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篇首《考城隍》,竟有如此之大隱喻!

聊齋志異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所創之文言短篇,或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

而《考城隍》出自聊齋志異篇首,篇幅雖小,卻頗有耐人尋味之意。講述了有一名廩生,喚作宋燾,亦稱作宋公,宋公去世後被神差邀請,考上城隍。但是宋公以侍奉年邁老母爲由,懇求在母親百年之後再赴任。他孝敬母親的善心感動了上仙,特許他還陽爲母親盡孝。

宋公考城隍時,考試題目爲“一人二人,有心無心”八個大字,宋公作答:“有心爲善,雖善不賞,無心爲惡,雖惡不懲。”因見解深刻,受到衆神頌揚。宋公認爲,爲善爲惡應從動機考量,不以效果作爲評判之唯一,對善惡後果做具體分析,坐到賞罰分明。此處可窺見宋公爲官要義是恪守公道,不昧良心,也從側面反映出宋公對封建社會善惡不明、是非不分的抨擊,同時暗含着宋公久試不第的憤懣抑鬱。

作爲一個老廩生,寒窗苦讀數十載,忽而一朝考中城隍,當是高興纔是,而宋公卻一反常態,嚎啕慟哭,伏地叩頭哀求衆神:“承蒙錯愛,考中城隍,不敢推辭,只因家中老母親,年過七旬,無人奉養,特求上神准許我回家侍奉母親,以盡孝道,再來赴任”。衆神感念其仁孝之心,破例宋公還陽,讓另一位考生張生暫代其職。這段描寫細緻感人,有力地佐證了宋公孝親敦厚,爲人高潔。後張生送別宋公,並贈詩云:“有花有酒春常在,無燭無燈夜自明”,表達了張生對宋公德孝爲先、淡泊名利的品行的欽佩之情。

筆下的宋公德才兼備,品行高潔,卻一直爲老廩生,深刻地揭露出封建社會的黑暗迂腐。蒲松齡或許便是自己筆下的宋公,假以宋公其人其事,宣泄自己濟世天下的理想抱負不得施展,強力的批判喫人的封建禮教社會對讀書人的殘害與荼毒。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