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紙是中國傳統的古典書畫用紙,是中國傳統造紙工藝之一。

宣紙“始於唐代、產於涇縣”,因唐代涇縣隸屬宣州管轄,故因地得名宣紙,迄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

2002年安徽宣城涇縣被國家確定爲宣紙原產地域。

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的原材料有且只有青檀樹皮和稻草,楊騰桃汁作爲分張劑必不可少。

宣紙按加工方法分爲原紙和加工紙。

按紙張洇墨程度分爲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按原料配比分爲棉料、淨皮、特種淨皮三大類。

規格按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七尺金榜、尺八屏、八尺、丈二、丈六等等;按紙面紋理分有單絲路、雙絲路、羅紋、龜紋等。

宣紙製品有素白冊頁、印譜、信箋和仿古對聯等等。

2006年宣紙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邢春榮被指定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9月30日,宣紙傳統制作技藝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民間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121年)東漢造紙家蔡倫死後,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一帶以造紙爲業,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爲師傅畫像修譜,以表懷念之情。

但年復一年難以如願。一天,孔丹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倒在溪邊,因終年日曬水洗,樹皮已腐爛變白,露出一 縷縷修長潔淨的纖維,孔丹取之造紙,經過反覆的試驗,終於造出一種質地絕妙的紙來,這便是後來有名的宣紙。

宣紙中有一種名叫“四尺丹”的,就是爲了紀念孔丹,一直流傳至今。但是這種說法尚缺文獻考證,僅口頭流傳於民間。

宣紙的聞名始於唐代,唐書畫評論家張彥遠所著之《歷代名畫記》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

這說明唐代已把宣紙用於書畫了。

另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而宣城郡紙尤爲精美。

《舊唐書》載:唐天寶二年,陝西太守韋堅向朝廷進貢時,各郡貢品就有“宣城郡船載,紙、筆、黃連等物”的記載。

《新唐書·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記載着“宣州貢紙、筆”等文字,可見該地所產紙、筆在當時已甲於全國,因唐代的涇縣、宣城、寧國、旌德和太平等均屬於宣州管轄,

而據《宣州府志》載,宣紙主要集中在涇縣一帶,由此推斷,宣紙之名的產生與當時所管轄的州府息息相關,也即與地理位置的關係極其密切。

可見宣紙在當時已冠於各地。

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製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

關於宣紙生產的記載則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清乾隆年間重修《小嶺曹氏族譜》序言云:“宋末爭攘之際,烽燧四起,避亂忙忙。曹氏[7] 鍾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虯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從十三宅,此係山陬,田地稀少,無法耕種,因貽蔡倫術爲業,以維生計”。

宋末曹大三因避戰亂,遷至涇縣小嶺,以制宣紙爲業,世代相傳。

曹氏一族歷來是宣紙生產技藝的主要傳承者,直到近代纔有外姓人介入,傳至今天已有30餘代。

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紙。

2011年3月5日和18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宣紙傳統制作技藝搶救性挖掘整理研究”(批准號:10&ZD084)課題組先後在宣紙原產地安徽省涇縣和首席專家所在單位安徽財經大學召開了學術研討會和開題報告會。

課題組蒐集點校整理了《涇縣小嶺曹氏宗譜》。

該宗譜是唯一記載有宣紙史料的家譜材料,彌足珍貴。《小嶺曹氏宗譜》有乾隆刻本和民國3年刊本兩種,乾隆本只有半部存於民間,民國3年刊本善本只存1部。

在這次田野調查中,課題組將24卷全部拍攝在存,經過點校整理,形成簡體字文檔文本,給課題組研究宣紙發明者小嶺曹氏世代演變,以及曹氏對宣紙傳統制作技藝的發展和完善歷程提供了第一手文字資料。

宣紙除了題詩作畫外,還是書寫外交照會、保存高級檔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紙。我國流傳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書畫墨跡,大都用宣紙保存,依然如初。

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一種藝術效果。

再加上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故有“紙中之王、千年壽紙”的譽稱。

十九世紀在巴拿馬國際紙張比賽會上獲得金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