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載本文不代表真知堂認可作者的觀點,只是提出一種新的說法,即山西垣曲商城或爲成湯西亳。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

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真知堂轉載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本文作者爲:陳昌遠,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陳隆文,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轉載本文不代表真知堂認可作者的觀點,只是提出一種新的說法,即山西垣曲商城或爲成湯西亳。垣曲商城研究者不多,它到底是一座什麼性質的商城,歡迎大家討論:以下爲原文,有刪節。

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

鄒衡先生認爲 :

山西垣曲縣古城鎮商城 ,“因不具備都城條件而只能是當時的別邑了”。胡厚宣先生考證 :“武丁時有亙 ,封于山西垣曲”。陳夢家先生也說 :“卜辭中的亙方在今山西垣曲縣西二十里”。因此 ,有的同志據此“推測垣曲商城也可能是商王朝前期的某方國之都”。最近王睿同志提出 :“從當時的文化背景分析 ,垣曲商城應該是爲控制當時的夏人勢力而修建的”。上述說法 ,均值得商討。

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真知堂轉載

首先“亙方”方國說 ,很難成立 ,“亙方”在武丁時期 ,可是垣曲商城廢棄於二裏崗上層時期 ,與武丁時方國卜辭很難對照。

爲控制當地夏人勢力而修建的商城 ,此說也難成立。因爲商湯滅夏後夏人統治的範圍很大 ,爲什麼單獨要在垣曲修築一座商城對付夏人呢 ?

至於城的規模較小 ,不具備都城的條件 ,當是別邑 ,這也難成立。因爲作爲一個都城 ,不能只看城的規模大小 ,而應看它的地理條件與城的職能。

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真知堂轉載

周武王經營雒邑 ,就曾經指出 :“我南望三塗 ,北望嶽鄙 ,顧詹有河 ,粵詹雒、伊 ,毋遠天室。”三塗山在伊水上游 ,嶽鄙指近太行山的邑 ,這是說雒邑南北有山 ,中間有河、伊 ,還有廣闊的原野 ,可見其地理條件優越適宜建都。所以 ,城的規模大小不能是成爲都城建築存在的本質條件。

《史記·殷本紀》曰 :“成湯自契至湯八遷 ,湯始居亳 ,從先王居 ,作《帝誥》。”

《尚書·商君》也說 :“自契至於成湯八遷 ,湯始居亳 ,從先王居 ,作《帝告》《?沃》。”在這裏應該指出 ,成湯興起始居亳其經濟勢力發展並不大。

因此 ,都城建築規模較小。故《管子·輕重甲》曰 :“湯以七十里之薄 ,兼桀於天下。”

《荀子·議兵篇》也說 :“古者湯以薄 ,武王以? (同鎬 ),皆百里之地 ,天下爲一 ,諸侯爲臣 ,無它故焉。”

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真知堂轉載

這些材料充分表明成湯始居亳的亳都規模是小的。所以商湯滅夏後 ,才遷西亳偃師 ,這時都城規模 ,纔有所擴大 ,這是很自然的。 

作爲都城主要看它的自然地理條件。《管子·度地篇》指出 :“故聖人之處國者 ,必於不傾之地 (言其處深厚岡原復壯者 ,謂之不傾 ),而擇地形之肥饒者。”很明顯都城存在條件是選擇高原肥饒之地。

山西垣曲商城遺址其地理條件就十分優越。商城遺址居黃河北岸一處高臺地上 ,四周山環水繞 ,地處中條山一個小盆地。除南關臺地外均是河流沖積扇 ,土地肥沃 ,水源充沛 ,是人類理想的棲居地。

城址遺址位於南關臺地的東北邊緣 ,三面斷崖 ,相對高度 50米 -60米 ,僅西面與雞籠山等丘陵相連 ,取水不便 ,其他地區用水也都很方便 ,與亳清河爲鄰。因此 ,此處應是建都最好的地址 ,成爲“湯始居亳”的亳都。

