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之後,侵略軍一路勢如破竹,迅速攻陷了大量城池。當八國聯軍在佔領天津附近的一個清軍武庫時驚訝的發現,在這個武庫中,儲存了大量先進的武器。其中,有36門87毫米克虜伯炮,60門70毫米的克虜伯大炮,42門57毫米的諾爾登費爾德式速射機關炮、42門47毫米諾爾登費爾德式機關炮,以及大量其他口徑的各類大炮。同時,武備倉庫內還藏有了3萬多杆毛瑟槍和曼裏徹式來福槍。

八國聯軍

看到這些海量的先進武器,八國聯軍的官兵都目瞪口呆,因爲,這些武器裝備,尤其是火炮,相當一部分是列強剛剛投入生產的最新武器。例如36門87毫米的克虜伯炮,就是1897年,也就是三年前剛剛由德國埃森公司製造的,60門70毫米的克虜伯大炮,也是德國三年前剛剛研製成功並製造的。

因此,與八國聯軍對峙的清軍,不但人數佔據了巨大優勢,在武器裝備方面,相當一部分清軍也並不弱於聯軍。某些武器的先進程度,甚至還有超過了八國聯軍。

八國聯軍

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一直認爲,是列強利用堅船利炮等先進武器裝備,擊敗了裝備落後的清軍。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武器裝備落後的確是清軍失敗的重要原因,但到了八國聯軍侵華之時,雖然當時中國的工業和科技並未有多大進步。

但是,從列強購買了大量先進武器裝備的清軍,在武器方面並沒有與八國聯軍形成巨大差距。也就是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軍的失敗,武器裝備並不是主要原因。那麼,總數超過數十萬,佔據了人數絕對優勢的清軍,武器裝備又並沒有與八國聯軍形成代差,爲什麼清軍依然被八國聯軍打得落花流水呢?

清軍士兵

首先,清軍之敗,不是武器裝備不行,而是人不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時,清朝的常備軍體系早已崩潰。而且,這個崩潰的時間還很早,早在太平天國運動之時,清軍的常備軍,也就是八旗軍和綠營,就已經不堪使用。

但是,爲了維持統治,八旗和綠營依然保存着建制,並耗費着大量的軍餉,這些數量近百萬的軍隊,除了維持治安,一旦發生戰爭,幾乎都不堪使用。而清朝末期,清廷又面臨着極爲嚴峻的局面,因此,爲了應對內外挑戰,清政府被迫採取了臨時招募兵丁的措施。

然而,這些臨時招募的軍隊,大部分都是遊手好閒之人組成。這樣由大煙鬼、盜賊、賭徒等組成的軍隊,又沒有經歷多少訓練,在戰場上沒有一觸即潰反而奇怪。清朝依靠這樣的軍隊,去抵抗武裝到牙齒的現代化列強軍隊,豈有不敗之理?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

其次,清朝的軍官缺乏現代化軍事素養。清朝的軍隊在八國聯軍之時依然是舊式軍隊,絕大部分軍官根本沒有接受任何現代化軍事訓練,更沒有接觸過軍事理論知識。正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讓這些通過裙帶關係和封建武舉出身的軍官,指揮軍隊取得現代化戰爭的勝利,無異於緣木求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清政府早已徹底失去民心。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固然令人痛恨,但是,清政府卻從未有過堅定抵抗的決心。而中國人民的苦難,也有相當大一部分是由腐朽沒落的清政府帶來的。

因此,雖然面對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曾自發的抵抗。但是,由於清軍惡劣的軍紀和清政府的斑斑劣跡,清軍幾乎從未得到人民的支持。

清軍

而清政府本身也缺乏抵抗到底的決心。向八國宣戰之後的慈禧太后,只強硬了幾天,就迅速在列強的兵鋒之下軟了下來。被攆出北京之後,慈禧太后在逃亡的路上更是下達了討好列強,剿滅義和團運動的命令。這樣前後矛盾的命令,讓清軍無所適從的同時,也自然更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最終,這場由於慈禧太后頭腦發熱引發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有史以來賠償金額最巨的《辛丑條約》簽訂宣告結束。從此,清政府徹底淪落爲帝國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及中國人民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