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國內角度看,“人造肉”主要原材料爲豆粕,因而產業鏈上游爲大豆初加工企業(通常爲向榨油廠購買豆粕)或爲原料貿易商,中游爲豆製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產),下游應用一方面銷售給食品加工企業用作輔料,另一方面供給素食肉類生產商製作“人造肉”。“人造肉”的主要原料是大豆組織蛋白,由於大豆組織蛋白製品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油性和纖維狀結構,在添加到肉製品的過程中,不但不會改變產品特性,還可以提高蛋白質含量、降低動物脂肪及膽固醇的含量,防止製品因高溫加熱或機械作用而使肉的組織遭到破壞,是理想的肉製品添加物。

“人造肉”概念襲來,或成食材行業下一新風口,作爲食材人你不來關注一下嗎?

行業資訊

Beyond Meat 公司 2019 年 5 月 1 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上市首日股價收漲163%,募集資金 2.19 億美元,公司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爲原料,製作素食肉類

2016 年 7 月推出了素食漢堡 Beyond Burger,無論是在外觀、烹飪方式還是口味上,都和真正的牛肉漢堡十分接近,已成爲公司的標誌性產品。

2018 年公司營收規模 0.88 億美元,2016-2018 年營收增長 CAGR 爲133%。行業內其他競爭者包括 Impossible foods、Memphis meats 等公司。據 AgFunder 報告,農產品技術創新公司 2018 年全年籌資總額達 169 億美元,同比增長 43%,其中素食或人造替代食品領域表現活躍,吸引了比爾蓋茨、李嘉誠等鉅富,以及 Tyson Foods、General Mills 等食品產業鏈巨頭。

一、“人造肉”產業介紹

“人造肉”分爲兩種,其中一種人造肉又稱大豆蛋白肉,人造肉主要靠大豆蛋白製成,因爲其富含大量的蛋白質和少量的脂肪,所以人造肉是一種健康的食品。

另一種是利用動物幹細胞製造出的人造肉。“人造肉”的主要原料是大豆組織蛋白,由於大豆組織蛋白製品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油性和纖維狀結構,在添加到肉製品的過程中,不但不會改變產品特性,還可以提高蛋白質含量、降低動物脂肪及膽固醇的含量,防止製品因高溫加熱或機械作用而使肉的組織遭到破壞,是理想的肉製品添加物。國內食品加工企業已經將大豆組織蛋白添加到肉丸、餃子及肉腸等食品中,與動物蛋白配合食用,提高肉製品的口感。

圖1:“人造肉”原料及成品

資料來源:公共資料

(一)“人造肉”產業鏈

從國內角度看,“人造肉”主要原材料爲豆粕,因而產業鏈上游爲大豆初加工企業(通常爲向榨油廠購買豆粕)或爲原料貿易商,中游爲豆製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產),下游應用一方面銷售給食品加工企業用作輔料,另一方面供給素食肉類生產商製作“人造肉”

圖2:“人造肉”產業鏈

資料來源:公共資料

(二)“人造肉”生產技術路線

“人造肉”行業主要採取兩種技術路線:

第一種路線是基於植物蛋白、氨基酸和脂肪,通過人工方式合成肉類相似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素肉”。

另一種則是從活體動物身上提取少量幹細胞,隨後在實驗室中培養其成長爲肌肉組織的人造 “培育肉”。

植物人造肉通過從豆類等植物分離蛋白質和纖維,然後改善結構加工成具有肉類口感的纖維蛋白,最後加入植物香料、微量元素、維他命等配料做成具有鮮肉味道和營養價值的素肉。爲了提高仿真度,植物肉生產商還會在素肉中添加從植物細胞中獲得的亞鐵血紅素,讓肉質的顏色更加接近真實,提供原汁原味的體驗。“培育肉”來源於動物,原理是先從動物中抽取幹細胞,然後通過生物培養的方式令其分裂成長,最終長成肌肉組織。在細胞結構上,“培育肉”和原肉沒有本質的差別,口味相似,在培育過程中還可以控制營養成分的含量,提高營養價值。

(三)“人造肉”發展歷程

2011年11月,荷蘭馬斯特裏赫特大學生物學教授馬克·波斯特說,全球第一個人造肉餅有望於2012年8月或9月問世。

20世紀30年代後期,美國化學家波耶受汽車製造商福特僱用,研究汽車座墊套皮革的代用品。他在研究中發現,榨油和製造人造黃油後的大豆殘渣中,蛋白質含量豐富,並可纏繞成股,直到1953年,他才取得"人造肉"的發明專利。

20世紀60年代,人造鹹豬肉開始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由於肉類價格上漲和肉類中含有脂肪、膽固醇,很多人都認爲組織化植物蛋白肉(TVP)銷售前景看好。

2018年11月26日,美國《科學》雜誌報道,人造肉將上美國餐桌。

二、“人造肉”行業發展影響因素

我國肉類消費結構中豬肉佔比超過 60%,對豬肉依賴性較強。並且我國豬肉消費量佔全球豬肉消費總量的 50%,以自產爲主,對進口依賴小。根據 USDA 數據,2018 年我國進口豬肉 156.1萬噸,佔我國總消費量的 2.80%,佔全球豬肉貿易量的近 20%。2018 年國內豬肉消費量約爲 5540 萬噸,如果豬肉供給量減少 20%,將會產生 1108 萬噸肉類消費量缺口,即使全球豬肉可供貿易量都進口至我國也無法滿足國內豬肉供給缺口。因而這部分豬肉供給缺口將分攤其他肉類,包括禽肉、牛羊肉以及“人造肉”

圖3:我國肉類消費佔比

資料來源:wind

圖4:全國居民人均肉類消費量(單位: Kg/人)

資料來源:wind

圖5:國內豬肉供需平衡表(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USDA

三、“人造肉”市場分析

根據 Euromonitor 的報告,健康、一定程度的溢價和道德要求是未來食物追求的八個品質的其中重要三個。隨着經濟持續發展,人們也度過初步溫飽階段,對於食物對於人們自身健康的追求也在不斷提升。

圖6:食物消費的未來趨勢架構

資料來源:Euromonitor Passport

在健康以及環保的內生需求催動下,素食消費傾向也在持續提升。有責任意識的消費在經濟發達地區的基礎較爲深厚,部分發展中國家的中高產消費者也支持這種消費趨勢。根據 Euromonitor公佈的 2016-2017 年全球素食主義者增加量的前十國家數據,東南亞、 歐洲是最主要的增長區域。

圖7:2016-2017年全球十大素食主義者人口增長最多的國家(單位:萬人)

資料來源:Euromonitor Passport

根據MarketsandMarkets 的研究數據,預計到 2023 年,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將達到 64.3億美元,2018-2023 年 CAGR 爲 6.8%;其中亞太地區的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增速最快,預計 CAGR 可達 8%以上。

圖8:肉類替代品市場規模及增速

資料來源:MarketsandMarkets

橫生的“人造肉”,迅速打入消費羣體,新食代的發展,讓消費者也更容易接受這一新概念,“人造肉”的市場前景廣闊,被衆多專業人士看好。

(本文來源:天下財經(北京)證券諮詢有限公司)若涉及版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