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也许还记得,这本书压轴出场的人物是谁?就是——徐霞客。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经30年考察撰成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人生模式,但他不是踽(jǔ)踽独行,而是踌躇(chóu chú)满志,创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新活法。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徐霞客出生在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其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就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徐霞客十九岁,父亲去世。徐霞客很想外出探寻名山大川的奥秘,但因为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积极鼓励徐霞客放心远游。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终于正式出游。他挥别莺飞草长的家乡,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科考之旅。直到五十四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是露宿街头还是住在破庙,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考察记录。

徐霞客游历考察的三十多年间,在完全没有他人资助的情况下,先后四次进行了长距离的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四百多年前,交通很不发达,徐霞客游历了如此广阔的地区,靠的完全是自己的双腿。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至的边疆地区,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徐霞客在游历考察过程中,曾经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湘江遇盗,跳水脱险的事,发生在崇祯九年(1636年)他51岁时的第四次出游中。这次出游,他计划考察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出游不久,就在湘江遇到强盗,他的行李、旅费被洗劫一空,人也险些丧命。当时,有人劝徐霞客回去,并要资助他回乡的路费,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呀!”他当之无愧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旅行家。

徐霞客不仅探览江河山川之雄奇,发掘了诸多前人未见之景,还写下了前人未写之奇论: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他在游历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体会和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风土人情全部都记录了下来,他的旅行笔记后来被编著为地理学名著《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为我国的地理学的研究留下了重要的资料。

《徐霞客游记》以日记体为主,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徐霞客游记》,不仅是地理巨著、生态巨著、科学巨著,也是文学巨著、哲思巨著、心灵巨著,所以它被称为“古今中外第一游记”,被后人誉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远游至云南丽江后,因足疾无法行走,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后来,他病情加重,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到江阴。听说他重病,一些高官前来探望。探望之时,他们对徐霞客说:“以你的才华,足以光宗耀祖。但你没有封过妻,没有荫过子,你不后悔吗?”徐霞客这样回答说:“汉代张骞、唐代玄奘、元代耶律楚材,他们虽然都曾游历天下,但都是接受皇命而前往四方。而我,不过是一个小老百姓。没有皇命钦点、没有政府资助,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就做到了他们三人做到的事情,我这一生还有什么好遗憾的呢?”

崇帧十四年(1641年)正月,56岁的徐霞客病逝于家中。临终前,他紧握两块岩石标本,怀想着自己一生的壮阔逍遥游,道了一声“此生无憾”,便两眼一闭,溘然长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