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我國曆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得到很大發展,成爲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

部編新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繁榮與開放是隋唐社會的時代特徵。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統一(581-618)

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建立隋朝,以長安爲都城

統一: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統一全國

滅亡:618年隋煬帝二世而亡

基本觀點: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我國曆史發展的大趨勢。

二、隋朝在諸多方面創規立制,是一個創新的朝代,開創了中國歷史新局面。具體表現在:選官制度上開始實行科舉制;在經濟方面開通了連接南北的大運河。

1、大運河的開通(隋煬帝)▲▲▲

(1)目的:爲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爲中心,北達涿(zhuō)(今北京),南至餘杭(今杭州)。

(3)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4)四個組成部分:永濟渠、通濟渠、邗 (hán)溝、江南河

(5)連接五條河流: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意義: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消極作用:但也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2、科舉制▲▲▲

(1)創立(隋朝):隋文帝開始用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設置進士科標誌着科舉制的正式創立

(2)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最爲重要。武則天:首創殿試

(3)科舉制的積極影響:①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範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 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②科舉制成爲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1300多年。

科舉制的消極影響:束縛了人們思想,忽視實用性學問,也阻礙了我國科技的發展。

三、隋朝的滅亡(618年)

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①徵發大量勞動力,開鑿大運河,修築馳道;②多次巡遊;③三次徵遼東)

第2課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統一(618-907)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以長安爲都城,李淵就是唐高祖,並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與“貞觀之治”

(1)治國思想:吸取隋亡的歷史教訓,以民爲本,勤於政事,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2)客觀措施:①任用賢能。唐太宗廣納賢才,有敢於直言的魏徵;知人善任,房玄齡善於謀略,杜如晦(huì)敢於決斷,他們都是貞觀時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A.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B.制定法律,減省刑罰;C.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爲最重要的科目;D.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③經濟方面: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三、女皇武則天

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爲周。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在科舉考試方面創立了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設人稱她的統治“政啓開元,治宏貞觀”

四、唐玄宗與“開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時期)

(1)主要措施: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

(2)客觀措施:

①任用賢能;任用賢相姚崇(chóng)和宋璟(jǐng),實施了一系列改革。②政治方面:整頓吏治,裁減冗員。③經濟方面:發展經濟,改革稅制。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編修經籍。


第3課 盛唐氣象

一、經濟的繁榮

1、農業:出現了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2、手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於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

3、商業:長安城人口百萬,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規劃整齊,市坊分開)。二、民族交往與交融

1、政策: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2、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尊稱爲“天可汗”,意爲各族共同的君主。

3、民族交往的事實:①唐太宗時,先後擊敗東西突厥,加強對西域的統治。②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通婚。③與少數民族政權關係密切(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爲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爲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爲雲南王)。④設置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

4、唐蕃和親

(1)背景: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他仰慕中原文化,向唐朝求婚。

(2)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3)作用: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係。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特點:開放,充滿活力、兼容幷蓄

四、多彩的文學藝術(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

部編新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補充:隋唐時期的科技成就:

1、隋朝李春修建的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2、隋唐時期我國已發明了雕版印刷術,晚唐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唐朝“藥王孫思邈(mǐao)著《千金方》,記載了800多種藥物和5300多個醫方。

4、唐代僧一行第一次實測出子午線的長度,他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第一人;並且僧一行首次發現恆星移動現象,比歐洲早1000多年。

5、唐政府組織編寫的藥典《唐本草》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正式頒佈的藥物學專著

6、唐末,火藥開始用於軍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

第4課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與日本的交往

(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曆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築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鑑真東渡:唐朝最有影響的僧人鑑真,前後12年,前5次東渡失敗,第6次才成功,於754年抵達日本。在日本傳授佛法,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築、繪畫等,爲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爲日本設計唐招提寺

二、與天竺(印度)的交往-----玄奘西行

(1)時間:唐太宗貞觀年間

(2)過程:玄奘歷盡艱辛,西行天竺學習佛法。

(3)貢獻:玄奘的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玄奘——《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三、交流頻繁的原因▲▲▲

A.唐朝國力強盛,經濟文化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對各國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

B.唐朝統治者鼓勵和支持與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C.唐朝對外交通發達。

四、唐朝的對外政策:對外開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

對我們今天的啓示:A.國家強大是外交的基石,也才能得到其他國家的尊重,因此我們要努力提高綜合國力。B.我們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強國際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第5課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亂

1、原因

A.政治腐敗:開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

B.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

C.節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內輕。

2、時間:755-763

3、人物: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

4、過程:755年,安祿山藉口朝廷出現奸臣,與部將史思明發動叛亂。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叛亂最終於763年被平定。

5、影響:①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②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③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

2、唐朝滅亡:907年朱溫建立後梁,唐滅。

三、五代十國

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在於唐朝藩鎮割據。五代十國雖然是一個政權分立的時期,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

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係發展和社會變化

民族關係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時代特徵。

第6課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陳橋兵變和“黃袍加身”

