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夥子走後,店主對我說:“這張宣紙您自己帶上,等噴繪做好後拿來交給他描圖,渲色我會交給另外一位畫家去做,他我跟我幹了3年,畫的東西還沒露過怯。記者在陝西採訪時常聽當地的朋友如此形容:“西安畫假畫的人比賣假畫的人還要多。

亦說齋書法小品展暨深圳書法名家大講堂活動成功舉行5月12日結束

導讀

書畫收藏是收藏的重要門類之一,也是市場流通性最好的門類。不過,令愛好書畫的藏家感到頭疼的是,書畫贗品太多,造假手法也堪稱花樣不斷翻新,令人防不勝防。假畫會傷害收藏家投資的信心,影響書畫藝術從業人員的生計,進而影響書畫藝術市場的正常發展。

本文來源新浪博客,作者:吳澍言論,此爲前幾年的一篇文章,今拿出閱讀也感觸頗深,遂與大家共同觀看。

那,接下來咱們就談一談理想

哦不,是造假!

文章較長,但絕對是乾貨

看了後說不定你就成造假高手了呢~

中國假畫基地的調查報告

西安書院門

有一條成語叫“洛陽紙貴”,說的是西晉太康年間,著名文學家左思創作了一部名篇——《三都賦》,當時在京城洛陽受到文人們的空前追捧。由於競相傳抄的人太多,幾日之內使得洛陽城裏的紙張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一月後竟傾銷一空……

隨着電子時代的到來,“洛陽紙貴”的典故只能永遠成爲中國文壇上一段懷古佳話。商業化時代的不期而遇,使得國人難逃金屬魅力的誘惑,從“洛陽紙貴”到“洛陽銅貴”,一字之差,折射出中原文化的質變乃至於國人在傳統意識上的淪落與喪失。然而,就在古都洛陽因仿古青銅業的繁榮而出現廢銅價格高漲的同時,在另外一些城市卻出現了難得一見的紙荒。

2010年10月,在保利公司的一場藝術品拍賣會上,一打乾隆三十年的撒金髮箋紙以10.64萬的高價成交;同年12月,香港佳士得拍賣行7幅清康熙、乾隆時期的宣紙上拍,以11.82萬元成交。其實在此之前,北京和天津等地的老紙交易已經活躍多年,記者在京津兩地書畫市場調查時發現,就連上世紀80年代初安徽生產的發黴宣紙都賣到了兩三萬塊錢一刀,比較當年市價漲了近100倍之多。那些清代存留下來的紙張更是身價千萬倍,在一家店裏,記者看中一張60見方的乾隆冰紋箋紙,店主開價竟然高達10萬元!

記者調查發現:京津兩地紙荒開始於2007年以後,老紙的行情突起與中國書畫市場的跑火休慼相關。業內人士坦言:那些被搶購的老紙幾乎無一例外地用於製作假畫。由於老紙具有難於模仿的特質和時代特徵,所以對於紙張的鑑定和測試,往往是認定古代書畫真僞的重要依據。這樣一來,老紙理所當然就成爲製作假畫者的搶手貨了。

一位行家朋友告訴我:現在大部分掏錢買老紙的人,都是爲了製作高價位高仿國畫,那些人在圈內被戲稱“國手”。爲了一睹這些“國手”的廬山真面目,記者在朋友處要了一張生產於清代末期的宣紙,讓琉璃廠熟悉的畫販帶我找到一位天津畫家。此人的身份是大學美術專業教,專長研究清代繪畫。聽我說要複製一張乾隆年間的名畫,他笑道:“如果我沒看錯,您買的應該是道光年間的宣紙,畫乾隆是不是……”

我也覺得唐突,買紙的時候沒想那麼多,只挑便宜點的買。

“要不,畫一張吳昌碩的?乾隆的畫用道光的紙那是明擺着造假,但後人用前人的紙張倒是可以的!”畫家給我出主意。

我答應了。接着,我順勢瞭解了一下仿古畫的價格,那位年輕畫家倒是個大方人,幾乎是有問必答。

5天后,我單獨去天津取畫。當畫家將畫在臺子上展開時,我不禁一陣心跳——那是一幅吳昌碩的《玉蘭圖》,幾樹梅花凌空出枝,水墨拙重、大美不雕,配上兩體題字,上爲狂草、下爲大篆,筆力老辣、縱橫恣肆。

