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9日,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推出了一個榜單《2018年中德人文交流“十大事件”》,深圳衛視製作播出的5集紀錄片《中德製造》入選“十大事件”。這部紀錄片一共五集《基石》、《質量》、《製造者》、《供應鏈》、《雙元制》,從如何提高製造業質量的角度出發,講了中國製造自己的奮鬥,德國製造的經驗,中德兩國製造業和從業人員的合作共贏。

5月9日,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推出了一個榜單《2018年中德人文交流“十大事件”》,深圳衛視製作播出的5集紀錄片《中德製造》入選“十大事件”。

《中德製造》到底講了什麼?這部紀錄片一共五集《基石》、《質量》、《製造者》、《供應鏈》、《雙元制》,從如何提高製造業質量的角度出發,講了中國製造自己的奮鬥,德國製造的經驗,中德兩國製造業和從業人員的合作共贏。

這裏的製造業是冒着濃密泡沫的啤酒。

官宣:我們爲中德人文交流做出貢獻

是歡樂節日裏油滋滋的德國香腸。

官宣:我們爲中德人文交流做出貢獻

是花園裏盛開的啤酒花。

官宣:我們爲中德人文交流做出貢獻

是356年制筆企業裏的色彩斑斕。

官宣:我們爲中德人文交流做出貢獻

是會倒啤酒的機器人。

官宣:我們爲中德人文交流做出貢獻

《中德製造》調性平和、冷靜,沒有高不可攀的重大工程,沒有掌握獨門祕技的行業大師,沒有感天動地的曲折故事,最常見的工業產品,最接地氣的一線聲音,最真實的製造業現狀。中國駐德國大使專門撰文點贊“該片會對中國的製造業發展做出很大貢獻”;國家強國建設委員會委員徐佳賓稱讚該片“平和、明理、大道至簡”。

拋開了“厲害了”風,作爲從民間走出來的土孩子代表,圍觀羣衆的留言也是相當有創意。


官宣:我們爲中德人文交流做出貢獻

攝製組在拍攝過程中不斷劇透,而且用了個與節目毫無關聯的名字——“導演想休假”,大家火速圍觀!其實,這個名字一開始是“導演不想工作”,不小心被領導看到了,於是……

直男標配,裝X必備,《中德製造》怎麼能少得了鋼鐵氣質呢!類似熱衝壓機牀、增材製造、智能產線、工業機器人這樣荷爾蒙爆棚的場景在紀錄片中比比皆是。

官宣:我們爲中德人文交流做出貢獻

這還是個相當鬼畜的團隊。專業資料堆滿了導演的工作臺,文件夾裏稿子改了三四十版,拍攝產線天上地下都有,這些都不算什麼,拉一拉他們的演職員表,導演、配音、攝像、剪輯,都是那麼五六個名字,請問你們是抽籤決定工作崗位的嗎?

不要看他們人少,但作風硬核——製作團隊來自深圳衛視《直播港澳臺》欄目組,做國際時政出身,2015年開始涉足紀錄片,基本以每年一部大製作的節奏出作品,也頻頻斬獲各種獎項。

2018年中德人文交流“十大事件”榜單

兩國高層互訪頻繁,中德關係長足發展

中國積極參與馬克思誕辰200週年紀念活動

改革開放40週年系列活動在德舉辦

“一帶一路”五週年,在德活動精彩紛呈

地方合作結出碩果,旅遊推介精彩紛呈

2018中德人工智能及智能製造論壇在京舉行

中德在漢諾威工博會共話智能製造合作

同濟大學中德學院成立20週年系列活動在柏林舉行

北京歌德學院舉行三十週年慶典系列活動

中國元素閃亮法蘭克福書展

深圳衛視紀錄片《中德製造》開播

評委會

評委會主席

董琦 同濟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評委會成員(按照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班瑋 同濟大學德語系校友

Jing BARTZ(王競) 中西文化項目顧問

Hannelore BOSSMANN(薄涵蕾) 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

蔡琳 漢諾威萊布尼茨孔子學院中方院長

陳壯鷹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丁永健 馬格德堡應用科學大學副校長、德國同濟校友會會長

馮一平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一等祕書

Tobias LANGER(龍易賢) 埃森市伯樂高級文理中學校長

Lutz MAHLERWEIN 前德國電視一臺(ARD)北京記者站負責人

Steffi ROBAK 漢諾威萊布尼茨大學職業與成人教育系主任

阮佳聞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駐德首席記者

王建斌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王洋 上海市曹楊第二中學校長

Thomas WILLEMS(魏思) 同濟大學中德學院德方副院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