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結束的平昌冬奧會讓冰雪運動成爲人們關注的焦點。自北京、張家口聯合申辦2020年冬奧會成功以來,我國冰雪運動產業就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中國冰雪旅遊發展報告》也顯示,2016—2017年冰雪季,我國冰雪旅遊市場規模達到1.7億人次,2017年中國滑雪場數量爲703家,冰雪旅遊收入約合2700億元,中國已經成爲冰雪旅遊的大國,冰雪產業發展已步入“黃金時段”。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在積極推進冰雪產業發展。新疆、內蒙古等多個省份在“十三五”規劃中均特別對冰雪旅遊發展做出了規劃,黑龍江、吉林分別出臺了推動冰雪產業發展實施意見,落實國家冰雪發展規劃。目前,已有30個省市推出了冰雪旅遊產品,原來的冰雪“冷資源”正向旅遊“熱業態”轉變。

政策的力挺、冰雪愛好者羣體的不斷增加也讓市場參與者嗅到商機。作爲最早爲北京、張家口2022冬奧會的申辦服務的投資公司,IDG與首鋼集團於2017年發起冰雪產業基金併成立孵化器。此前,還有光大證券、深創投等公司也和吉林、張家口等地方政府成立了冰雪產業基金。近期,金達威、探路者、萊茵體育等多家上市公司也爭相佈局冰雪產業。各路資本相繼湧入,中國冰雪產業有望借北京冬奧會後進入發展高峯期。

不過,想要完成“5000萬人次直接參與冰雪運動並帶動3億人蔘與冰雪運動”的目標,難度係數並不低。從本屆平昌冬奧會的獎牌榜排名可略見一斑。

此次冬奧會獎牌榜排名靠前的國家中,挪威、德國、加拿大、美國及瑞典等無不是冰雪產業大國,擁有發達的產業基礎及濃厚的冰雪文化。長期以來歐洲和北美獨霸冰雪運動,就在於其有能力支撐完整的冰雪運動產業,有着相當比例人口參與冰雪運動。而在中國,冰雪產業尚處於起步階段,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多元化產業鏈,民衆對冰雪運動的認識度不高,季節侷限也十分明顯。產業基礎的缺失與社會參與的不足,令冰雪運動始終只是一小部分人的遊戲。

此外,人才短缺也是制約冰雪產業發展的一大因素。冰雪場地從建設維護到管理運營需要大量專業人才,而舉辦冬奧會,以及提升冰雪運動水平,普及冰雪運動,更需要專業人才培養。《2017年國際滑雪旅遊行業報告》顯示,目前中國參與滑雪運動的人數在幾年中增加迅速,但仍落後許多國家。中國沒有成熟的滑雪文化,且80%的滑雪者都是初學者,而在歐美這個比例僅爲5%。專業人才短缺,已成爲我國發展冰雪運動的一大瓶頸。

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教育政策應做出相應調整,在知名高校招生方面給予冬季體育項目一定的傾斜性,以此吸引更多青少年投身於此,從而帶動整個冰雪產業的發展。而在未來冰雪產業佈局中,應充分利用現代技術來拓展冰雪場地。如充分利用可拆裝冰場技術拓展城市滑冰場地,在大城市打造大型冰雪運動樂園,適度發展室內滑雪場等。

冰雪產業萬億市場固然可期,但在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實質性的問題亟待解決。推動產業發展需政府及業界共同努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加強專業人才培養,這樣才能充分挖掘產業鏈上各細分領域價值,推動冰雪產業長期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