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方正科技成爲投資者索賠“活典型” 涉訴金額1.59億元 )

曾被稱爲滬市“四小龍”之一的方正科技陷入了種種麻煩之中。

5月5日,上海金融法院對原告潘某等訴被告方正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正科技”)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一案進行公開宣判,判決最終支持四名原告投資者的部分索賠請求,獲賠最多的一名投資者獲賠金額達18萬餘元,不過沒有給出具體比例。

據悉,該案是上海金融法院依照全國首個證券糾紛示範判決機制規定,在原告投資者訴被告方正科技系列案件中依職權選定的示範案件。對於該系列案件,多位法律人士和資本市場研究人員均在持續關注。

5月7日,方正科技公告稱,截至2019年3月18日,金融法院共計受理投資者提起的訴訟915件,合計涉訴金額爲1.59億元,本次公告的訴訟對公司本期利潤及期後利潤的影響暫無法預計。

成爲羣體性索賠示範案件

據瞭解,方正科技是北大方正信息產業集團旗下的上市企業,也是上海市首批股份制試點企業,脫胎於滬市的老八股延中實業。1998年5月11日,以北大方正爲代表的北京大學所屬企業公告通過二級市場購買公司股票,入主延中實業董事會,成功實現了由“延中實業”向“方正科技”的轉變。公開資料顯示,方正科技主營業務主要包括生產和銷售PCB產品,互聯網接入服務,IT系統集成及解決方案,主營產品有“方正”品牌系列的電腦、筆記本、服務器等。

近年來,方正科技頻刷“存在感”,使用的方式就是以其系列備案,“吸引”法律和資本市場業內人士的眼球。

據悉,“方正科技”系列案是上海金融法院成立以來受理的規模最大的證券羣體性糾紛案件。2017年5月份,中國證監會對方正科技作出行政處罰,認定方正科技在2004年至2015年各期年報中未披露重大關聯交易事項。上千名原告投資者針對《行政處罰書》中認定的違規行爲,要求方正科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2019年3月21日,上海金融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庭審中就投資者損失覈定還引入了第三方專業輔助支持機制。目前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方正科技存在證券虛假陳述行爲需承擔民事責任,虛假陳述的實施日爲2005年3月19日,揭露日爲2015年11月20日,基準日爲2016年1月5日。投資者在實施日到揭露日買入股票並持有至揭露日最終受到損失的,推定與虛假陳述行爲存在因果關係,可以獲得賠償,部分投資者的損失或部分損失系受證券市場風險因素所致,應予扣除。

上海市華榮律師事務所律師許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示範判決的意義不值得過於誇張的宣揚。示範判決本身影響力較小,示範判決後的大量案件和解,必然要簽署保密甚至禁止後續代理條款,大量潛在的投資者將不會知道此前勝訴以及獲賠消息,將失去索賠機會。

“獲賠力度因爲無法知道具體的比例,無法判定,僅僅看絕對數額沒有意義。而且投服中心(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出具的核定意見其中立性、計算方法都是有爭議的,當然這不妨礙其在投資者索賠實務中發揮一些作用。”許峯估計,方正科技案判決結果不會超過億元,但是該案還有一年左右的訴訟時效,在判決結果出來後是否會有更多的投資者加入索賠,以及人數規模、金額規模等都不確定。

許峯建議,投資者應多多關注公開的投資者索賠信息。未來示範判決機制下,投資者可知悉索賠的信息渠道越來越少,只能更多的通過主動獲取包括關注相關法院、律師等發佈的信息。

一季度淨利虧損1.57億元

除成爲羣體性索賠示範案件的被告方,方正科技還面臨着衆多問題。

從業績上看,方正科技的營收在2007年是頂峯,其後呈現下降趨勢,2017年公司全年虧損8.22億元,2018年依靠售賣資產和政府補助等才保證了盈利,且有媒體報道稱方正科技子公司方正寬帶疑虛構交易增厚利潤。而2019年一季度,方正科技實現營業收入8.91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9.3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57億元,同比下降106.26%。

而從公司規範方面看,天眼查和公告資料顯示,方正科技多次因違規受到處罰。除去上述“方正科技”系列案涉及的信披違規,2018年5月份,公司還因認證認可類原因被上海靜安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行政處罰。目前,方正科技及其子公司深陷多項訴訟,其投資的上海北大方正科技電腦系統有限公司是最高人民法院所公示的失信公司。

此外,《證券日報》記者得知,方正科技近期人事變動較爲頻繁,尤其在2018年下半年經歷了一場董事會內訌,“董監高”人員進行了大換血。有內部人士向媒體爆料,方正科技董事會內部對於上市公司的多項事務存在嚴重分歧。

人事變動頻繁,業績下滑,訴訟纏身,方正科技究竟該如何走出這泥潭?

香頌資本董事沈萌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卻對該公司表現出一定的信心,他表示,方正科技因爲大股東北大方正集團的一些問題,之前穩定性產生波動,但目前相關問題基本解決,未來還是會進行正向調整。他建議,公司目前需要穩定股東和管理層,重新定位業務範圍,將注意力集中在業務上。

針對上述事件和問題,記者多方聯繫公司董祕辦,但並無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