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碧沙崗公園的前身是馮玉祥將軍建造的北伐陣亡將士墓地。馮玉祥離開河南十年之後,在南京國民政府任職時,仍未忘懷埋葬在鄭州碧沙崗的上千名英烈。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一、布衣將軍置身民主 功在國家蔭澤後世

在鄭州市區西部有一個公園,名叫碧沙崗公園,是鄭州市最早建設的公園之一。這裏綠樹如茵,四季鮮花綻放,是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在這個公園裏卻隱藏着一段近代中國人反抗壓迫的抗爭史。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碧沙崗,原地名爲“白沙崗”,是19世紀20年代的鄭州城以西4公里處的一個黃土崗,系梅山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尾端。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碧沙崗公園的前身是馮玉祥將軍建造的北伐陣亡將士墓地。沒有馮玉祥就沒有碧沙崗。馮玉祥是安徽巢縣人。清末入淮軍當兵,曾任河南督軍等職。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曹錕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並電請孫中山北上。1926年秋馮玉祥在綏遠五原誓師,率部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馮玉祥一度附和蔣介石、汪精衛清黨反共。1930年馮玉祥聯合閻錫山、李宗仁等舉兵反蔣,失敗後下野。九一八事變後,馮主張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48年9月1日,因輪船失火,馮在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途中於黑海遇難。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馮玉祥是孫中山先生的信徒,主政河南後,將龍亭更名爲中山公園,並於1929年初在真武殿舊址前建了一座孫中山先生的銅像。這是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全國第一座國父銅像。在河南設立博愛、平等、自由、民權四縣,籌建了河南大學和河南博物院。將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升格爲河南中州大學,使河南省擁有了第一所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省立大學。1927年,馮玉祥第二次主政河南,將河南大學改建爲國立第五中山大學。他爲了妥善保管出土文物,在開封三勝街籌建河南博物館,這是我國曆史上創建較早的博物館之一,是爲河南博物院發韌之始。就藏品而言,除故宮博物院(北京、臺北)外,河南博物院的14萬件藏品當屬第一。開封,是當時河南省政府所在地、馮玉祥主豫政令所出之地,有與馮玉祥相關的“文保”多處,展示出他持久的影響力。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老百姓稱馮玉祥爲“布衣將軍”,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爲流傳。1924年馮玉祥與李德全結婚,喜宴上每桌都是四菜一粥,四菜是素炒豆腐、炒雞蛋、肉片炒白菜和半隻燒雞,一粥爲小米粥。當吳佩孚爲慶壽大擺宴席之時,馮玉祥送去一罈清水。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馮玉祥規定,只許上級給下級送禮,如慰問品、獎品等;絕不允許下級給上級送禮。在他管轄區域內的各級官署,一般都寫有這樣的對聯:“萬分廉潔只爲小善,一點貪污便是大惡”。

愛護兵士是馮玉祥將軍的一個顯著特點。1920年前後,馮的軍隊在焦作時,士兵每月的軍餉是3元銀洋。多數士兵平時都把軍餉存放在司務長那裏。春節前,馮玉祥要求士兵都把錢寄回家裏,並向父母寫一封拜年信。在每一封信後面,無一例外地注有一句“侄馮玉祥問候”,並加蓋有馮的名章。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馮玉祥平生最愛種樹,有“植樹將軍”的美稱。如今碧沙崗公園西側西花園酒店門前那棵洋槐就是馮將軍親手種下的,它也是碧沙崗公園裏最早的一棵樹。馮玉祥經常告誡部下:行軍打仗不許損壞樹木,駐紮操練不許在樹上拴馬。在河南駐軍時,他立了一條規矩:馬啃一樹,杖責二十,補栽十株。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馮玉祥在遺囑中說,他死後要焚成灰,扔到太平洋。如果國內民主和平,那就把骨灰深埋六尺種樹,不要白白地浪費了。樹長成後,好給學校和圖書館做桌椅用。他在徐州駐軍時,曾作詩一首:老馮駐徐州,大樹綠油油。誰砍我的樹,我砍誰的頭!這首霸道的打油詩足以證明,“植樹將軍”的確名不虛傳。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平民生,平民活。不講美,不要闊。只求爲民,只求爲國。奮鬥不懈,守誠守拙……”這是馮玉祥寫的一首詩,題目是《我》,鐫刻在他的墓園的一座石碑上。

