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番茄死棵損失慘重 分清根莖部病害是關鍵「收藏」番茄死棵損失慘重 分清根莖部病害是關鍵

番茄死棵已成爲影響番茄生產的主要問題。在一些新的蔬菜產區,很多大棚從第二年開始,就出現大量番茄死棵問題,讓菜農損失慘重。按理來說,番茄根系發達,再生能力強,根部病害應該很少纔對。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番茄死棵如此嚴重,在一些地方甚至到了兩三個月不敢澆水的地步。

分清根莖部病害發生的種類和特點

土傳病害是影響蔬菜生產最主要的問題,尤其是在老棚區,死棵問題日漸嚴重,如山東、河北、遼寧等地,番茄死棵非常普遍。棚內持續不斷出現的死棵,尤其是部分植株生長良好,另一部分植株死棵的情況,均由土傳病害造成。

「收藏」番茄死棵損失慘重 分清根莖部病害是關鍵

1. 苗期:莖基部病害爲主

莖基部腐爛是造成番茄苗子死亡的主要原因,佔發病總量的八成以上。番茄苗期莖基部病害主要有兩種,包括疫黴根腐病、立枯病。疫黴根腐病是造成當地番茄苗期大面積死棵最主要的病害種類,主要由疫黴菌侵染造成,發病較爲迅速,擴展速度快,常常造成大面積死棵,危害巨大。立枯病是造成番茄苗期死棵的另一個主要病害,主要由立枯絲核菌引起。

疫黴根腐病與立枯病的致病菌不同,一個屬於卵菌,一個屬於真菌,其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立枯病發病部位失水乾縮,病部明顯變細,爲幹腐症狀;而疫黴根腐病發病快,雖然也有縊縮,但幅度較小,發病部位爲溼腐症狀。二是剖開莖稈,立枯病發生後上部的維管束基本不變色,而疫黴根腐病則會造成維管束變成淺褐色。

2. 開花結果期:根部病害爲主

越冬茬蔬菜死棵高發於2-3月份。番茄生長前期大多較爲正常,但一到春節後,氣溫上升,死棵就開始發生,嚴重的整棚拔園。類似這種問題,在其他老蔬菜產區也經常發生,比如前些年我們介紹的山東臨淄皇城鎮越冬茬西紅柿“百天不澆水”,就是怕澆水傳播根部病害,造成西紅柿大面積死棵。

深冬季節蔬菜長期處於低溫、寡照的惡劣環境下,而此時又是蔬菜價格最高的時間段,菜農留果多,營養消耗大,蔬菜植株“透支”嚴重,根系衰弱,抗病性很差。到了春季溫度升高,土壤病原菌開始活躍,根部病害自然就會趁機暴發。

造成番茄根部腐爛的病害主要是根腐病,其典型症狀爲:一是主要發生在主根、較大側根上;二是病株的根部皮層呈淡褐色及深褐色腐爛,極易剝離,露出木質部。橫切莖觀察,可見維管束變褐色。

除了根腐病外,枯萎病、青枯病等也會造成番茄死棵,菜農應根據發病症狀,先判斷到底是哪種病害,然後再對症用藥。

避免地表溫度過高 減少莖基部問題

莖基部病害多,死苗重,與7、8月份光照強、地表溫度高密切相關。秋延遲番茄定植時,正是一年中光照時間最長、光照強度最高的時期,若是不進行有效遮陰,棚內地表溫度常常達到50℃以上。菜農覆蓋地膜更加重了這一情況。地膜的主要作用就是保溫、保溼,覆蓋地膜勢必大大影響地表熱量的散失,增加地表的溫度。下午到棚裏時,用手一摸地表,仍然感覺燙手,可見覆蓋地膜後地表溫度之高。而熱空氣散失時,主要通過苗子莖基部周圍的破損處,而幼苗莖稈幼嫩,受高溫燻烤,很容易造成表皮受傷,從而爲病原菌侵染創造良好的機會。

據瞭解,當地番茄苗子死棵多數發生在地膜覆蓋後,可見地表溫度對苗子的傷害有多大。想要解決地表溫度過高這個問題,菜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想辦法:

1. 設置遮陽網

一些地區光照強烈,尤其是夏秋季節,菜農一定要注意苗子定植後的遮陰問題。可選擇遮光率在70%左右的遮陽網,在中午前後遮陰,時間不宜超過5小時,確保棚內既有一定的光照強度,又不會造成地表溫度過高,影響苗子生長。

