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劉勇強:草詔(新人文小品小說)

1

自從岳父晏殊罷相,出知穎州,花園就很少打理。加上去冬以來,四個多月沒下雨雪,花草更顯得萎靡不振。昨日收到岳父的信,說很想念小園香徑獨徘徊的時光。楊察一早起來,便叫上小廝一起給花草澆水。心想,氣候太反常,這樣下去,今年必定成災。

2

仁宗在御花園散步,也在想同樣的問題。他是個好皇帝,心裏裝着全國的老百姓。他對楊察說:“近日亢旱,禱雨不應。成湯時大旱,湯王禱於桑林,以六事自責,天遂降大雨。朕也當痛自咎責,詔求民間疾苦。卿爲朕起草罪己詔,以應天命。”

楊察起草過不少詔令,但從沒寫過罪己詔,一時拿不準仁宗的意思,不知如何下筆,便說:“陛下仁慈,萬民景仰,何過之有?天道無常,臣民不知節制,纔是招災致禍之由。”

仁宗說:“天道豈容質疑?百姓更當體恤。唯有下罪己詔,更革各種弊政,方可使人心悅,天意回。卿休得多慮,明日即帶詔令來天章閣見朕。”

3

散朝之後,楊察一臉愁雲。

吳翰林打趣說:“隱甫兄文筆矯健,代天子立言,是名垂青史的勾當,想必正殫精竭慮打腹稿。不過,皇上是用來歌頌的,不是用來罵的。小心自討沒趣,就要學你老丈人整日感嘆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楊察知道是吳翰林平素就嫉妒他草詔頗受仁宗器重,此時卻沒心思和他鬥嘴。況且,他也說出了自己的疑懼。

吳翰林又道:“我聽說過盛文肅老前輩的一個故事。當日也因久旱不雨,當朝命他即席草擬罪己詔,以減少進本往復的麻煩。文肅前輩說:‘我太胖了,不能趴在地上寫字,乞賜一小桌子。’皇上馬上令人去找小桌子。小桌子送來時,詔已完成。當朝看過,嘉其敏速,又極合聖意,一個字都沒改。有人說,文肅前輩作文其實沒那麼敏捷,要小桌子,不過是拖延時間,以便構思。真是善用其短啊!隱甫兄儀表堂堂,這樣的拖延卻是不要的。”說完,哈哈大笑。

楊察心想,果真是看熱鬧的不嫌事兒大,這小人恐怕巴不得事兒更大。

4

回到家,楊察叫來弟弟楊寘商量。

楊寘本是豪爽之人,聽罷也覺爲難,皺着眉說:“當朝雖然聖明,卻也是個極講究的人。在位二十幾年,竟換了六個年號,不就是在兩個字上糾結,以曲盡己意嗎?沒得讓後世學生記不清。當初,我的狀元帽子險些被王安石那頭倔驢奪了去,合該他不走時運,在卷子中寫什麼‘孺子其朋’,沒大沒小的,惹得當朝說‘此語忌,不可魁天下’,我的到底是我的,也可見聖上是個忌諱頗深的主。最冤的還是你那老泰山同叔公,只因受命給李宸妃撰神道碑銘,沒敢提及皇上實爲李妃所生,好端端罷了相。伴暴君如伴猛虎,伴仁君便如伴笑面虎,一樣大意不得。”

楊察說:“叫你來是商量如何措詞的,扯這些沒用的做什麼?”

楊寘說:“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別以爲聖上讓你起草罪己詔,就真的是要罪己。”說着,他指着楊察的草稿道:“‘朕爲人子孫而不能保守宗廟,爲人父母而不能安全井邑’,如此悖逆的話你也敢寫?我就提醒你兩點,這頭一條,皇帝可以自黑,但不能抹黑。第二條是皇帝罪己也是揚己。你想想,天下大旱,輪得上你我之輩罪己嗎?大過獨攬,才見出天子聲口。”

楊察說:“你這都從哪兒學來這些俚言鄙語?”

