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长城就是用来预警和防御外敌的。

早在战国时期,当时北方的秦、赵、燕三国面临着戎、狄、胡、匈奴等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往往筑长城以防“胡”。当时的长城一般三四米高,能有效地迟滞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冲锋;而烽燧、要塞等设施大多据水源地而建,在干旱缺水的大漠戈壁中,控制了水源便是控制了人马的生命线。

于是乎,在我们的印象中,逶迤横亘于北方的长城,便是华夏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有效军事防御设施。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至少是在战国及秦汉时期,我们修筑长城的目的并非如此,而是为了有效的进行军事和领土的扩张。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可见,赵武灵王是在击败了林胡、楼烦两个北方少数民族之后才修筑的长城,以将其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

秦、燕两国也是如此。当时秦在灭了戎之后,在新占领的黄河河套地区筑起了长城;燕则以武力,击退东胡千余里后筑长城。

到了西汉时期。西汉王朝自建立起,就一直受到北方匈奴的威胁和凌辱,而在战国和秦王朝时修筑、连通起来的长城在抵御外敌上,作用似乎并不明显。汉文帝时,匈奴的铁骑甚至一度两次直逼长安城,举国震惊。

后来到了汉武大帝时期,经过文景两帝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的国力雄厚了起来,开始对匈奴进行了反击。

此时的汉军北击匈奴,不管是在漠南与匈奴骑兵激战,还是西取河西走廊,几乎都是以赵、秦时期的长城为出击的主要据点。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大败河西匈奴,第一次将河西走廊纳入了华夏民族的版图之中。也就是在这一年,汉武帝开始在广袤荒芜的河西走廊修筑汉长城。从公元前121年到公元前101年,用了二十年时间修筑起的汉长城 ,“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

每一燧、每一城都需要有人把守。这些人多是带罪之身,或者被人为界定成贱民的人。这些被迫抛家别子的人,远戍于长城孤冷的垛口上,他们至死都无法再回家,而史册上,也永远不可能出现他们的名字。他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操练、换防、巡逻,有效地威慑和驯服河西走廊的原住民,将这些原本不属于汉王朝的领土,逐渐转化为整个华夏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千多年来,我们或许一直误读了战国、秦汉时期华夏民族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真实意图,他们是怀着军事进攻和领土扩张的目的,在自己的军队进入外族领土后,为驱逐和兼并这些游牧民族而修筑的长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