2. 多次劃鋤

劃鋤可以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地表水分的蒸發,提高土壤通透性,有效降低根系生長層土壤的溫度,有利於蔬菜緩苗。

3. 晚覆蓋地膜

若覆蓋地膜過早,容易造成地溫過高,影響根系生長。進入9月份後,溫度降低,光照時間縮短,番茄苗子也大了,菜農可選擇適當時機覆蓋地膜。若番茄定植較早,苗子已經很大,可以將地膜沿着種植行拖過去,固定好長度,在每株番茄莖基部撕開地膜,繞過莖基部壓好即可。

4. 加強莖基部保護

莖基部腐爛是造成番茄苗子死亡的主要原因,佔發病總量的八成以上。番茄苗期莖基部病害主要有兩種,包括疫黴根腐病、立枯病。菜農可以在緩苗後,利用氰烯菌酯、惡黴靈、氟嗎啉等藥劑搭配噴淋莖稈,殺滅莖稈基部周圍的病原菌,從而減少莖基部病害發生。

提前構築生態防線 創造良好根部環境

培育壯棵,打好了基礎,還要在病害高發期加強預防。傳統的化學農藥在防治根部病害時,容易被土壤吸附而減效,尤其是對於枯萎病、青枯病等從毛細根上發生的根部病害,往往防治效果很差。在根部病害防治方面,生物菌劑起到了革命性作用。通過提前使用,可大大增強根系抗病性,減少病害發生。合理使用生物菌劑,完全可以取代化學農藥,且持效期更長,效果更好。

生物農藥,尤其是活體生物農藥,在構建生態平衡,提高蔬菜抗病性方面的作用極爲突出。但活體生物農藥需要保證生物菌活下來,才能起到效果。而棚內環境是複雜多樣的,難以保證生物菌等使用後就一定能成活並快速繁殖,尤其是病蟲害已經發生的情況下,土壤中病原菌數量大增,再使用生物農藥效果就難以保證了。

也有很多菜農反映生物農藥使用後效果較差,這主要是由於菜農使用方法不合理,棚內環境不適宜造成的。要充分發揮生物農藥效果,還要注意創建適合微生物存活的環境,如溫度、溼度適宜,不能在直射陽光下,不能與廣譜性殺菌劑同時使用等。

建議菜農從底肥中開始增施生物菌肥,定植時用生物菌劑蘸根或穴施。蔬菜生長期,也要定期衝施生物菌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菌數量,有利於養護根系,提高根系抗病性,減少病害發生幾率。

早發現早用藥 抓住訣竅效果好

根部病害不像莖葉部病害,出現病斑後就可以看到,等到根部病害表現出症狀時,植株根系往往已經大部分甚至全部死亡,再用藥防治就晚了。因此,如何提前發現根部病害,事關根部病害的防治時期,是決定防治效果的關鍵。想要提前發現根部病害,重點應從根系的作用入手,根系就是吸收水分和養分的,一旦根系出現問題,在蒸騰作用強烈的中午前後,往往會出現輕微的萎蔫症狀。通過觀察,若是棚內有少數幾棵植株出現萎蔫,往往就是根部病害發生的前兆,要提早檢查確診。

防治根部病害,藥劑灌根是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一定要掌握合適的方法,否則,不但收不到應有的效果,還會有副作用。灌根藥物選擇要合理,一定要選擇針對性強,並且防效較好的殺菌劑,不要盲目用藥,以免延誤防治時機,同時要儘可能地減少浪費。要根據根部病害的發生部位,選擇合理的灌根方法。莖基部病害直接噴淋莖稈即可;根腐病、枯萎病等則要注意方法,確保藥液到達病部,可以通過挖穴灌根或者專用工具灌根。根部病害可用氰烯菌酯、惡黴靈、普力克等藥劑殺菌,配合甲殼素、海藻酸等促進生根,減少根系周圍的病原菌,促進根系再生。

化學藥劑持效期短,根部病害發生後,土壤中病原菌數量多,要充分發揮生物菌劑作用,提升有益菌數量,辦法有兩個:一是增加生物菌肥用量,病害發生後追肥時可將菌肥用量加倍,但需要保證生物菌劑安全可靠,無激素。二是微生物農藥灌根,如枯草芽孢桿菌、哈茨木黴菌等。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