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5月7日,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數字海絲分論壇上,王旭東在出任故宮“新掌門”後首度公開亮相,向大衆推介故宮的數字化成果,也自然而然提到了自己在敦煌研究院探索文物數字化的歷程。如今,履新後的是王旭東院長一如既往,所做的仍是用數字化技術傳遞中華文化基因的工作。

故宮“新掌門”三年前的這句話,至今深意存焉

李葉良

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王旭東在論壇發表演講

“在新的時代,中華文化的基因沒有變,還在那裏!”

2016年6月6日,第二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北京峯會在京揭幕。記者參加了其中的“科技創新與‘互聯網+’”平行論壇。在這場論壇上,本人有幸採訪了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王旭東,他的這句話尤其印象深刻。

在這場和“中華創意”有關的論壇上,我發現了一位特殊的演講嘉賓,這就是王旭東。敦煌莫高窟怎能和創意有關呢?聽了王院長的演講,方覺得二者不但有關,而且有關得非同一般。

當時,王院長在演講中介紹了目前敦煌石窟的數字化和遊客管理的智能化情況。他的演講再度讓人們注意到,敦煌莫高窟曾見證中華文化融匯外來文化的輝煌歷史,閃耀着中華文化惟精惟一、融和涵養的博大而深邃的精神之光。讓人振奮的消息則是,我國的敦煌學研究目前藉助“數字敦煌”已經開始掌握了“國際話語權”。

在論壇間隙,本人訪問了王旭東院長,他的一句話非常給力——

“在新的時代,中華文化的基因沒有變,還在那裏!”

在這場創意論壇中,我認爲,這句透着滿滿自信的話語,是論壇最大的精神果實。

今年4月8日,爲故宮服務了7年的“前掌門”單霽翔光榮退休,王旭東接任,成爲故宮“新掌門”。從1991到2019年,他在敦煌工作已歷30載。

故宮“新掌門”王旭東出席數字中國峯會

2019年5月7日,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峯會數字海絲分論壇上,王旭東在出任故宮“新掌門”後首度公開亮相,向大衆推介故宮的數字化成果,也自然而然提到了自己在敦煌研究院探索文物數字化的歷程。

如今,履新後的是王旭東院長一如既往,所做的仍是用數字化技術傳遞中華文化基因的工作。

據瞭解,“數字敦煌”的想法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初,由時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的樊錦詩提出,即用計算機來存儲和再現莫高窟的文物遺產。時至20世紀末,隨着數字科技迅猛發展,敦煌研究院開啓快速數字化進程。巧合的是,幾乎在同時,故宮也在1999年開始發展文物數字化。

據王旭東介紹,故宮的數字化之路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佔地72萬平方米的紫禁城,以及16.7萬平方米的整個建築面積,均需要數字化,現在僅完成了一部分的3D建模,故宮整體規劃數字化尚需時日。

他同時透露,目前故宮已與華爲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將緊抓5G技術帶來的機遇,從基礎網絡建設,到數據的採集、傳輸、管理以及應用,都將有更大的提升。

此外,王旭東也已在思考如何把人工智能技術與文物保護、文物管理、文物的傳承利用等結合起來,甚至應用到文物保護和修復中,並與博物館參觀者建立聯繫。

一如三年前,如今的王旭東再次豪邁宣稱,故宮現有許多網站,訪問量達到了5千萬次,同時也開發了衆多APP,目前的下載量已逾600多萬,在中國文化界遙遙領先,這些智能終端將讓更多的年輕人關注中華文化遺產和中華優秀傳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