[清] 吳昌碩 《玉蘭圖》

“這畫是您畫的?”我不得不明知故問。

他笑而未答,略顯尷尬。

“我能問你一個問題嗎?”我實在忍不住。

“隨便問吧,沒什麼……”年輕人掃視了我一眼,眼神散淡、心不在焉。

“這幅畫看上去跟原作簡直一模一樣,您的畫工這麼好,爲什麼不去畫原創呢?”其實我上次來就留意到牆上掛着幾幅他自己的畫作,無論從構圖還是寫意都足以打動我。

他像是一怔,定定神看着我:“這樣問話的就您一個……其實道理很簡單,您來我這裏,一定不是奔着我自己的名字、我自創的作品來的,對嗎?”

“對此,您……悲哀嗎?”

“早就麻木了,哀大莫如心死!”年輕人順手抄起一把紫砂壺湊近脣邊,我聞出來那裏面裝的不是茶,是酒。我黯然失聲,後悔自己不應該觸動年輕人的心事,正打算起身告辭,他卻激動地向我傾訴起來:

“我也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在哪裏,可是有什麼用?若不是這兩年幹這種見不得人的髒活兒,別說買房子,我連老婆都討不起!是啊,我比很多人都畫得好,在美院讀書的時候,我的作品就獲過獎、受到教授們的一致好評。可這一切管什麼用?這不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時代、藝術時代!‘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黃鐘譭棄,瓦釜雷鳴’!我們藝術家的價值只能由那些狗屁不懂的投資人砸錢認定。沒看見那些玩弄政治概念、文化噱頭的人,可以因爲幾張類似於傷痕文學的標語口號式的肖像漫畫,賺取西方人的喝彩,從而受到類似尤侖斯那種投資機構的炒作,最後在佳士得、蘇富比的拍賣會上連帶西方人的政治觀念一起實現出口轉內銷,天價賣給那些殺他三遍也找不出一個藝術細胞的中國富豪!別說這個,就連那些附庸風雅的貪官污吏,爲人題寫幾個破字也比我的畫值錢多了!

“這就是現實!對吧?殘酷的現實!‘你畫一千刀宣紙,不如爲我們娘倆掙一刀人民幣!’——我老婆的至理名言!如其砸錢去辦展覽、買評論,我還不如直接出賣靈魂來得爽快,你要的這種畫,我三天畫兩張!”此人儘管已然失去藝術家的靈魂,但卻保留了藝術家的個性。三言兩語,就把當下書畫市場的那點事兒披露、點評得淋漓盡致。

臨走,按照事前約定,我付給畫家4000元辛苦費。連同事先買紙、事後裝裱,買這幅吳昌碩的“名畫”我一共花了不到兩萬塊錢。此外我還花了3000元錢買了一幅畫家自己的作品:《鬧市》——那是一段只見人影不見人羣的街市,構圖和色彩極富現代感,主題富於哲理性,筆道幹練,像是畫家在酒後的即興之作。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大信息量的優秀作品由於畫家缺乏市場炒作能力而不得不將其掛在自家的客廳裏孤芳自賞,原創者不得不依靠複製別人的書畫賺錢養活妻兒老小——這,也許正是當代許多本可以名垂青史的藝術家的共同宿命!

有趣的是,我買回的那幅吳昌碩的“名畫”,竟然得到不少圈內人的盛讚,古玩城一位畫商用一隻宋代磁州窯梅瓶與我交換。半年後,我發現這幅畫竟然在外地一家拍賣公司亮相……

爲了進一步求證書畫市場的亂象是否普遍存在,記者結束了對京津兩地的暗訪後,接着又親臨陝西進行考察。

西安“書院門”是陝西省最大的書畫交易市場,記者剛到這裏,就有幾個當地畫販蜂擁而來,七嘴八舌向我推銷手裏的假畫:“範曾800塊錢、劉文西600塊錢、石魯1000塊錢、賈平凹400……”

甩開那撥人後,我選定了一家專賣國畫的門店,向店主索購“鬼手”製作的名畫。

店主說:“我店裏有很多貨真價實的二三線畫家的作品,都有較大的升值空間,您爲什麼去買假畫呢?”接着,他向我推薦了牆上掛着的當地名家畫作,看上去那些都是原創作品,我熟悉的名字只有作家賈平凹和西安美協的一位主席。

我給店主遞過名片,那是我做暗訪時常用的身份——北京某文化公司藝術品經紀人。店主看後考慮了一下,問我:“您要誰的畫?”

