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纵览|内蒙古生物药品厂——与时代一同奔跑

辽阔壮美的内蒙古草原,是我国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1949年以前,炭疽、口蹄疫、牛肺疫、气肿疽等传染性疫病常年流行,对我国畜牧业发展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1958年,内蒙古生物药品厂诞生在阴山脚下的呼和浩特市西郊。

刚建成时,厂区面积有3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3.7万平方米,由内蒙古自治区畜牧局直接领导,职工有500余人,设有兽药化学药品车间、兽医生物制品车间、猪口蹄疫净化车间等等,规模庞大。内蒙古生物药品厂重视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曾发明口服牛、猪巴氏杆菌苗、口蹄疫弱毒同体活疫苗,生产牛、羊、猪、鸡、兔用疫苗30余种,畅销国内外。

建厂初期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人才引进。内蒙古生物药品厂请求农业部从北京中国兽药监察所派张计舒技师来担任首席业务厂长,从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调来一批优秀的技术干部,还有自治区本身的干部等。为了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到农业部直属开封、兰州、哈尔滨等生药厂学习、培训。1960年以后,每年内蒙古农牧学院兽医系都会分配本科生若干名来厂,再加上厂内开办的两年制技工学校学生,技术力量得到较大提升。

内蒙古生物药品厂汇聚着大家的智慧,再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在1962年建成了“炭疽沉淀血清”车间,免疫马匹最多时到达百余匹,除了国内使用,还远销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直到70年代中,我国控制了炭疽病,该产品才停止生产。

1983年,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内蒙农管局与内蒙古生物药品厂三家合办“大青山兽药厂”,场址设在内蒙古生药厂内,主要生产三合激素、诱乳激素、黄体酮注射液、注射用绒毛尿膜促性腺激素和冻干孕马血清等。一直到1990年,大青山兽药厂归生药厂独家经营,成为厂内的一个兽药车间。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品种不断增加、员工队伍不断壮大,国有企业的深入改革,1998年,生药厂加入内蒙古金宇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成股份制上市企业,这样就解决了因为资金不足却想更新技术设备的问题,为生药厂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合理分配资源,从此生药厂进入发展快车道。改革的回报是丰厚的,刚合并三年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每年分别以100%、 158%速度增长。1998年时,企业年销售额为960万元,2005年时,企业年销售额已经达到2.5亿元。

这样的高速发展与“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关系。“天时”——兽用生物制品特别是各类疫苗的产品增长较快,因为我国畜牧业近20 年来高速发展,大量的进口、出口物资,流动的人员,进口畜禽和畜产品的增加使新的疫病不断出现。加之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国家对重大畜禽疫病也加大了防疫程度,大大增加了强制免疫经费补贴,从每年几千元,增加到几亿元。“地利”——在 20 世纪50年代时,内蒙古生物药品厂是国家特种疫苗的定点生产厂。多年来, 其产品主要用于为防止邻国疫情传入而设立的边境大免疫隔离带地区。内蒙古位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对牲畜免疫用生物制品的需求量巨大,在牛羊疫苗系列产品上有着坚实的基础和优势。“人和”——全面培养提高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转变管理体制和各项经营机制,向国内各大院校、研究院所学习,也向同行企业学习。

2007年3月5日,为了做大、做强生物制药产业,在内蒙古生物药品厂的基础上,由金宇集团出资5000万元,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构建生物制药产业平台,成立了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年收入超过20亿元,进入全球动保企业前十。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创新发展,公司已经可以生产羊、禽、牛、猪等六大类60多个产品,形成了猪用疫苗13个品种、禽用疫苗2大类、牛羊疫苗16个品种,30个品种的产品结构。牛羊疫苗产量占全国首位,尤其以牛羊O型-亚洲Ⅰ型口蹄疫双价灭活疫苗受到用户广泛赞誉,山羊痘活疫苗荣获农业部优质产品奖和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羊三联干粉灭活疫苗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奖和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车间设备也逐渐现代化,目前,已拥有全国首家通过农业部GMP认证的强毒灭活疫苗车间两座、弱毒冻干活疫苗GMP车间一座等现代化生产车间,同时配套有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三座接近P3标准动物检验室、物料仓库等辅助生产的现代化设施。

从最初的内蒙古生物药品厂到现在的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该企业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我国兽医事业的前进,未来的它也会继续保持初心,向草原上翱翔的雄鹰一样,不断搏击奋发。

参考文献

[1] 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J]. 江苏农村经济, 2007(11):73-73.

[2] 李艳容. 草原上腾飞起的矫健雄鹰——金宇集团内蒙古生物药品厂厂长王家福解密金宇生物持续发展的真谛[J]. 现代畜牧兽医, 2005(9):54-55.

[3] 梁圣译.中国兽医生物制品发展简史[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作者:《中国动物保健》 向昭颖

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19年第4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