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噪一时的中国“独角兽”公司们正在迅速褪色。

难道不是吗?小米7月在中国香港上市,但该公司79月的营业利润同比减少38%。6月,“富士康工业互联网(FII)”登陆A股,但79月,其营业利润仅增长5%。另一家赫赫有名的独角兽企业美团79月的营业收入达到190亿元,同比几乎翻一番,但营业亏损达到34亿元。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2014年,在“微店大会”,口袋购物宣布获得3.5亿美元C轮融资,本轮腾讯以1.45亿美元领投,占股比例为10%,公司估值也高达15亿美元,加入“独角兽”行列。但如今,这个曾被雷军看好的项目,却在上半年传出大批裁员的消息。

这残酷的现实向外界在传递一个清晰信息:不要迷信“独角兽”。

IT 桔子联合网易云、网易联合创新中心发布2018 年全国独角兽榜单显示:截至 10 月底,全国独角兽(中国新经济领域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数量达到 185 家,总估值超过 58688 亿元。其中北京 83 家,上海 34 家,杭州 20家,深圳 18 家,南京 6 家,武汉广州各 4 家。前四名北上杭深占比超过 83%,集中了大多数的独角兽企业。

这一数据令人啧舌。要知道,2017年,科技部科发布《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 和 《2017年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入选榜单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共有164家,较2016年增加33家,总估值超过6200亿美元。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称,美国市场调查公司CB Insights统计显示,中国的“独角兽”企业约为80家,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2018年相继有企业脱离“独角兽”行列,股票上市,融资超过1千亿日元。

尽管独角兽数据有些出入,但中国独角兽企业迅速增加也是事实。问题在于,部分独角兽企业往往在有些成绩之后急于扩张,急于拿排名,然后一落千丈,轰然倒塌。

典型的案例比如新能源行业的巨头无锡尚德。2001年成立的无锡尚德,最初是有澳大利亚太阳能电力系统股市、江苏小天鹅、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出资的中外合资企业。经过多次股权转让,2007年变为尚德电力控股,作为核心资产,无锡尚德集中尚德电力95%的产能。

无锡尚德作为国内首家在美纽交所上市的光伏公司,一度被视为“无锡名片”,其创始人施正荣也成为创业偶像登上中国首富宝座。但由于过度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2013320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

除了急于扩张的老毛病外,另外一种问题则以“互联网+”的形态出现。尤以这几年企业颇为多见。这些企业能在短时间内获得资本的青睐,但只要离开流量扶持,会立即显现原形。

中金公司研究认为,如果说中美两国在独角兽企业分类上有区别,则是中国“独角兽”重消费,美国“独角兽”重科技。中国“独角兽”的重要生存之道是,结合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满足以及挖掘用户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如文化娱乐、教育、游戏、出行、物流等等。来自消费、商业服务相关行业的“独角兽”占全部中国“独角兽”的60%。而美国60%的“独角兽”集中在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医疗保健等领域。

从独角兽企业的分类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上具有非常强的优势,在某些领域甚至比欧美发达国家更有优势。

但有个细节请大家注意,全球知名风投调研机构CB Insights评选的2017年全球科技创业公司“独角兽”榜单,中国仅有55家企业上榜。比国内榜单少了一半还多。CB Insights表示,“独角兽”并不仅仅是企业估值比较高,更重要的是企业商业模式具有独特性,在所在行业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

按此逻辑,如今“185”家独角兽真实情况是令人振奋还是让人担忧呢?

以杭州为例。其独角兽企业17家,以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为主,其中估值第1位的蚂蚁金服、第4的阿里云、第13的口碑网、第61的钉钉等半数企业都依附于阿里巴巴的圈子里。换言之,这些企业过于依赖于流量,而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国内独角兽少之又少。

最需要给提醒的是资本。资本的性质决定了其希望快速回报,但核心技术需要培育期,研发又需要重投入,这注定不是个“捞快钱”的行业。

更何况,技术型独角兽要活下去,考虑的不仅仅是融资能力和清晰的盈利模式,还要“耐得住寂寞”。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