“石魯。”對此我早有準備。一是因爲石魯長期居住西安,是長安畫派的領軍人物,有地方特色。二是幾年前一起“石魯假畫案”弄得沸沸揚揚,無形中提升了石魯畫作的知名度。

石魯的畫多,您要哪種樣式的?”看起來店主已經解除了對我這個外來人的戒備。

“我要可以拿去上拍的那種!”我說。

店主聞聲笑笑:“現在我們做的高仿,只要您有門路,都可以拿去上拍!高仿畫還要分幾種檔次,價格不一樣第一種是舊裝潢貼新畫,就是南方人常說的‘真棺材假死佬’;第二種是‘兩張皮’,將原畫芯一分爲二剖作兩張,上面一張是底下的兩倍價格;第三種是老紙新畫,價格相對便宜一些……不管是哪一種畫,都可以提供您所需要的鑑定證書或者原作的真實著錄,不過得根據情況另加成本費

出於價格考慮,我最終選定了第三種做法。

隨即,店主拿出一本石魯的畫冊供我挑選,我選取了一張《紅柿圖》和一張上世紀的宣紙,提出要親眼看着他畫,免得給我調換了紙張。店主倒是痛快地答應了,然後把我帶到離此不遠的一處畫坊,裏面有幾個大學生模樣的男女青年正在繪畫。

石魯 《紅柿圖》

我幫您挑一位功底最紮實的美院研究生!”看來這個畫坊也是店主的領地,他從裏屋找出一位30幾歲的小夥子:“你先把這張石魯的《紅柿圖》拿去做噴繪!”

小夥子走後,店主對我說:“這張宣紙您自己帶上,等噴繪做好後拿來交給他描圖,渲色我會交給另外一位畫家去做,他我跟我幹了3年,畫的東西還沒露過怯!”

我問店主來這裏訂貨的人多不多。他回答說:“這兩年越來越多,大部分是買去送禮辦事用,真正拿去拍賣公司上拍的很少,去年有一單,用的是‘頭層皮’帶著錄!”

“有沒有拍出去?”我問。

“不知道,這些事人家不會告訴我們。但是前不久那位買主又來我這裏新訂了兩張畫……”店主不無得意地說。

由於囊中羞澀,我回酒店後馬上給那位店主打電話,告知有緊急事務回京,買畫的事以後再聯繫。這種伎倆都記不清使過多少遍了,開始心裏還有些虧欠感,白白浪費別人的時間,後來也就習以爲常了。好在店主們對各種顧客的各式鬼花樣司空見慣:“生意不成情意在嘛!”

北京琉璃廠書畫市場

通觀近幾年中國的假畫市場,依託不同地域的各種文化資源,已經形成了五花八門的市場風格:

北京書畫市場上的贗品最多、品種最全、價格最便宜。北京的書畫贗品交易以琉璃廠一帶爲主,此外還有潘家園片區、報國寺和大鐘寺等舊貨市場。銷售方式分爲公開、半公開、不公開三種。所謂公開,即是將那些歷代名人字畫的複製品掛在招牌店裏以原作的名義公開銷售;半公開則是標籤上只寫上作品名稱,而不標明是否原作,有人問起含糊其辭作答、待價而沽;不公開指的是那些不需商鋪的書畫遊商,他們多半來自外地,租住在市場附近的民房裏,平日裏揹着幾卷假畫在市場上游逛,瞧見目標蜂擁而上,或直銷所背之物,或掏出幾本畫冊讓人挑選,如果家中有成品便帶着客人進門交易,假若沒有成品,可以按照客人的意願訂做所需要的名人字畫。同時,也接攬客人提供的圖冊,收取少量定金,然後限定時間代客複製。北京市場上的假畫價格偏低,我在琉璃廠做暗訪時詳細打聽過,韓美林、史國良等當代名人的假畫較多,價格分高中低三等,高仿品幾萬元、中仿品幾千元、低仿品一般只在三五百塊錢上下。

記者調查發現,在北京訂做假畫最方便,古今中外的那些書畫名人,無論是唐伯虎還是畢加索,他們的“畫作”都能廉價搞定。

此外,北京琉璃廠書畫市場還有一樣特別吸引人的招數——承諾回收代賣本店出售的書畫作品。據記者瞭解,這樣做給一些以書畫送人或行賄的“辦事者”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一些不敢直接受人鈔票的貪官,拿了書畫後隨帶畫店開具的發票將東西送回原處變賣,實現金錢回籠。最後“三贏”——店主賺了錢、貪官拿了錢、發票明碼標價使得送禮者更容易得到價碼相當的回報

