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至今離不開對家的渴求與愛慕。從劉禹錫“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字裏行間,便可窺見“家”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不僅被視爲身體的庇護所,更代表一種精神的寄託、一份對生活方式的嚮往。文儒德是位於成都“金融城”片區的一套獨棟別墅,尚壹揚接手這個項目的初衷就是打造一處能夠賦予人幸福度的居所。

居所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建立了人與人之間微小的社交網絡,也像皮膚一樣聯繫着人與自然,滲透着時光的翩躚流轉與自然四季的冷暖交替。但什麼樣的居所是能夠帶給人幸福感的?在文儒德的設計中,設計師謝柯和支鴻鑫詮釋了幸福居所的內核——“交流”。設計師通過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物之間的關係的構建,加強不同區域空間之間的聯繫性,讓“交流”在家中隨處可見。

建築分地下兩層和地上兩層,設計師通過空間佈局將地下二層原本單一封閉的儲藏空間改造成豐富開敞的家庭休閒娛樂、宴會及閱讀區。利用採光井引入自然光線,讓地下一層、地下二層的採光充足,不用開燈也可以明亮通透。當人從車庫步入門廳,視線所及之處充足的自然光線灑滿愜意的活動空間,一天的疲憊便已消減了大半。光既是自然撫慰人心的恩賜,亦是人與自然交流的媒介。一舍之內,心情隨着光影浮載。

整個地下一和地下二層空間呈“凹”字型的空間佈局,讓每個空間都可以有交流。設計師通過通高空間的處理,使地下一層相對私人的閱讀區、瑜伽區與地下二層集中的家庭活動區域遙相對望,既考慮到個體的獨立性又滿足家庭成員間的社交性需求。地下一層的兒童活動區用一大滑梯貫通地下二層,在擴展兒童娛樂空間的同時,增強空間的開放性及趣味性。滑梯也搭建起大人與孩子無形中交流的橋樑,孩子在安全的居所中完成着自己的冒險,大人在徐徐下落的歡聲笑語中守護着孩子的成長。

500平方米的空間,原本在一樓的廚房面積卻很小。如果是我們的家會怎麼來設計?帶着這樣的思考,設計師將這層樓進行了重新規劃、調整佈局、設計動線。由大廳入戶,客廳的大面玻璃門窗引景入室,讓室內空間與自然有更多的對話。一層靠近門廳的臥室被改造成廚房,打通了空間,通過客廳-餐廳-西廚-中廚的動線設計,讓空間更加流暢。同時開放式的餐廚空間成爲了家庭的中心,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老人房被安置在更爲便捷的一層,走兩步便可以與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共享一桌美食。食物成爲聯繫孩提時與父輩相處的記憶紐帶。

若窗明几淨的建築空間是骨,素淨典雅的室內陳設是充盈其間的血肉,“交流”便是居所幸福的內核,離不開設計師對每個細節的精心雕琢。沉下心來,於細微處彷彿還能聽到素淨的牆面、粗紋理的麻與拙樸的木質傢俱的竊竊私語,它們如同從建築中生長出的一般,營造出一種人在自然裏返璞歸真的歸屬感。

阿蘭·德波頓曾在《幸福的建築》中探討過物質的建築與我們的幸福之間的關係。他談到“當我們稱讚一把椅子或是一幢房子‘美’時,我們其實是在說我們喜歡這把椅子或這幢房子向我們暗示出來的那種生活方式。它具有一種吸引我們的‘性情’:假如它搖身一變成爲一個人的話,正是個我們喜歡的人。” 建築與人,彼此類似,其幸福的根源都在於能夠認識自己內心價值觀之後,自在的、正確的表達自己。設計師謝柯和支鴻鑫對於幸福居所的詮釋正是基於對中國自然觀、家庭觀的理解,所做出的“在地”性的表達。

↑ 負一層原始結構圖

↑ 負一層平面佈置圖

↑ 負二層原始結構圖

↑ 負二層平面佈置圖

↑ 一層原始結構圖

↑ 一層平面佈置圖

↑ 二層原始結構圖

↑ 二層平面佈置圖

撰文:於小璇

攝影:偏方攝影(石梓峯、楊輕輕)

資料提供:尚壹揚設計有限公司

地點:四川成都

空間設計 :尚壹揚設計有限公司

設 計 師:謝柯、支鴻鑫、許開慶、鄧磊、戴維

陳設設計:徐斌、鄭亞佳、廖丹、姚麗娟

業主設計團隊:綠城中國西南公司、俞超、何沛亭

本項目刊登於已出版《室內設計師》雜誌 70期 (主題:居住)

(216頁,全綵印刷)

微店購買

淘寶購買

平臺將定期推送雜誌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室內設計師》公衆號爲《室內設計師》雜誌的數字平臺。

微信編輯:xmy

美術編輯:zyx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