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場整合“急剎車” 中鼎牧業擬退出新三板

創意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2月26日,號稱“國內最大的創新型牧業聯合體”的中鼎聯合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擬退出新三板,這距其掛牌僅有兩年多時間。

中鼎牧業一直推崇對全國中小牧場進行“存量整合”,並藉此快速擴張,但自2017年起已放慢牧場整合速度。據知情人士透露,中鼎牧業即將改變戰略方向,新三板已經不適應其新的發展需求。

業內分析認爲,近年來中小牧場經營困難、整合難度大是中鼎牧業轉變戰略模式的根本原因,而快速擴張也給其帶來了高資產負債率、現金流緊張等風險。未來,中鼎牧業或轉向大牧場或國際化方向。

退出新三板因戰略模式有變

中鼎聯合牧業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大會2月26日通過了《關於申請公司股票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終止掛牌的議案》,這意味着其剛剛開啓兩年多的新三板之路即將走到盡頭。

公開資料顯示,中鼎牧業2013年5月成立,主推“存量整合”模式,即對全國現有的中小牧場資源採用“託管+改造”方式整合,獲得其經營權或控制權,實現奶源擴展的輕資產化。成立僅3年,中鼎牧業就已在全國整合牧場140多座,躍居中國牧業前5強,並自稱“國內最大的創新型牧業聯合體”、“牧業希爾頓”。

中鼎牧業也是從蒙牛系走出的創業企業,包括其董事長張曉亞、董事王埃鎖、董事鹹玉惺、財務總監李明、銷售總監武玉偉,以及公司實際控制人、總經理孫國強在內的多名董事、高管都曾供職於蒙牛。

2015年7月,中鼎牧業完成股份制改造,引入戰略投資人鼎暉投資,完成第一輪定增。2015年12月10日,中鼎牧業正式登陸新三板(證券簡稱:中鼎聯合,股票代碼:834586),並完成第二輪對首業資本、中信建投等機構的定增。

對於兩年後終止掛牌的原因,中鼎聯合在2月26日公告中解釋稱,“爲配合公司業務發展需要,考慮到目前股票流通性較低、融資成本較高等問題,爲了進一步提高公司的決策效率,降低成本,擴大競爭優勢,促進公司更好地發展”。

2月28日,中鼎牧業一位高管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公司退出新三板主要是因爲下一步與其他企業有合作,有戰略項目。由於戰略模式有變化,新三板已不適應其未來發展,因此“想要尋求更好的方向”。

專注於乳業上游產業的荷斯坦雜誌主編豆明認爲,存量整合模式想法很好,但困難很大。一是整合前的中小牧場本身管理不好,問題較多;二是整合至一定規模後,需要聚集很多人才和力量,技術背景便會跟不上。“未來中鼎可能會集中精力做一些合資項目,走大牧場或國際化路子。”

“託管”模式快速擴張藏隱憂

對於中鼎牧業轉變戰略的根本原因,業內普遍認爲與近幾年中小牧場經營困難有關,整個乳業上游都面臨着嚴峻挑戰。而“存量整合”的快速擴張模式,也爲中鼎牧業埋下了高資產負債率、現金流緊張、業績大幅波動等隱患。

中鼎在去年12月的募資方案中明確表示,由於受進口原料奶粉的衝擊,國內奶源過剩,原奶價格低迷,公司所處行業形勢整體不佳,盈利能力低於預期。

數據顯示,中鼎聯合2015年淨利爲-9158.74萬元,同比下降321.85%;2016年淨利爲2929.27萬元,同比增長131.98%;2017年上半年淨利爲500.36萬元,同比下降53.3%。此外,2016上半年、2016年、2017上半年,中鼎聯合每股收益分別爲0.02元、0.06元、0.01元。在市盈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整體估值呈下降趨勢。

儘管中鼎在成本控制、盈利能力上有一定優勢,但快速擴張也喫掉了其大部分利潤。2013年、2014年、2015年1-5月,中鼎託管牧場經營現金流均爲負值,其解釋爲“已經運營好的牧場產生的正現金流不能抵補新接手牧場產生的負現金流”。此外,其年度淨利也因此大致呈現出盈利與虧損交替出現的大幅波動情形。

快速擴張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現金流緊張與高資產負債率。在幾次募資方案中,中鼎牧業都明確表示其目的是擴大生產經營及補充流動資金。

在2017年12月13日發佈的股票發行說明書中,中鼎聯合透露,2015年-2016年,公司經營性流動負債佔銷售百分比平均爲81.29%,“公司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對流動資金的需求量較大”。

中鼎聯合同時預計,2017年營業收入將同比上年增長15%,所需流動資金缺口約爲2億元,因此將從此次募集的1.52億元資金中拿出9240餘萬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其他資金缺口將以自有資金或銀行貸款方式解決。

在資產負債率方面,2014年-2017上半年,中鼎聯合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爲78.64%、74.43%、66.72%、68.54%,均超過或逼近70%“警戒線”。

整合千座牧場目標恐難實現

隨着中鼎牧業戰略方向的轉變,其千座牧場目標恐怕難以實現。

在2016年1月舉行的掛牌敲鐘儀式上,中鼎牧業實際控制人孫國強曾表示,將通過新三板平臺持續加大“存量整合”力度,預計到2020年整合牧場1000座,覆蓋奶牛50萬頭,“推動奶業整體的轉型升級和優質發展。”

中鼎牧業方面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未來其牧場託管模式還會繼續,但擴張速度不會像之前那樣快。荷斯坦雜誌主編豆明也認爲,目前中小牧場已經很少,中鼎聯合“整合1000座牧場的目標不可能實現”。

據新京報記者梳理,在經歷近兩年的快速擴張後,中鼎牧業在2017年放慢了“跑馬圈地”的腳步。

財報數據顯示,2015年中鼎牧業先後在河北、河南、山東、東北等地“開疆闢土”,自有及託管牧場數從年初的28個增加到年底的84個。2016年,這一數字增加到111個,另有9個牧場委託其提供技術服務諮詢。

至2017年,中鼎牧業僅有3起對外收購或投資:2017年3月,其全資子公司三河中鼎牧業以347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邢臺中百牧業100%股權;4月,其全資子公司牡丹江鼎江投資管理公司出資1.8億元,與韓國每日乳業共同設立牡丹江阿莫爾每日乳業有限公司,佔股60%;5月,中鼎牧業出資1.2億元與蘭考縣城投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佔股60%。

中鼎牧業方面向新京報記者證實,除與每日乳業、蘭考城投的兩項合作外,公司在2017年下半年並無其他投資。

隨着退出新三板戰略的公佈,中鼎牧業原本於今年1月公佈的股票發行方案也隨之終止,而此次募資的主要用途正是用於牧場投資、補充現金流等。在2月26日公告中,中鼎將此次股票終止發行的理由歸結爲“業務發展需要及長期戰略發展規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