二、將軍北伐定中原,戰士熱血埋黃沙

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出師北伐,官兵們浴血奮戰,所向披靡,不可世的吳佩孚一敗塗地,倉皇退守中原。原本在東北老家坐山觀虎鬥的奉系軍閥張作霖見有機可乘,馬上派張學良、韓麟春率10萬大軍南下,妄圖“漁翁得利”,霸佔中原。奉軍1927年2月下旬強渡黃河,逼近北伐軍。當年5月,北伐軍與奉軍主力在河南的西平、上蔡、臨潁一帶展開決戰。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爲策應北伐戰爭,馮玉祥將軍於1926年9月成立國民革命聯軍,就任國民革命聯軍總司令。當時,馮玉祥接受了共產黨人李大釗“出兵西安,會師鄭州”的建議,首先平定了陝西、甘肅,救出被長期圍困的楊虎城部,隨後兵出潼關,直驅中原,連克洛陽、鞏義、鄭州、開封,一路勢如破竹1927年6月1日,馮玉祥與北上的北伐軍在鄭州勝利會師。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1927年6月,馮玉祥主豫,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率師繼續東征,轉戰山東、河北,收復北京、天律。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東征兩年,師行萬里,歷百餘戰,取得了輝煌戰果,成爲北伐軍中的一支勁旅。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東征勝利,戰事稍息。1928年春,馮玉樣將部隊調回河南境內進行修整。爲了埋葬歷次作戰中陣亡的官兵,馮玉祥將軍先撥款13萬元,隨之又追加7萬元,責成交通司令許驤雲擇地建造烈士陵園。旋即選中鄭州以西8華里被叫作“白沙崗”的一片地方,這裏原是一個黃土崗,系梅山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尾端。長期風沙彌漫,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長不成莊稼,附近村民只是在崗上栽些樹水以防風固沙。在這建造陵墓,不佔用老百姓的耕地,正合馮玉祥心意。墓地選定後,一次購買土地400畝,於1928年3月動工,同年8月竣工。馮玉祥取“碧海丹心,血殷黃沙”之意,將陵園命名爲“碧沙崗”,並親筆書寫刻石鑲嵌在陵園北大門。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據介紹,“碧血”典出自《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爲碧。”傳說春秋周敬王時,大臣劉文公手下的大夫萇弘,在蜀被人殺害(一說是刮腸自殺),他的血被人藏起,三年後化爲碧色的玉石。後來人們就稱爲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灑下的鮮血爲碧血。清末革命家秋瑾在《對酒》中,寫下了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名句。李大釗先生《警告全國父老書》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出其丹心碧血,染吾皇帝以降列祖列宗光榮歷史之末頁。”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三、耗帑廿萬築陵園,軍民含情常祭拜

陵園落成後,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唱悼歌,……樹旌表,勒碑銘以慰死者”。陵園中央的紀念碑鐫刻着馮玉祥題的“碧海丹心”。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的其他將領及軍政要員40餘人送了輓詞,並勒石紀念。爲表示對戰歿官兵深寄緬懷之情並安撫生者,在陵西南部另建房院,由遺族或殘疾軍人看守,各有照顧。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碧沙崗北伐軍烈士陵園由四部分組成:1.烈士祠。位於陵園中部,紅牆綠瓦,氣象莊嚴。前後大殿內懸掛匾額,放置銅牌〔鏨刻烈士姓名)、金冊(載烈士功績)、碑記等。2.中山公園。位於祠堂之前,內建民族、民權、民生三亭及水池、石橋(名鐵橋)。3.烈士公墓。在樹堂之後,是一片寬闊地帶。每墓間隙2米,縱橫成列。4.民生公墓(官兵眷屬公葬地)。在烈土公墓之南,中間設界石相隔。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關於碧沙崗烈士陵園的再建計劃,馮玉祥將軍在《碧沙崗懷舊》一文中透露:“民十七初建此祠時雖耗帑二十萬,實未白費也!惜中道而廢,未曾完成整個計劃。蓋原本計劃,擬在祠左立殘廢院,其築式與政府各部同樣華麗舒美,右蓋烈士遺族學校(男女各一)。”