潘家園片區

天津假畫作坊最多。在華北書畫市場中,天津依託其雄厚的人才資源和較早形成的市場優勢,撐起了中國假畫半邊天。不少畫坊設備齊全、技術先進、工薪豐厚,吸引了一大批高等美術院校的師生、來津發展的藝技成熟但沒名氣的外地畫家,還有一些民間藝人紛紛加盟。那裏的假畫製作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科技化、程序化的生產線,從選畫、噴繪、描圖、渲染,到題跋、落款、裝裱、著錄、做舊,分別都有專業人員流水線作業,所有程序不出一條街。顧客交完定金後即進入生產流程,一般四五天能夠完工,一些糙品兩天之內就可以取貨。一位熟悉內幕的天津美術界朋友告訴我:這裏生產的假畫,除開批發到港澳臺地區和京、滬、粵、魯、閩等書畫市場之外,還遠銷至東南亞各國和部分歐美國家的華人圈。

天津的一位書畫商人向我披露:有一些製假畫坊將產品定位於拍賣公司等高端交易市場,每年只精心製作三五件高仿名畫,作品完成後,還要通過現有的科學檢測儀器和權威鑑定專家共同嚴格把關,最後爲其出具鑑定證明,有的甚至可以天衣無縫地僞造作品的傳世檔案,致使一些假畫能夠暢通無阻地進入國內外拍場,當之無愧地享受天價盛譽。

那位朋友一口氣向我列舉了五六件拍賣成交的假畫案例,成交價都在百萬以上。他還告訴我:張大千、齊白石、郎世寧、鄭板橋、徐悲鴻等高價位畫家的作品,都是天津畫坊熱衷複製的對象。

蘇州製作假畫歷史最早、技法最老。《中國藝術品收藏鑑賞百科》一書介紹:“明清時代造假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是在明萬曆到清代中期的蘇州。據記載,這一時期的蘇州山塘街專諸巷和桃花塢一帶聚集着一批民間作畫高手,專以製作假畫爲業,他們所造的假畫後來被統稱爲蘇州片。”時至今日,上述過往的“舊仿”已然成爲書畫商人的搶手貨,價格與真品相差無幾。

最近幾年,隨着書畫市場的行情不斷看漲,新的“蘇州片”應景而生,而且手段不斷推陳出新。現在的僞作除了摹、臨、仿、造以外,還利用一些老的“蘇州片”,以改、添、拆配、割裂等多種手法,挖去小名款、印,改添大名家款、印和題跋,甚至採取拆舊配新、以僞配真等手法,將一幅老舊“蘇州片”做成若干張“老畫”。

新“蘇州片”主要仿製的對象多半是唐宋及明清的名家書畫,主要題材多爲《漢宮春曉》《上巳修禊圖》及《清明上河圖》等青綠山水人物畫。其署款都是古代名氣最大的畫家,如唐代的李思訓、李昭道,宋代趙伯駒,元代柯九思、趙孟、倪瓚,明代文徵明、仇英等人;有部分畫廊專門仿製工筆設色花鳥畫,多半是黃荃、徐熙、趙昌、王淵等大名家作品;仿白描人物畫的多半署李公麟的款;蘇州書畫市場常見的書法作品有唐寅、王寵、祝允明、陳淳等人的作品。有的還配上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鄧文原、祝允明、沈周、文徵明、王寵、吳寬、董其昌等人的假印章或假題跋,以爲贗品製造假證。

西安製作假畫的“鬼手”最多。記者在陝西採訪時常聽當地的朋友如此形容:“西安畫假畫的人比賣假畫的人還要多!”此語雖不無誇張,但卻真實地描述了當地書畫市場上的一大奇觀。在記者調查過的書畫市場當中,若以製造假畫的人數衡量,西安的“鬼手”堪居全國之首。記者到過的華清池、北院門、三學街、八仙庵、大小雁塔、城牆上下、古玩城內外,那裏製造銷售假畫者多如牛毛,他們都告訴我,自己有專門的畫家可作依託,而且那些“鬼手”很多本來就是美術專業的“國手”,出於經濟訴求過高而匿名參入假畫製作。當地文化界一位朋友向我講述:他的一位美院畢業的遠房親戚,是西安最早一批製作假畫的畫家之一,現在製作假畫的水平已經達到登峯造極的地步。此人見畫畫畫,只要有好畫過目,不出幾天便可信手畫出另一幅與原畫署名相同、但內容不完全相同的畫作,而且筆法逼真、風格依舊。他仿製的名畫無論從畫技還是神韻上辨別均與真品如出一轍,可謂是鬼斧神工!朋友的這位親戚現在如願以償、富甲一方,靠賣假畫蓋大別墅、開寶馬車……