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真知堂轉載

再從宏觀地理上看 ,南對澠池高山 ,北有?河直達歷山 ,西北有亳清河和板澗河可直通中條山和橫嶺山.而今逆亳清河而上 ,越過橫嶺山即可順涑水上游而下 ,直達聞喜、絳縣等地。逆板澗河而上 ,越過中條山 ,亦可順青龍河而下 ,經夏縣埝掌東下馮而直通運城鹽池。水陸交通十分方便 ,是理想建都之地。“亳”與“薄”古通用 ,這早已是人們共識的。

因薄、亳古音均在鐸部並紐 ,故可相通假。亳之地名 ,來源於薄或稱薄草。因晉南一些河流旁盛產薄草 (或稱蒲草 ),商人用此蓋祖廟 ,因此以“亳”命名的地名特別多 ,當與晉南特產薄草有關。 所以 ,“湯始居亳”的“亳”地應在晉南。一些人認爲只有偃師一亳說 ,這是欠妥的。因爲在偃師找不到以“亳”命名的地名 ,如亳清河、上亳城等。

今山西垣曲商城遺址 ,爲什麼是“湯始居亳”地 ?

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真知堂轉載

最早見北宋《太平寰宇記》卷 47河東道八絳州“垣縣”條說 :“古亳城在縣西北十五里 ,《尚書·湯誥》‘王歸自克夏 ,至於亳 ,誕告萬方’ ,即此也。”

北宋《集韻》卷 1 0鐸韻“亳”字條注云 :“絳州垣縣西有景原亳 ,並西接安邑 ,蓋湯將至桀 ,於此誓衆。”以後明清一些歷史地理著作和地方史志 ,相繼出現垣曲爲商湯都亳的記載。

《大明一統志》卷 2 0說 :“在垣曲縣西北一十五里 ,相傳湯自克夏 ,歸於亳 ,即此。”

《讀史方輿記要》卷 41“邵城”條說 :“亳城在縣西北十五里 ,相傳湯克夏歸亳 ,嘗駐於此 ,因名。”

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真知堂轉載

《山西通志》卷 60 (古蹟 )四絳州垣曲縣“亳城”條曰 :“垣曲西亳原 ,湯於此誓衆。”

光緒《垣曲縣志》卷一把所謂“亳城春耕”列爲一景 ,而且還說 :“湯王廟 ,在郭東 ,康熙五年知縣紀宏模重修”。

清人俞正在《癸巳類稿》《湯從先王居義》一文中指出 :“先王有服 ,不常厥邑 ,豈得商湯始終皆繞葛居 ,又今山西垣曲西北有亳城 ,即後周亳城縣 ,西南有葛城 ,即《史記》趙成王十七年與魏惠王遇葛孽者 ,亳豈得必近寧陵。”

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真知堂轉載

在這裏應指出垣曲亳城的最早記載除以上文獻外 ,還有《隋書·地理志》“垣縣”條曰 :“後魏置邵郡及白水縣 ,後周置邵州改白水縣爲亳城。開皇初郡廢 ,大業初州廢 ,縣改爲垣縣 ,又省後魏所置清廉縣及後周所置蒲原縣入焉。”

蒲、亳二字古音相通 ,蒲原亦都亳原縣 ,所以宋人的“原亳”或清人的“亳原”均當於此 ,其名稱由來 ,皆因商湯曾在此建都有關。後周設白水縣也應與亳城有關。

因白水就是亳水 ,白、亳古音均在鐸部並紐 ,可以相通假。可見此地以“亳”命名起源甚早 ,具有悠久的歷史。說明“湯始居亳”應在山西垣曲縣。故《山西曆史地名錄》記今山西垣曲縣有湯王坪的地名曰 :“在垣曲縣古城北的亳城村北處 ,相傳湯都亳即此。元致和二年在此豎立石碑一通 ,鐫‘商烈祖成湯居亳故都’。”

論山西垣曲商城遺址與“湯始居亳”之歷史地理考察|真知堂轉載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和中國歷史文化,歡迎關注瓷器鑑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於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歷史文化和文物鑑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鑑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