再建計劃所以中道而廢,與當時的局勢惡化有關。1928年末,馮玉祥與蔣介石的矛質激化,正醞釀着蔣馮閻大戰。風雲突變,馮也顧不上這件事了。碧沙崗公園建成後,馮玉祥在駐鄭期間,每逢星期日必赴碧沙崗之烈士祠行致祭禮,併到園躬自添墳。馮玉祥在講演或文章中,每每以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盛讚爲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而在北伐戰爭中陣亡的將土的獻身精神。他指出:“此輩英武健兒,雖暫埋於黃沙碧草,然日後之‘戚名萬里’、青史千秋’,自有其相當價值,真可謂死得其所矣!”命令所都將領蒞鄭必“致祭碧沙崗諸烈士。各軍過鄭,令其參觀以激發革命情緒。”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馮玉祥還多次特意來陵園視察、留宿,就如何管好、建好陵園作了許多具體安排。並交待陵園管理人員:在空隙地段多種一些柿、桃、李,少栽柏、柳,樹隙還可多種糧食、蘿蔔;把洛陽西宮的葡萄移一半來,現有1口水井不夠,要再添4口;大門外道路栽楊柳兩行。他還風趣地說:“退休時就住在這裏看書、寫字、看墳,死後也葬在這裏,和英烈朝夕相處,也好隨時照看。”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馮玉祥離開河南十年之後,在南京國民政府任職時,仍未忘懷埋葬在鄭州碧沙崗的上千名英烈。1936年清明節,偕同舊日一起北伐的將領專程來鄭,爲諸烈士敬獻花圈,掃墓致祭。在《祭北伐陣亡將士鄭州公墓文》中,馮玉祥沉痛地說,“北伐成功,國民同慶,獨傷諸君,犧牲生命!爲國效死,死重泰山。浩氣長存,不可泯沒;袍澤之情,收君之骨,褒揚功德,建塔樹碑;傳之史乘,不朽永垂!”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以後,馮玉樣還多次派代表來鄭向烈士致祭,並探問碧沙崗陵園的管理情況。1937年4月2日,鄧長耀給馮玉祥將軍寫信匯報說:“仿魯派田副軍長鎮南代表來鄭致祭碧沙崗諸烈士,又派副官蔡繼中帶步兵一營修墳修路。現在碧沙崗道路煥然一新,栽樹一萬株;祠堂內外極其整潔。”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墓地建成以後,馮玉祥專門派心腹常年看管。守墓的人叫葛心田,曾和馮同班當兵。因葛年長几歲,馮玉祥常以“老大”相稱。1949年以前,葛家一直住在碧沙崗陵園中。葛家在陵園西南角蓋了10餘間房,建了一個小院,開墾荒地,種了些糧食和蔬菜,自給自足。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據葛心田的兒子葛紹武介紹,有一次馮玉祥從南京來到鄭州,當時馮先生已經是南京政府的副委員長了。父親還沒迎到大門,馮先生已經走進來了。他身材魁梧,穿着一件黑大衣。同他一起來的還有閻錫山、宋哲元、張自忠等。保護他們的手槍隊有100多人,戒備森嚴。當時烈士祠堂被鄭州市第一行政區農林試驗學校佔用,可能是正在放寒假,門打不開。有人提議把鎖砸了,馮先生馬上制止:“不行,撬門砸鎖是小偷行爲,從門縫看看就行了。”到墓地祭奠時,馮玉祥哭了。他用手絹擦過眼淚,又從衛兵手裏要來一把鍁,給墳墓添了土。中午,阮專員親自帶人抬來幾個大食盒。馮玉祥說:“這麼多人,咋夠喫?擡回去吧!”隨後,他們幾個帶了貼身隨從到我家喫飯。當天喫的是窩窩頭、小米粥和鹹菜絲。馮玉祥邊喫邊風趣地說:“喫飯還是家常飯,穿衣還是粗布衣。蠻好,蠻好。”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臨走時,馮先生給我家留了幾十元錢。他們走後,父親說:“這飯不對閻老西的口味。馮玉祥、張自忠喫得很香,閻錫山把一個窩窩頭掰成了4塊,只喫了一塊。”

四、歷經滄桑風華在,烈士精神耀古今

時光流逝,滄海桑田。經過歷次戰爭,鄭州碧沙崗烈土陵園連遭炮火之災。解放前夕,這裏已是滿目荒涼,一片頹垣殘壁。解放後,鄭州市區迅速發展,碧沙崗很快和市區聯成一片,成爲繁榮地帶。

