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日本的人口與中國不在一個量級,與美國比也有較大差距,加上老齡化導致國內消費需求萎縮,在迫使許多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惡化了新興產業的生長環境。說起IT行業的現象級企業,中國有BAT(百度、阿里、騰訊),美國有GAFA(谷歌、亞馬遜、臉譜、蘋果),日本有什麼。

  說起IT行業的現象級企業,中國有BAT(百度、阿里、騰訊),美國有GAFA(谷歌、亞馬遜、臉譜、蘋果),日本有什麼?大家能想到的,還是索尼、松下、日立等傳統電子企業,不僅缺乏以服務爲特徵的互聯網企業,甚至在日本引以爲傲的製造業領域,比如手機等移動互聯設備產業,日企也在紛紛敗北。這到底是爲什麼?

  新產業的形成需要很多條件,其中冒險精神可能是最核心的要件。中國IT業很大程度上是靠世紀之交一批具有闖勁的年輕人拓荒出來的。但日本經濟傳統講究按部就班,講究論資排輩。在企業內部,具有新思想的年輕人往往被壓制在只能聽從、跟隨的位置上,在社會上,具有冒險精神的“闖將”很多時候被視爲離經叛道,容易受到排擠。比如,活力門(livedoor)曾是日本名噪一時的門戶網站,也是響噹噹的互聯網企業,但因其掌門人堀江貴文的特立獨行,遭到日本商界領袖的集體抨擊與排斥。在堀江貴文入獄後,活力門也逐漸沉寂。

  三菱、松下、索尼、日立等傳統電子企業,無論人力、物力還是財力上都具備創造現象級IT企業的實力,但結果並沒有,近幾年反而每況愈下,響噹噹的日本夏普甚至被迫賣給了中國臺灣的鴻海集團。這其實是有“路徑依賴”的緣故。曾幾何時,日本的電子企業在世界上擁有“山巔”地位,因爲極爲成功,就很容易激勵自己沿着既有道路繼續前進,忽視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等到發現世界範圍內新興產業興起的時候爲時已晚。不光日本,其他國家也不乏其例,最著名的是曾經的“手機王者”諾基亞,因爲太過成功而在智能手機的發展方向上反應遲鈍,結果被蘋果和谷歌等新銳擊敗。

  冒險、創新精神的缺乏,不僅因爲日本文化中與生俱來的保守性,也因爲日本的人口結構在不斷老齡化。日本15歲—60歲勞動適齡人口在1993年達到峯值後就一路下滑,老年人口增加必然導致社會的氣氛傾向於守成而非開拓。任何行業在初起階段,因爲缺乏既有道路作爲借鑑,所以必然需要試錯,這就使突破既有框架、銳意進取的“狼性”顯得頗爲重要,但日本社會長期的按部就班與保守化導致狼性嚴重不足。阿里巴巴的成功,很大程度是靠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商業模式的不斷翻新,企業的這種進取背後,實際也需要整個社會欣欣向榮的氣氛作爲支撐。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消費者。如果消費者沒那麼願意接受新的技術和商業模式,IT企業也缺乏成長的必要環境。在消費者這一層次,日本實際上也存在嚴重的“路徑依賴”,一旦接受並喜愛某種事物和模式,就不願輕易放棄。比如雖然網購在日本出現得很早,但民衆購物還是喜歡去實體店而不是網購。再如,因爲日本的功能手機做得很出色,直到2013年使用智能手機的日本人才超過使用功能手機的人,而此時智能手機在中國早已普及。消費者在接受新事物方面的遲鈍,大大增加了IT企業做大的難度。

  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和美國之所以能產生那麼多的現象級IT企業,與市場規模也有很大關係。美國是世界資源的集中地自不用說,中國誕生IT大企業與近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是分不開的,龐大的市場會激勵企業提出更多滿足甚至引領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與服務方案。而日本的人口與中國不在一個量級,與美國比也有較大差距,加上老齡化導致國內消費需求萎縮,在迫使許多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惡化了新興產業的生長環境。

  日本爲什麼沒有BAT,沒有GAFA,背後原因對很多正在探索甚至已經取得成功的人與行業都有借鑑意義。(作者霍建崗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