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以開封(稱爲東京)爲都城,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二、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軍事方面:①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②將領有擁兵之權而無調兵之權。③定期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杯酒釋兵權)

2、行政方面:①在中央,分化事權,削弱相權。②在地方,安排文臣擔任知州,三年一換,設通判分權。

3、財政方面: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稅收歸中央。

三、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1、原因: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2、表現:①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於武將。②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科舉制。

3、影響:①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有利於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穩定。②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③宋朝重文輕武,導致國家軍隊戰鬥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消極作用)

第7課 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

第8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

宋朝的時代特點:

政治上:多民族政權並存的時代 經濟上:經濟重心南移

一、兩宋時期各族政權比較表:

部編新七年級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1、宋與遼---澶淵(chán yuān)之盟

宋真宗統治時,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澶州之戰宋軍擊退遼軍。戰後雙方訂立盟約,史稱爲“澶淵之盟”。內容: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意義:遼宋之間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2、宋與夏和戰

元昊稱帝后,連年與宋交戰,後來議和:宋給西夏歲幣。此後宋夏貿易興旺。

3、金和南宋的對峙

(1)女真興起及金滅遼

①金建立:女真傑出首領阿骨打建立

②1125年金滅遼,又於1127年滅北宋

③南宋建立:1127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2)岳飛抗金及宋金合議

南宋初年,金軍南下,抗金名將岳飛收復建康,後在(yǎn)大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威脅其統治,就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罪名殺害了岳飛。

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第9課 宋代經濟的發展

一、經濟重心的南移▲▲▲

1、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①東漢後期開始,江南社會經濟逐步得到開發。

②從唐朝中期開始,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③到南宋最後完成南移。(“國家根本,仰給江南”說明經濟重心的南移)

2、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人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技術、生產工具(最主要的原因)。②江南地區的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③南方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④南方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

3、經濟重心南移的啓示

①要重視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的革新,重視科技的發展。②要採取積極發展經濟的政策。③要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④要重視勞動者素質的提高。

二、宋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1、農業的發展

(1)農作物:①引入越南的優良品種占城稻。②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首位。③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爲豐饒的糧倉,出現了“蘇湖熟,天下足”

(2)經濟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種植茶樹。南宋後期,棉花種植向北推進

2、手工業的興盛

(1)絲織業: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四川、江浙地區的絲織生產發達。

(2)棉紡織業:南宋後期,棉紡織業興起,海南島已有比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較多。

(3)制瓷業:北宋興起的江西景德鎮,後來發展成著名的瓷都。河北的定窯、河南的汝窯比較出名。

(4)造船業:①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在當時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②北宋東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塢。③南宋沿海地區製造的海船,不僅規模宏大,設計了先進的指南針。

3、商業貿易的繁榮

A.市鎮發展

(1)地位:宋代商業繁榮超過了前代。(2)表現:①兩宋時期最大的城市是開封和臨安,人口多達百萬。②城市可以沿街開鋪;出現了早市和夜市。③鄉鎮形成了新的商業區草市;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市鎮也發展成爲重要的商業貿易區。

B.海外貿易

(1)地位:宋朝成爲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2)表現:①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②朝廷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3)作用: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佔有重要地位。

C.紙幣出現

(1)原因:商貿的繁榮也促進了貨幣交易量的增長,但長期以來市場上流通的是金屬貨幣,攜帶很不方便。(2)時期、地點、名稱:北宋前期,四川地區、“交子”。(3)地位: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4)南宋貨幣:南宋時,紙幣發展成與銅錢並行的貨幣。

補充:宋代海外貿易興盛的原因:①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②高度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③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第10課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

1、蒙古的統一: 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權(蒙古國),他被擁立爲大汗,被尊稱爲成吉思汗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號爲,定都大都(北京)。

3、元朝的統一:

A、第一階段(蒙古):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金朝滅亡後,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

B、第二階段(元朝):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消滅南宋殘部,實現統一

C、統一的意義:結束了我國曆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爲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從分裂割據到大統一的朝代:秦朝、隋朝、元朝)

第11課 元朝的統治

一、元朝疆域和民族融合

1.政權性質: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爲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

2.疆域範圍:“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超越漢朝和唐朝。

3.疆域拓展: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廣大地區,臺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之內。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

4.民族融合: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二、行省制度的建立▲▲▲

1.在中央:①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②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③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

2.在地方:①把山東、山西、河北稱作“腹裏”,直屬於中央的中書省。②其他地區,設立行中書省(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設路、府、州、縣

三、元朝對邊疆的管轄措施:▲▲▲

1.對臺灣地區的管轄: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琉球。影響: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

2.對西藏地區的管轄:設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影響:西藏正式成爲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華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北宋東京(大相國寺)、南宋臨安、元朝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瓦子的出現

(1)出現原因: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

(2)含義:北宋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爲“勾欄”