楊寘說:“別管哪兒學的,話糙理不糙。”

5

楊察雖然覺得楊寘言語輕佻,但他提到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卻十分在理。便到書房翻書,想查查前代帝王是如何罪己的。

看到《論語·堯曰》章,楊察差點被“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的話亮瞎了眼。不過,他曉得,聖人書上什麼話都有,每人理會不一樣,有時並不作數。

他又在史書中找,發現歷代帝王罪己詔多達百餘份。風來了,雨來了,雷公揹着鼓來了,只要來的不是時候,皇帝就可能下罪己詔。什麼日食、彗星、天旱、地震、蝗蟲,等等,也都是下罪己詔的原因。有的罪己詔上的話極其嚴厲,如果當真,那些皇帝簡直就該遭雷劈。與他們相比,楊察覺得當今聖上簡直太英明瞭,禁不住提筆寫道:

……吾皇恭己無爲,寬仁明聖,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漢,未有若今之盛者……

6

仁宗看了楊察的稿子,不滿地說:“你這些歌功頌德的話,好似從說話人講史的頌聖套語抄來,哪裏有反躬自省的意思?罪己不至則感人不深,遑論至誠格天?”

本來,仁宗讓學士草詔,從不作修改。但楊察這次擬的罪己詔,與他的本意相去太遠,少不得口授親改,定稿時又要楊察念一遍:

朕臨御以來,於今二紀。夙夜祗懼,不敢康寧。庶洽治平,以至嘉靖。自去歲冬末,時雪已愆。今春大旱,赤地千里。百姓失業,無所告勞。朕思災變之來,不由他致。蓋朕不敏於德,不明於政。號令弗信,聽納失中。俾茲眚祥,下逮黎庶。天威震動,以戒朕躬。大懼不能承宗廟之靈,負社稷之重。苦心焦思,惶悸失圖。是用屈己謝愆,歸誠上叩。不御正殿,不舉常珍。外求直言,以答大譴。冀高穹之降鑑,憫下民之無辜。與其降疾於人,不若移災於朕。庶用感格,以底休成。自今月十九日後,只御崇政殿。仍減常膳,應中外文武臣僚。並許實封言當世切務。三事大夫,其葉心交儆,輔予不逮。

楊察讀畢,小心翼翼地說:“不搞宴會,節制飲食,上行下效,臣民自當遵守。但‘朕不敏於德,不明於政’‘與其降疾於人,不若移災於朕’這些話,言之太過,知之者謂聖上心憂,不知者恐因此產生妄議褻瀆之念。”

仁宗說:“不如此不足以平神憤。朕已不吝改過,即將此詔頒行。”

7

仁君明主自貶如此,引來議論紛紛。吳翰林說,他告誡過楊察,楊察必是對晏殊貶官不滿,借草詔誣衊聖上,罪不容赦。

這事驚動了還在穎州的晏殊,他給楊察寄來白居易的《賀雨》詩。原來唐元和三年冬迄翌年春,持續大旱,憲宗罪己求雨,天果降甘霖,白居易作詩頌聖,詩曰:

皇帝嗣寶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懼歲成災兇。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帝曰予一人,繼天承祖宗。憂勤不遑寧,夙夜心忡忡。順人人心悅,先天天意從。詔下才七日,和氣生衝融。凝爲油油雲,散作習習風。晝夜三日雨,悽悽復濛濛。萬心春熙熙,百穀青芃芃。人變愁爲喜,歲易儉爲豐。乃知王者心,憂樂與衆同。蹈舞呼萬歲,列賀明庭中。小臣誠愚陋,職忝金鑾宮。稽首再三拜,一言獻天聰。君以明爲聖,臣以直爲忠。敢賀有其始,亦願有其終。

楊察反覆誦讀,明白岳父意在提醒。自己既參與草詔,自不可辜負聖上苦心,也不能耽誤自家前程,遂作五古詩《甘霖》,有“微臣本愚陋,協力濟蒼生”句,以表輸誠效忠之心。

仁宗罪己詔頒佈後,究竟有沒有下雨,史無明載,也難妄擬。

8

那日,楊察應召入對,力陳財政主張,因與時議聖見略有不合,頗費口舌,回來便覺精神疲憊。

夜裏夢見路過吳翰林府前,心裏發虛,猜度吳家的狗,何以看自己兩眼呢?又夢見與岳父對飲,庭下奏樂伴唱的,轉眼竟變作紙人。還夢見小時候母親教他念書時,稍有失誤,便受一頓暴打。

