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章取法吳讓之,沙孟海稱其“遠宗鄧氏,近法吳、趙,尋味其氣息,傾向趙之謙爲多”。成功之處是將吉金文字與三代秦漢融合在一起,將一些文字部首符號化,賦於線條形式、質感,構成形式重美術化,他將取法的各種文字體勢調和得無跡可尋,達到了一種高度的純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印文體勢,這與他的深厚學養和駕馭文字的高超能力不無相關。

黃牧甫(1849年-1908年),是晚清印壇傑出的四大家之一,“黟山派”創始人。名士陵,以字牧甫名世,又作穆甫、牧父,安徽黟縣人。黃牧甫在古文字學及碑刻、璽印學方面的修養在晚清印人中十分超羣。其對鄧石如、吳讓之尤爲心折,常常心摹手追。

“印外求印”是黃牧甫篆刻印文的重要特點。不拘泥於表面形式的擬古,而是還古以本來面目,直追古印光潔妍美之姿,是黃牧甫篆刻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印面力求完整、精到,是強化吳讓之、趙之謙印風的明顯標誌。成功之處是將吉金文字與三代秦漢融合在一起,將一些文字部首符號化,賦於線條形式、質感,構成形式重美術化,他將取法的各種文字體勢調和得無跡可尋,達到了一種高度的純粹,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印文體勢,這與他的深厚學養和駕馭文字的高超能力不無相關。黃牧甫治印,起步於浙派陳曼生,繼而宗法鄧(石如)吳(讓之);再後來由趙之謙而上追奏漢並別開蹊徑。沙孟海稱其“遠宗鄧氏,近法吳、趙,尋味其氣息,傾向趙之謙爲多”。黃士陵的弟子李尹桑曾說:“悲庵之學在貞石,黟山之學在吉金,悲庵之功在秦漢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黃牧甫作爲黟山派的開山者,其所確立“光潔整齊、蒼茫渾古”的印學理念,漢印與趙之謙對他的影響是深遠的。取法的多樣探索構成了黃牧甫平整中寓變化、雅拙處藏詭異,運刀在挺勁峭利、簡練早實中體現豐腴圓厚的篆刻藝術特徵

臣受性愚陋人事多所不通

印章取法吳讓之,沙孟海稱其“遠宗鄧氏,近法吳、趙,尋味其氣息,傾向趙之謙爲多”。用刀以銳刀衝削,雙面切衝而成,筆畫乾淨利落,光潔圓厚,線條流暢,中鋒運筆,筆力飽滿彈性十足。字的圓轉處施以披削,留紅厚而飽滿。全印疏密得當,婉轉流麗。

兒女心腸英雄肝膽

此印取法金文和漢印小篆,全印章法中各字結構長、扁、方、窄安置在一起,疏密有致,章法錯落自然。“兒”“心” “腸”“肝”“膽”幾字均出現圓弧轉之筆,大小篆處理後能統一諧調,格調婉轉大方,用刀圓渾含蓄,全印清新典雅,落落大方。

人生識字憂患始

此印用線光潔飽滿,厚重圓渾,把字型結構安排成長方、扁方、寬形、窄形的,以形造勢,因勢賦形,整個印面的橫線水平微微向右傾一個角度,造成了此印的險,但是因爲線條的厚重和字勢的均衡而仍然顯得很穩,泯除了顯露的刀痕,此印透露出一種圓厚的淳拙味。

圖文編輯:篆刻微刻

版權信息文章來源於網絡,無法查證或聯繫上原作者,如涉及版權事宜請聯繫我們以便及時處理,感謝原作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