩影。大明朝虽然从未放弃过陆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却以一种不断自我封闭的心里,主动削减着自己对外部世界的依存度。

  在澳门苦等数十年的利玛窦是幸运的

  鄂本的旅行,则向世界证明了大明朝本身就是过去中亚与东欧语境下的契丹。这是过去的沿海探索者们,所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鄂本笃之前的欧洲人都认为在东亚大陆西北存在一个契丹

  鄂本笃之后的欧洲对东亚地理有了较为精准的认识

  至此,发源自古代地图上的古国名称“秦尼”才正式成为东亚帝国的统称。今天英语中的China一词,也由此固定。

  作者:米南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