那位朋友還告訴我:像親戚那樣的畫家在西安絕非一兩個,而是有一羣人,這個羣體甚至還形成各自的風格,經常被業界冠以“仿XX派”。在畫家圈內,繪製假畫似乎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醜事,不出名的專業畫家公開接活,已經有了些小名氣的畫家也會偶然爲之,以補充自家的錢袋子。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各地假畫製作者都有着非常強的市場應對能力,可以隨時根據行情變化迅速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比方說,近些年拍賣市場比較看重書畫的著錄,將其作爲書畫拍品“流傳有序”的依據,一些造假者便立即根據這一需求針對著錄造假。比方說有些古代名家的書畫作品曾在某著錄的文字中被提及,但現在已經尋無蹤跡。這種情況最受造假者歡迎,仿造起來得心應手。他們依據著錄製作假畫後,還根據書裏面所描繪的內容刻出假印章,再加蓋在假畫上,力求與著錄的原文完全對上號。這樣的贗品很難被人識破,因爲原作既無蹤影,鑑定者也只能依據著錄的文字去體會原作的面貌與風格。

另一種情況是歷史著錄裏有原作的圖片,這種情況的好處是造假者省心,依葫蘆畫瓢,拿去拍賣會上魚目混珠,在圖錄上用的是真品圖片,底下注明真品的歷代著錄。對此,一些普通買家出於對著錄的迷信,做夢都想不到掉進製假者的圈套;但是這樣做的不足之處一是假,如果畫家的功力稍遜,還是有可能被行家們發現拍品與原作的細微差別,從而導致拒收或流拍。二是一幅原作可能被賣出若干幅贗品。碰上這種情況,一般的買畫者都有一樣共同的心態,那就是認爲自己買的是真跡,別人買到的都是假畫。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理由先生爲此文點評:

在“津京紙荒”一節中,他(吳樹)記下那個很有些藝術才華的美院青年教師發出的嘶喊:“我也知道自己的真正價值在哪裏,可是有什麼用?若不是這兩年幹這種見不得人的髒活兒,別說買房子,我連老婆都討不起……‘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黃鐘譭棄,瓦釜雷鳴’!……這就是現實!對吧?殘酷的現實!‘你畫一千刀宣紙,不如爲我們娘倆掙一刀人民幣!’——我老婆的至理名言!如其砸錢去辦展覽、買評論,我還不如直接出賣靈魂來得爽快!”

這些話聽來令人撕心裂肺,百感叢生。“蟬翼爲重,千鈞爲輕”,那是屈原的仰天長嘯,爲什麼今天聽來仍然覺得貼切?出賣靈魂是常人打死也不會承認的天下大不韙,爲什麼從畫家口中說出竟有幾分坦然?在其他行業被視作潛規則的東西,在文物、藝術品行業則是明規則,毒化氛圍的瀰漫被人們熟視無睹。

事情到了這裏

就不得不給你看下狠招了

書畫造假方式方法大揭祕

(來源:陝西日報)

隨着藝術品市場的火爆,

書畫作僞不但愈演愈烈,

而且形式更能與時俱進,

手段翻新與科技進步同行

甚至有業內人士稱,

拍賣中上億元的天價藝術品中也不乏僞作。

書畫造假方式方法

書畫造假傳統的方式、方法大致不外“摹”、“臨”、“仿”、“造”四類,而其中摹與臨、臨與仿、仿與造,還都有着相互勾連的關係。此外尚有代筆一類,略近仿造,但性質又不完全相同。

是最易得形似的:①先勾後填;②不勾徑自影寫;③勾摹兼臨寫,又修飾之。勾填大都用以摹書,古法先用塗熨黃蠟較透明的紙(稱爲硬黃)蒙在原跡上面,以淡墨作細線,依筆法勾出一個輪廓來,然後取下,以濃淡乾溼墨填空成字,所以也稱爲雙勾廓填。

