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致士罢官都喜欢到嵩山

嵩山是道教圣地之一,居五岳中之中岳,中岳神是道教中的尊神,中岳庙是中国古老的著名道观。嵩山是历代帝王封禅告成之地。据《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的统计,唐代隐居嵩山的人数,在诸多名山中居榜首。在隐士文化中,隐逸即是远遁江湖,与政治权力中心的距离非常遥远,但是嵩山隐士比较特殊。

唐代自高宗起就在嵩山造奉天宫,武则天在洛阳称帝,花了很大精力营建东都。嵩山与东都洛阳近在咫尺,可以说是毗邻政治核心区域,官员致仕、罢官归隐多喜前往嵩山,很多官员名士在嵩山有别墅,例如“我家有别业,寄在嵩之阳”的官二代崔宗之。

嵩山 中岳庙

隐居山林求清净?目的不纯

唐代嵩山的隐匿文化带有高度的政治化和功利性,但是与长安边上的终南山相比,嵩山避居还是更为含蓄。读书人避居嵩山,也许不是真的为求清静,而是想尝试走一下“终南捷径”。

李涉、李渤兄弟早年“乐佳山水”,隐居庐山香炉峰下,过了一段清静日子,后来向往仕途,遂徙隐嵩山,不久李渤就出山为官,李涉也进了陈许幕府。年轻时的王维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一度隐居淇上,后来重鼓勇气,迁徙至嵩山,并向张九龄献诗,得以再度出仕。

李白能受到玄宗注意,进而被召见,也是嵩山道教的朋友帮忙——受到元丹丘和持盈法师(玉真公主)的推介,李白被传召的理由其中之一就是“素蓄道义”。可以说,二入长安之前,李白学道的目的也许并不单纯。

本文为大鱼号独家稿件,未经大鱼号许可禁止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