不知不覺,又來至天章閣,只見仁宗正在看奏章,神情嚴肅,恰似母親當年看他的作業,心中陰影漸漸瀰漫。聽着紙頁翻動,悉悉索索,彷彿風雨之聲,就哼唱起晏殊的[採桑子]:

……無端一夜狂風雨,暗落繁枝。蝶怨鶯悲。滿眼春愁說向誰。

……無端一夜狂風雨,

暗落繁枝。

蝶怨鶯悲。

滿眼春愁說向誰。

他再沒起來。

人們都說他“用神太竭”,也就是想多了。

2018年2月28日於奇子軒,其時京師四月未雨

附 記

範鎮《東齋記事》載:仁宗時,書詔未嘗改易。慶曆七年春旱,楊億甫草詔,既進,上以罪己之詞未至,改雲:“乃自去冬時雪不降,今春太旱,赤地千里,天威震動,以戒朕躬。茲用屈己下賢,歸誠上叩,冀高穹之降監,憫下民之無辜,與其降疾於人,不若移災於朕。自今避殿減膳,許中外實封言事。”

此事又見陳鵠《耆舊續聞》卷五所引《金坡遺事》:

慶曆七年春旱,楊察隱甫草詔,既進,上以罪己之詞未至,改雲:“乃自去冬時雪不降,今春大旱。天威震動,以戒朕躬。茲用屈己謝愆,歸誠上叩。冀高穹之降監,憫下民之無辜。與其降戾於人,不若移災於朕。自今避殿減膳,中外實封言事。”

朱弁《曲洧舊聞》卷一另有記載:盛文肅在翰苑日,昭陵嘗召入,面諭:“近日亢旱,禱雨不應,朕當痛自咎責,詔求民間疾苦。卿只就此草詔,庶幾可以商量,不欲進本往復也。”文肅奏曰:“臣體肥,不能伏地作字,乞賜一平面子。”上從之,逮傳旨下有司,而平面子至則詔已成矣。上覽之,嘉其如所欲而敏速,更不易一字。或曰:文肅作文思遲,乞平面子,蓋亦善用其短也。

按,楊億1020年已故,不可能替仁宗草詔。草詔者爲楊察,至少時間上相合,唯不可能見載於錢惟演的《金坡遺事》。而《曲洧舊聞》所載,又別有趣味。盛文肅豐肌大腹,亦見於《歸田錄》《東都事略》等,本篇即參酌發揮。

宋仁宗此次罪己詔見《宋大詔令集》卷第一百五十三《政事》六《儆災》三:

大旱責躬避殿減膳許中外言事詔慶曆七年三月癸巳

朕臨御以來。於今二紀。夙夜祗懼。不敢康寧。庶洽治平。以至嘉靖。自去歲冬末。時雪已愆。今春大旱。赤地千里。百姓失業。無所告勞。朕思災變之來。不由他致。蓋朕不敏於德。不明於政。號令弗信。聽納失中。俾茲眚祥。下逮黎庶。天威震動。以戒朕躬。大懼不能承宗廟之靈。負社稷之重。苦心焦思。惶悸失圖。是用屈己謝愆。歸誠上叩。不御正殿。不舉常珍。外求直言。以答大譴。冀高穹之降鑑。憫下民之無辜。與其降疾於人。不若移災於朕。庶用感格。以底休成。自今月十九日後。只御崇政殿。仍減常膳。應中外文武臣僚。並許實封言當世切務。三事大夫。其葉心交儆。輔予不逮。