第二種以紙蒙在原件上,徑用濃淡墨依樣摹寫,一般用於摹工筆勾勒繪畫。

第三種亦大都用於摹書,先勾淡墨廓後,再用一筆在廓中摹寫(有異於不見筆法的填墨),碰到虛躁筆鋒處才略爲填作。

純粹的對,是不可避免會稍離原作的形貌的。它的方法是把原作放在案子前面,邊看邊臨。對一些草書和寫意的畫大都採用此法,可避免勾稿映看易致死板的弊病。

仿作一般是沒有藍本的。作僞者憑自己的想象,仿學某人筆法結構,自由寫作而成,也有容易欺人的一面。其中也有雖有原本而作僞者略取大意,亦可謂之仿。

有一種根本不管某人的作品是怎樣,隨意憑空僞,寫上一個名字就算數。見得較多的如宋代岳飛、文天祥,明代海瑞的一般書法,具體的有元代泰不華的畫石,薩都刺的花鳥,楊維禎的雞,明代方孝孺的虎、松等軸。如泰不華(即達不花)以下四人,根本未聞他們是會作畫的,這種明明不可能有的事,稍有美術史常識的鑑定工作者,是聞而知其必僞的,所以也最容易辨別出來。作僞書畫還有一些地區性的問題,例如所謂“蘇州片”、“揚州片”、“紹興片”、“廣東貨”、“河南貨”、“湖南貨”、“江西貨”等等。蘇州片大都仿趙伯駒、仇英一路工筆青綠山水長卷。揚州、紹興多仿地方名家,如明代紹興的徐渭、陳洪綬,清代揚州的僧原濟、鄭燮等人的作品。山東濰縣也有作鄭燮僞畫的。廣州有一種臆造的宋代佛像畫,大都設色濃麗。河南貨多作蘇軾、岳飛等名人僞書,也有將粉箋揉碎成冰裂紋的,極爲下劣。湖南貨用綾絹作明清僞畫,畫法亦劣,綾色往往焦黃。

書畫造假高科技方法

電腦掃描使名家名作化身千億電腦掃描既省時省力,又不跑樣。只要將一個書畫家的作品輸入電腦,將其組合成畫面的各個元素調出來,再重新組合,就會成爲一幅新的畫面。還有的將一位書法名家的書法作品輸入電腦,通過重新組合,就能“創作”出很多種不同的條幅與對聯。就像齊白石的作品,公認存世的真跡也就3萬多幅超不過4萬,而且大部分珍藏於中央美院、中國畫院、遼寧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微博)等地,但市面上流傳的白石作品竟有40多萬幅。

高科技印刷品難辨認

機器印刷的字畫最早是清末民初的珂羅版,當時這種方法一出來,騙了很多人,現在比較好分辨了。還有一種是木板水印的,這種印刷方式歷史悠久,人們積累了很多經驗。有些印刷者將原作分解成多個版,一層層覆蓋印刷。印刷中不用油墨,而是運用墨和國畫顏料,印出來的畫效果非常逼真。目前榮寶齋的木板水印最好,它能夠把原作分解成100多個版進行印刷,做工複雜,畫的層次分明、細膩,一般人難以辨認。目前好的水印版畫價格能達到上萬元。

有些仿真的印刷技術,像前些年日本二玄社的仿真印刷,以及現在歐洲更高級的技術,能直接把畫印到宣紙上,仿真程度很高,製作假畫沒有一定鑑別經驗則難以辨認。更有些造假者,把水印版畫買來後用筆加添顏色,或者弄出水洇的痕跡,一看好像不是印的。不過,仔細分析,水印也是能看出來的。比如飛白之處,書法繪畫是有方向性的,有走向,但是刻的版上沒有,仔細看這些地方都是死板的點,缺少方向性。另外,筆畫交叉處應是兩次着墨,墨色重一些,但是印刷品沒有,而後上的顏色,則是浮在上面,也能夠看出來。

電腦激光造印章以前能把名家的印章模仿好太難了,一般就是運用貼樣的方法來做。現在直接運用現代技術翻一下就行,有些造假者家裏一大堆印章,想要哪位名家的都有。此外,像其他的一些改款、挖款、移款和裁款,是古已有之的。

