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徐珏慧代表接受東方網採訪時表示,不能單談減負,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平衡好教育資源。

東方網記者李歡、劉曉晶3月6日報道:每年兩會期間,學生減負問題都是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有觀點認爲,教育減負已經帶來了負面影響,不該繼續。在今天上午舉行的上海代表團分組審議上,全國人大代表、上海港國際客運中心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珏慧再次呼籲,爲中小學生減負勢在必行。但她強調,不能單談減負,必須要均衡好教育資源。

這兩天,一篇對減負持反對意見的文章在網上熱傳。這篇題爲《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文章認爲,教育減負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比如減負使得我們國家喪失了一些在國際賽事項目上的競爭優勢;減負也把更多的教育責任從學校推到家庭,增添了家庭負擔。

減負還是不減負呢?從出發點來看,是否減負的兩種觀點都是爲了完善教育體制。那矛盾點在哪裏呢?“矛盾點就在於對負擔的理解不同。”徐珏慧代表在接受東方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小學生的負擔不在課堂內,而在於課堂外。如果將減負簡單理解爲“寬鬆教育”,則會適得其反。

“減負一定要減,但要找到根本的原因去發力。從根本上看,造成中小學生負擔較重的原因在於教育資源不均衡。”徐珏慧代表以自己的切身體驗來談,在過去一年中,她剛剛陪伴兒子經歷了小升初,和上海的不少家長一樣,在選擇學校時,她的第一考慮是選擇民辦初中。

“在上海,民辦初中招生時入學門檻高,掐尖兒錄取,在課程設置上比多數公辦學校更豐富,教學質量也要高一些。不少家長都願意讓孩子上民辦,所以民辦初中的招生標準也被抬高了。”徐珏慧代表表示,一些家長爲了能讓孩子在民辦初中的招生面談中脫穎而出,不得不在課外給孩子進行大量“超綱”內容的學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將公辦學校減負,將會使“超綱”的範圍更加擴大,學生的負擔反而會更重。公辦學校越是減負,學生家長也會越發焦慮。

“不要單談減負。”在徐珏慧代表看來,減負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系統化考慮,均衡教育資源。一方面提升公辦學校的教育質量,另一方面嚴格控制民辦學校選拔標準,不允許其無限拔高入學門檻。

事實上,政府近年來已在教育公平公正、民辦教育管理等方面作出了努力。徐珏慧代表也談到,上海正在推行的集團化辦學模式,以名校帶動周邊有差距的學校,均衡提升了教育資源質量。再比如,此前叫停民辦學校小升初考試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家長們也期盼今年新公佈的“公民同招”政策等再取得更大實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