篇中其他情節,還參閱瞭如下相關史料。

《宋史·楊察傳》:楊察,字隱甫……晏殊執政,以妻父嫌,換龍圖閣待制。母憂去職,服除,復爲知制誥,拜翰林學士……察美風儀……敏於屬文,其爲制誥,初若不用意;及稿成,皆雅緻有體,當世稱之。遇事明決,勤於吏職,雖多益喜不厭。癰方作,猶入對,商畫財利,歸而大頓,人以爲用神太竭雲。

《宋史·晏殊傳》:……孫甫、蔡襄上言:宸妃生聖躬爲天下主,而殊嘗被詔志宸妃墓,沒而不言……坐是,降工部尚書、知潁州……富弼、楊察,皆其婿也。(按,歐陽修《文忠集》卷二十二《晏公神道碑銘》:……女六人,長適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富弼,次適禮部侍郎、三司使楊察。)

《續資治通鑑》卷五十六:……帝每命學士草詔,未嘗有所增損。至是楊察當筆,既進詔草,以爲未盡罪己之意,令更爲此詔。

《宋人軼事彙編》卷十八:陳篔窗初入館,史相極傾慕……辛卯火災,陳立道卓草罪己詔有云:“朕爲人子孫而不能保守宗廟,爲人父母而不能安全井邑。”史惡其太直不用,至三具稿不付出……(按,此事晚於仁宗朝,連類及之而已)

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五:楊察侍郎謫信州,及召還……察即席賦詩……其詩曰:“……他年爲舜牧,協力濟蒼生。”

楊寘事見《默記》卷下:慶曆二年,御試進士,時晏元獻爲樞密使。楊察,晏婿也,時自知制誥,避親,勾當三班院。察之弟寘,時就試畢,負魁天下望。未放榜間,將先宣示兩府,上十人卷子。寘因以賦求察問晏公己之高下焉。晏公明日入對,見寘之賦已考定第四人,出以語察。察密以報寘。而寘試罷與酒徒飲酒肆,聞之,以手擊案嘆曰:“不知那個衛子奪吾狀元矣!”不久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進御。賦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不懌曰:“此語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荊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爲狀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韓絳;遂取第四人卷子進呈,上欣然曰:“若楊寘可矣。”復以第一人爲第四人。寘方以鄙語罵時,不知自爲第一人也……

同上書又載:楊宣懿察之母甚賢。能文,而教之以義,小不中程,輒撲之。察省試《房心爲明堂賦》榜,登科第二人。報者至,其母睡未起,聞之大怒,轉面向壁曰:“此兒辱我如此,乃爲人所壓,若二郎及第,待不教人壓卻。”及察歸,亦久不與語。寘果魁天下。(按,楊寘早逝,本篇爲其延壽數年)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晏元獻公薨]次年,公婿楊侍郎察,夢與公對飲,七行而罷。楊公起,視庭下奏樂人擁從,皆紙人也。寤而告其夫人,因曰:“我必棄世。”未幾果薨。(本篇敘吳家狗出自《狂人日記》)

對宋仁宗,歷來不乏讚美,篇中隨意捏合,如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二載包拯稱讚仁宗朝人丁興旺:“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漢,未有若今之盛者。”清無名氏《東坡詩話》小說:“宋朝全盛之時,仁宗天子御極之世。這一代君王,恭己無爲,寬仁明聖,四海雍熙,八荒平靜,士農樂業,文武忠良……”  

白居易《賀雨》:皇帝嗣寶曆,元和三年冬。自冬及春暮,不雨旱爞爞。上心念下民,懼歲成災兇。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帝曰予一人,繼天承祖宗。憂勤不遑寧,夙夜心忡忡。順人人心悅,先天天意從。詔下才七日,和氣生衝融。凝爲油油雲,散作習習風。晝夜三日雨,悽悽復濛濛。萬心春熙熙,百穀青芃芃。人變愁爲喜,歲易儉爲豐。乃知王者心,憂樂與衆同。蹈舞呼萬歲,列賀明庭中。小臣誠愚陋,職忝金鑾宮。稽首再三拜,一言獻天聰。君以明爲聖,臣以直爲忠。敢賀有其始,亦願有其終。

本文經作者授權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