據瞭解,目前書畫作僞中做假印章通用的有兩種方法:一是電腦激光刻章;一是拍照製版刻章。電腦激光刻章是先將原印譜掃描到電腦上,然後通過電腦處理,將信息傳遞到激光刻章機上,最後在有機玻璃材料的章坯上刻出原印,簡稱電腦章。拍照製版刻章指的是運用印刷製版的原理,將原印譜拍照下來,然後通過特殊的化學藥劑,在銅板或鋅板上腐蝕而成,簡稱制版章。這兩種方式做出的印章比以前的更能以假亂真。但是,這些印章也有破綻,有些塑料、樹脂材質的印章會收縮;而金屬材質的印章太死板。再就是這些印章都是模子裏出來的,不自然,刀痕沒有了,缺乏金石氣。仔細體會,能夠看出破綻來。

古字畫裝裱作假

擅長裝裱技藝的明代大收藏家周嘉胄在其所著《裝潢志》裏這樣描述裝裱技藝:前代書畫,歷傳至今,未有不殘脫者。苟欲改裝,如病篤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所謂不藥當中醫,不遇良工,寧存故物……視之匪輕,邦家用以華國,藝士尊之爲師。師猶父也,爲人子者,不可不知醫;寶書畫者,不可不究裝潢。中國曆代的字畫,能到現在還存世,還能與字畫迷們見面,就在於裝裱和修復這個行當的存在,爲字畫的保存做出了大貢獻。

古舊字畫的作假一般是做套挖款,第三就是揭裱的貓膩。

做套就是造假者將以前裝裱的老材料收集起來,用作僞作的裝裱材料。

其中,割款補章也是作假的一種手段:真畫加假款,假畫加真款,相當於一張畫變兩張

還有一種方式,是把近似的畫,款識一裁,另外加僞作

揭裱的時候利用宣紙的特性把它揭成兩層,變成兩張,表面一張正常,下面一張墨色更淡,找當時的老墨添筆作假,是所謂揭裱的貓膩。

然而中國字畫,因着地域不同,北方乾燥,清代很多畫,如今拿出來還比較完好;而南方藏的畫,大多都有黴斑。中國字畫要求保存的時間很長,傳承流轉過程中不可能不揭裱不修復。明代的畫到現在,中途應該修復過,而且不止一次。歷經歲月沉浮,不可能沒有修復(揭裱)過,破損處和其他部位如果是一個整體,那肯定是複製件。補的地方的痕跡是無法掩蓋的。

紙張來說,老畫的紙張顏色更黃。造假者愛用的做舊方法是煙燻、茶浸,用從茅草棚的屋檐滴下來的水染出來的紙顏色很逼真,造假的現在還在用這個辦法。還有一種“青槓碗”的染紙法,用青槓樹的果實泡水,一般兩個禮拜後,顏色就泡出來了。但真正的老紙表面有一層包漿,那是歲月的痕跡,沒辦法做假。  

也是關鍵。造假需要用古畫老墨,修復也是,需要在十餘種墨中找到對應的墨,光是墨都有好多種。

當代畫家造假,有一些就是學生的臨摹之作,流落到市場上,現在有一些畫家幾百個學生,不僅僅模仿他的畫風,還要模仿他的行爲習慣。還有一些是畫家畫廢了的畫,撕破揉皺扔掉的,可能作爲他的貼身弟子,就順手撿起來,找裝裱師處理的……

一個著名的案例是一個畫家仿了崔之範的畫,其中一件仿品被一個老闆收下,老闆心存疑慮,拿着這畫去請教崔之範,崔先生很藝術地回他:這是我早年的習作,畫得很差,隨後便扯了扔掉,“我重新給你畫一張”,老闆無言以對,自然明白這就是假畫。

新畫鑑別更困難

不同時代的書畫作品有着時代差別,而同一時代的書畫沒有這種差別。以前有些人造假畫是爲了餬口混飯,造假專業水平不高。而現代科學技術發達了,造假者的文化水平也高了,再加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達、交通的便利,使造假水平更高,假貨流通更快,鑑定辨僞的難度也加大了。因此,現在一些作品尤其是新畫,在鑑別上更有難度。無論作假者如何周密,總是能留下一些蛛絲馬跡,這需要不斷學習,仔細觀察才能提高辨別水平,發現破綻。業內專家提醒說,書畫愛好者們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千萬不要抱有僥倖撿漏兒、一夜暴富的心理,以免上當受騙

等等,再想想開頭

你是否發現了什麼呢?

親愛噠,說明你已經學會造假了~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爲宗旨,本文來源於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深圳市書法院

—《END》—

來源:吳澍言論陝西日報......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