1956年,市政府決定闢碧沙崗爲公園,將這片遍體瘡痍的荒蕪之地變成了勞動者娛樂、憩息的場所。現存墓地、祠堂及附居設施已被定爲省級文物保護,並撥款修繕。

據調查,現在的碧沙崗公園並非原碧沙崗陵園的全部轄地。經實測,現在的碧沙崗公園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410米,面積爲24.6萬平方米左右。中部一片古式建築是祠堂,佔地面積433平方米(今爲鄭州市博物館)。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祠堂分前後兩個大院,前院有正殿和東酉兩廊房,均爲高臺建築,門前各有迴廊明柱,綠色玻璃筒瓦覆頂。後院中有一座後殿,建築形式與正殿同。殿內四壁鑲嵌着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將領及政界要人送的悼詞刻石。祠堂正面原有城堡式紅色高牆,中間爲朱漆大門,門外兩側分列漢白玉石獅一對。門樓有左右有耳室。1965年祠堂大門重建,由城樓式改爲殿堂式。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原建中山公園在祠堂之前到北大門之間,沿中軸線正中和兩側,橫列民族、民權、民生三座碑亭,均爲六角形仿木結構古式建築,黃硫璃覆頂。亭中今僅存碑座。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1916年,劉汝明在三亭之北中軸線兩側又仿建兩亭,灰色筒瓦覆頂。東側碑亭早年毀於炮火。尚存之兩側碑亭內,立有劉汝明爲抗日殉國將領張自忠、佟凌閣、趙登禹及原國民黨29軍軍長宋哲元的紀念碑。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如今在民族亭內,立高兩米的漢白玉石碑,正面刻馮玉祥書的“碧血丹心”,其他三面刻馮玉祥撰的《祭北伐陣亡將士文》:“……冒白刃,塗肝腦,一戰而定湘鄂,再戰奄有長江,以至合圍齊魯,觀兵幽燕,收南北統一之功,皆三民主義使之然也……回憶南口之戰,嚴壘待敵,肉搏衝鋒,數月相持,傷亡逾萬。然一旦下令進迫,猶能鼓其餘勇,斬將搴旗,無或餒怯,以飢疲之軀,與雪地冰天爭一日之命,艱苦備嚐,精神益厲……抑軍閥雖滅,而帝國主義者尚高睨闊步,橫掠我領土,慘戮我人民。凡我中華民族,靡不引爲大恥。此恥一日不雪,恐先烈之靈一日不安。是又我軍後死者之責,亟宜踏先烈之跡,振迅奮發,而不可斯須或忘者也。”

碑文樸實無華,但擲地有聲,力透紙背,今天讀來,仍讓人熱血沸騰。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中軸線上原有塔形建築,是劉汝明爲紀念抗日陣亡官兵而立,正面鐫刻“抗日烈士永垂不朽”字樣,“文化大革命”時被毀掉了,只留下一個塔形的底座。1994年,在“抗日烈士紀念碑”原址上建起了“北伐戰爭紀念碑”。這座紀念碑碑身高近18米,正面是聶榮臻元帥題寫的“北伐陣亡將士永垂不朽”10個金色大字。縱跨碑體的浮雕,由北伐軍將士羣像組成。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由塔形建築往北有東西向長方水池,周圍設漢白玉欄杆,池上建石橋,橋兩側池內各有一噴泉。橋北19多米即陵園正門。大門有3個,城堡式一字排開。中間正門巍峨雄偉,門頭正面有石刻的“碧沙崗”三個金字,左下角是“總司令馮玉祥題”的字樣。大門北鄰鄭洛大路,在路北還有3面照壁,上寫“國土至上,民族至上”、“力量集中,意志集中”等標語。後來,這些標語隨着政治形勢的不斷改變而改變。“文化大革命”期間“破四舊”,馮玉祥親筆所題的“碧沙崗”三個字是地地道道的“四舊”,理所當然該被砸掉。可因爲它太高了,所以才免遭厄運。1979年正門重修,由城堡式改爲廡殿式。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烈土公墓在祠堂後面的一片寬闊地帶,掩埋着北伐戰爭中陣亡官兵的骸骨。每墓之前各立墓碑。祠堂西南方原有一處四合院,是看墓人和傷殘軍人及其家屬的住所,現已拆除。