3.雜劇:戲劇表演的主要表演形式雜劇,興起於宋代興盛於元代。包含了說唱、雜技、歌舞、傀儡等。

4.傳統節日:春節(古代叫元旦)、元宵節、中秋、端午節宋代都有了。

2.詞的特點: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也稱長短句,便於歌唱。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得到很大發展,成爲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

3.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在明代以後被譽爲“元曲四大家”,另外還有王實甫(西廂記)

三、《資治通鑑》

1.作者: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

2.體例:編年體通史

3.內容:從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16個朝代

4.地位:與司馬遷的《史記》並列爲中國史學的不朽鉅著。司馬遷和司馬光被後人稱爲“史家兩司馬”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

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峯時期。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廣泛使用,是這一時期科技的重大成就。▲▲▲

一、四大發明

1.造紙術

西漢早期出現麻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②東漢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製成植物纖維紙(“蔡侯紙”)。

③意義:造紙術的發明,爲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

2.印刷術

(1)發展歷程

A.雕版印刷術隋唐時期。晚唐印刷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費工費時,刻好的版只能印製一種書籍。)

B.活字印刷術

泥活字印刷:北宋平民畢昇(shēng)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術(泥活字)。②後來又出現了木活字元代,著名科學家王禎在《農書》中對木活字技術作了系統的總結,併發明瞭轉輪排字法。③元代中期出現了銅活字印刷。

(2)傳播:13世紀時,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之後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後來經蒙古人西征等途徑傳到歐洲

(3)意義:印刷術的發明,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3.指南針

(1)發展歷程:①戰國時,人們利用天然磁石製成“司南”,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②北宋時,人們開始用人造磁鐵製成指南工具指南針(羅盤)。③北宋末年,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2)傳播: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到阿拉伯國家,後來又傳到歐洲

(3)意義:指南針應用於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4.火藥

(1)發展歷程:①唐朝時,中國人已經發明了火藥。②唐朝末年,火藥開始應用于軍事領域。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於戰爭。③元朝發明了火銃(chòng)。

(2)意義:對歐洲的火器製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

(3)傳播:13世紀傳入阿拉伯地區,14世紀初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二、發達的中外交通

1.交通範圍的擴大的原因:航海技術的進步,南方的海上貿易頻繁,海路交通發達

2.陸路交通:①陸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已成爲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②宋代(yì)比較發達,元朝統治區域遼闊,爲加強同各地的聯繫,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

3.海路交通:①條件:宋元時期造船和航海技術有了較大的發展。中國的航海家除了使用指南針外,也初步掌握了潮汛、信風、氣象的規律。②表現: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繁榮。③交通航線: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交通範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

4.發達中外交通的影響:陸路和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中國的創造發明等輸往西方。西方的藥物、天文曆法、數學等也傳到中國。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是明清時期時代特徵。

第14課 明朝的統治

一、明朝的建立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

2、1421年,明成祖朱棣(dì)遷都北京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措施▲▲▲

1.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權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

2.在地方:①廢除行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爲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②分封諸子爲王,駐守各地,鞏固皇室。

3.軍事上: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爲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

4.特務機構: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明成祖時期設立東廠,加強對臣民的監視和偵查。(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一種表現。)

5.思想上:八股取士

A.目的:加強思想控制。 B.命題範圍: “四書”“五經”。

C.答題限制:必須是以朱熹的 《四書集註》爲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

D.答題要求:嚴格規定,由八部分組成,稱爲“八股文”。

E.八股取士的影響:①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②選拔的人成爲皇帝旨意的順從者,③抑制了人們的創造性思維。

三、明朝經濟的發展

1.農業:明朝引進了原產南美洲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

2.手工業::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最爲著名)。

3.商業: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晉商、徽商。

第15課 明朝的對外關係

明代對外關係兩件大事:交往:鄭和下西洋 衝突:戚繼光抗抗倭

一、明朝的對外開放和交流:鄭和下西洋▲▲▲

(1)目的:①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主要目的)。②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③加強與海外的聯繫。

(2)條件(鄭和遠航成功的原因):①明朝前期,社會安定,國力雄厚;②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先進,船上配備有航海圖和羅盤針。③明朝政府的支持;④鄭和本人的勇敢、不怕困難和卓越的組織領導能力等。

(3)概況:時間:1405~1433年;次數:7次;經過:鄭和的船隊從劉家港出發,航行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之間,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

(4)意義:①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②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瞭解和友好往來,③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④爲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明朝的對外衝突:戚繼光抗倭▲▲▲

(1)倭寇:明朝初年,日本的一些武士、商人和海盜組成武裝集團,經常到我國東南沿海一帶進行掠奪和騷擾,沿海人民把他們叫做倭寇。

(2)概況:16世紀中期,戚繼光奉命抗倭,組建“戚家軍”。“戚家軍”在浙江台州九戰九捷,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前往福建、廣東配合當地明軍剿滅倭寇,東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3)性質: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正義戰爭

(4)意義: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

(5)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①正義之舉,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支持。②戚家軍訓練有素,紀律嚴明,能征善戰。③與其他愛國軍民的聯合作戰。④戚繼光的軍事指揮才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