碧沙崗陵園現存碑刻40餘座,按碑文內容可分爲五類:

1.陵園落成紀念碑。在祠堂前院迎門而立,漢白玉石料製成,圓柱體,半球形碑頂,通高2.91米,碑身2.2米,下有蓮瓣束腰式園形碑柱(圖二)。碑文陰刻,記載着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轉戰中原及取得北伐勝利時興建這座陵園的情況。此碑立於1928年9月。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2,輓詞刻石。19塊中,有16塊鑲嵌在祠堂後殿的四壁上,3塊立於亭內或墓間。刻石大小不一,文體各異,或方形或長方形,鐫刻時間最早者爲1928年,最晚者爲1932年。內容主要是對北伐戰爭中烈士們英勇獻身精神的讚頌和哀悼。送輓詞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將領多附官銜,有鹿仲麟、韓復榘、石敬亭、孫良誠、陳長捷等,其他軍政界要員有白崇禧、蔣鼎文、林翔、閻錫山等。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3,陣亡官兵名單刻石。現存5塊,爲長方形,人名由右向左豎行排列,部分人名之上附以階銜。每塊刻石列人名130餘人。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4,墓碑。數量較多,但僅收存10餘塊。碑體大小懸殊,多爲長條形。碑面鐫刻死者姓名、階銜、籍貫、死前所在部隊番號等。有一塊特別引人注目,是以國民政府軍政部的名義給一個打掃糞便的清潔兵立的。碑體不僅比一般尉官的墓碑大五六倍,而且碑首雕刻着國民黨黨徽,四周雕飾花邊。這顯然是貫徹官兵平等的精神,反映了馮玉祥比較進步的治軍思想。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6,張自忠、佟凌閣、趙登禹、宋哲元紀念碑。六棱形碑體,由6塊截面呈梯形的刻石組成。碑帽、碑座也爲六邊形。青石製成,碑文陰刻。張自忠、宋哲元各佔兩面,佟凌閣、趙登禹各佔一面。鄭州綏請公署副主任兼第四綏靖區司令官劉汝明撰文立石,刻於1916年10月。記載着張、佟、趙等將軍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壯烈殉國的事蹟及宋哲元將軍在熱河省喜峯口指揮對日作戰的情況。

鄭州人應該記住這位民國將軍,曾締造屬於河南的時代傳奇|鄭周友

碧沙崗烈士陵園規模較大,保存尚基本完好,這處陵園是全國僅有的一處北伐軍陣亡官兵墓地,本身就有着重要的紀念意義。尚存的衆多碑刻是一批既有史料價值又有文物價值的實物資料,碑文比較廣泛地反映了北伐戰爭時期河南的政治、軍事鬥爭形勢和經濟狀況,部分碑文也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原馮部將領在外敵入侵、國難當頭之際,投身抗日以身殉國的史實。

附錄:

馮玉祥撰的《祭北伐陣亡將士文》:

易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呼人,蓋君主昏虐不道,殘仁賊義。人民皆陷於水深火熱不能自拔,有力者掲義旗,發大難,掃除而輪廓清之,天日爲昭,人心悅服。故曰順天而應人也。 惟家天下之局,遞嬗不易。歷史所演,革命亦無窮期。我先總理中山先生,揭櫫三民主義,而以顛覆滿清政府改建中華民國相號召,冀塞亂源成郅治,前仆後繼,百折不撓。辛亥一役,肇造民國,以爲可以循軌而趨矣。乃大憝巨蠹,擁兵自恣,宰割天下,剝割黎元,以繼一人之慾,復與帝國主義者相結納,以張其勢,而固其位,人民益不知死所。於是中山先生馳驅嶺表,屢興北伐之師,誠以軍閥不除,帝國主義不踣,三民主義無由伸。雖齎志以歿,承其遺訓,卒能激勵將士,冒白刃,塗肝腦,一戰而定湘鄂,再戰奄有長江,以至合圍齊魯,觀兵幽燕,收南北統一之功,皆三民主義使之然之。

我軍自命名國民軍以來,即誓爲國盡忠,爲民效死,建設清廉政府,而與禍國殃民之軍想周旋。時會未至,退守五原,回憶南口之戰,嚴壘待敵,肉搏衝鋒,數月相持,傷亡逾萬。然一旦下令進迫,猶能鼓其餘勇,戰將搴旗,無或餒怯。及奔馳塞外,以飢疲之軀,與雪地冰天爭一日之命,艱苦備嚐,精神益厲。姑五原誓師後,遠戡秦隴,解長安八月之圍,東出潼關,規復返洛。當寧漢相逼之時,殲直魯方張之寇,逾季即與國民革命軍會師,共成北伐大業。固服膺三民主義之明效大驗,亦以陣亡先烈之英靈默佑,潛助士氣,再接再厲,無堅不摧,固成功若是之速也。茲者大勳克集追念陣亡先烈,宣報以血食,特於鄭州西郊闢地數百畝,建立祠宇,以爲奉祀之地,勒石紀功,昭示來茲。抑軍閥雖滅,而帝國主義者尚高睨闊步,橫掠我領土,慘戮我人民。凡我中華民族,靡不引爲大恥。此恥一日不雪,恐先烈之靈亦一日不安。是又我軍後死者之責,亟宜踏先烈之跡,振迅奮發,而不可撕須或忘者也。愛爲之銘曰: 屼屼嵩嶽,浩浩黃流,惟茲義烈,與共千秋。居猾阻兵,分裂江河,陷陣先登,殲彼兇頑。功莫與京,身則無孝,男兒死耳,泰山比重。英靈來格,俎豆蒸嘗,佑我同澤,發揚國光。

總司令馮玉祥題

中華民國十七年九月轂旦立石

民權亭內鹿鍾麟撰寫的碑文:

鄭之西北有沙崗焉。我軍之身經百戰化爲碧血者多埋骨於斯,因名曰碧沙崗。總司令馮公並飭建烈士祠於其地,爰勒石以記之。曰:昔人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同一死也,而輕重懸殊,嘗有味乎?斯言矣!溯自滿清之季,國政凌夷,民生窘迫。凡握有軍權者,大率泄沓成風,置國難於不問。時我軍雖甫萌芽,殫心革命。洎武昌起義首響應之,而清社遂屋。意謂共和告成,國基奠定。從茲與民更始,庶可長治久安矣!孰知糾紛益甚,內憂外患相逼而來。民國幾瀕於危亡。我軍迭舉義旗,心餘力絀,孤力無援。容有志同道合與共謀國是者,而風雲變幻復無定時。其救國之誠求如我軍之百折不回始終不渝者,則寥若晨星。是故二十年來,躬與先烈轉戰於湘秦楚,予魯燕蘇隴察綏之間。出生死、冒危難,掬死誠以爲民請命。時或權操於人,舉動未能自主,不得不委曲求全,而救國之心乃益堅苦。有志竟成,卒得統一全國之結果。

皆諸先烈效命疆場,前仆後繼,有以致之也。或謂烈士爲陣亡之軍人,予謂烈士乃民衆之先覺。若軍人之陣亡不過盡其天職耳,豈所論於首創革命之先烈哉!而死有泰山鴻毛之別,從可知矣。茲者國家再造,烈士有知應含笑於地下。然重大之責任則集於後死者之身。設或自安逸樂,偶違素志。則碧沙在望,何以慰烈士之靈耶?此吾所耿耿於心,而不敢少懈者也。

敬立石

中華民國十七年八月

定縣鹿鍾麟撰 鐫

民生亭內《祭北伐陣亡將士鄭州公墓文》:

維中華民國二十五年,節屆清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通舊日各同仁謹結花圈,薄采芹藻,致祭於北伐陣亡各將士公墓之前而言曰: 嗚呼諸君,國之干城。束髮投軍,大義是明。強鄰見欺,眈眈虎視。發奮河朔,復興爲志。欲除外患,先去內憂。努力統一,共濟同舟。遠越隴陝,剋期北伐。慷慨誓師,全軍出發。槍林彈雨,恐後爭先。馬革裹屍,誓死彌堅。北伐成功,國民共慶。獨傷諸君,犧牲性命。爲國效死,死重泰山。功標黨國,典型人寰。浩氣長存,不可泯滅。袍澤之情,收君之骨。褒揚功德,建塔樹碑。傳之史乘,不朽永垂。茲備酒醴,虔誠公祭。永著令典,年年歲歲。嗚呼,尚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