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1年(越南神武三年,北宋熙寧四年),越南又圖謀入侵廣西,邕州形勢十分緊張。秋天,邕江洪水浸入州城,城內水深兩丈,公私房屋一律被淹。就在這一年,廣東鈐轄蘇緘出任邕州知州。

1072年(越南神武四年,北宋熙寧五年),李朝李乾德即位,是爲李仁宗。時仁宗僅七歲,由檢校太尉李常傑和兵部侍郎李道成輔佐。1073年(越南神武五年,北宋熙寧六年),沈起因大力主張進攻李朝而被宰相王安石賞識,取代蕭注出任知桂州。他自稱受密旨準備討伐越南,依保甲法點集土丁。繼沈起出任知桂州的劉彝更爲激進強硬。他斷絕越南方面給宋朝的表章,同樣聲稱有朝廷密旨,加緊訓練士卒,甚至禁止了當地與越南的貿易。這些都讓李朝全國上下感到不安,認爲宋將來攻。在此情況下李常傑主張“先發制人”,決定攻宋。

李朝將領李常傑在出徵前就“蘊廟筭之圖”,做好作戰準備,以圖“統軍殲殛”宋軍。1075年(越南英武昭勝元年,北宋熙寧七年)11月,越南大將李常傑和宗亶帶領二十萬大軍,水路並進,悍然發動了對北宋廣西大規模進攻。

爲師出有名,越軍四處張榜宣揚宋朝君臣的昏庸殘暴。越軍連續攻破欽州、廉州。即爲露布(即:《伐宋露布》),揭之衢路,言中國作青苗、助役之法,窮困生民,今出兵欲相拯濟。

邕州之戰

1075年(越南太寧四年,北宋熙寧八年)12月,八萬越南軍圍困邕州城,邕州知州蘇緘便集合並指揮州兵、下屬和百姓中能戰鬥者晝夜戰鬥。欽州城和廉州城,都是在敵兵一到就被攻下了的。邕州知府蘇緘率衆堅守。時邕州兵力僅2800人,後經設法募兵,勉強有4000多人,邕州的守城者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在邕州境內的四個軍寨連續被越南軍攻破之後,北宋的邕州守臣蘇緘把州境內的禁軍和廂軍二千八百人全部集合起來,分別扼守各要害。又募集敢死隊數百人,在邕江上迎擊越軍,殺死敵兵二百餘人,戰象十數只,然後就據城而守。用神臂弓射殺攻城敵軍的人和象,用火箭焚燬越軍特製的攻城用具雲梯和用牛皮做的攻濠洞子等物。前後殺傷敵軍一萬五千餘人,戰象不計其數。

邕州破城

後來,越軍採用了土攻法,以囊盛土,堆積在城牆外邊,待堆達數萬袋時,高達數丈,越軍由土囊蜂擁登上城牆,遂使邕州城在被圍攻了四十二天之後,終於在1076年3月1日(宋神宗熙寧九年正月二十三日)被越軍攻破了。城破之後,蘇緘父子與家人及通判唐子正與入城越南軍展開巷戰,各人身負重傷,唐子正陣亡。蘇緘大喊:“吾義不死賊手!”遂返回州治,縱火自焚。蘇緘及其次子子明、子正,孫子廣淵、直溫等,其家37人於斯役殉國。越南人進入邕州城後,殺吏卒、土丁、居民五萬餘人,他們還把邕州城拆毀,用以填塞邕江。(《宋史》和《東都事略》的《蘇緘傳》等處所載也都與《長編》大致相同。越南後黎朝的史學者吳士連所編寫的《大越史記全書》卷三,也有一段同樣的記錄。)

加上之前所殺的欽、廉二州人,越南所殺獲不下十萬,連一些和尚、道士也不能倖免。越軍在殺死了這些和尚、道士之後,奪取了這些人的牒文。越南的間諜們換上這些人的衣服,混入一些軍事要衝地區去偵察情況。

宋軍反擊

依大臣張方平提議,1075年(越南太寧四年,北宋熙寧八年)12月和1076年(越南太寧五年、北宋熙寧九年)2月宋朝派使臣出使占城和真臘謀求合擊李朝。占城也表示“願以兵助討交賊”。宋朝進攻越南時占城曾“遣蕃兵七千扼交賊要路”。但占城和真臘的牽制並未對戰局產生明顯影響。

1076年(越南太寧五年、北宋熙寧九年),北宋政府發《討越南敕諭》,成立了安南道行營馬步軍都總管本道經略招討司,趙卨和宦官李憲擔任正、副使,燕達充副都總管。同時劉彝和沈起被罷免。沈起被訴“妄傳密受朝廷意旨經略討交州”;劉彝被責“相繼生事”,令越南“疑懼爲變”。宋朝一面調發北方禁軍,一面就地招募,但此時趙卨和李憲失和,宋朝軍事遲遲沒有動靜。因王安石的干預,李憲被撤,依趙卨建議改以郭逵爲正使,趙卨爲副。宋軍集軍夫30萬進入廣西。越軍在破邕州之後,本欲進取桂州,聽說宋軍前來,便開始越將李常傑俘虜的三州民衆交還。郭逵與趙卨分兵追擊並收復欽廉。

1076年(越南太寧五年、北宋熙寧九年)10月,燕達破廣源州(今越南廣淵)並降守將劉應紀。宋軍水路並進,也開始大規模進入李朝境內。宋軍至決裏隘,李軍列象陣阻擊,宋軍持強弩猛射,以長刀砍象鼻,象受驚向後回奔,反而殃及李軍,李軍潰退。宋軍乘勝攻破機榔縣與門州(皆今同登西北)。

宋軍初抵如月江(也作如月渡,如月渡可能是富良江上游一個渡口),遭李常傑襲擊,損失千餘人。但關於這場戰役的史料多見於越南史籍如《大越史記全書》和《欽定越史通鑑綱目》等,中國史籍無相關記載。

富良江之戰

1076年(越南太寧五年、北宋熙寧九年)12月初,進至思明(今寧明東)。爲保障翼側安全,郭逵先遣副都總管燕達攻廣源州(今越南廣淵),迫其觀察使劉紀出降。12月21日,郭逵抵富良江(今紅河),兩軍決戰。越軍戰船四百餘艘在江南阻住水路,宋軍不能渡,郭逵和趙卨便分遣兵將伐木製造發石機攻打。又依燕達建議,暗遣軍設伏山間,逐步減兵,示弱誘敵。李常傑中計,傾數萬衆渡江出擊,宋軍伏兵盡發,步騎合擊,趁其帆折檣摧之際,選精兵乘大筏猛攻,大敗越南軍,擊殺數千。李朝洪真太子和昭文王子戰死,左郎將阮根被俘。

富良江之戰後不久越南郡主李乾德便奉表求和。宋軍由於冒着炎熱進入瘴癘之地,傷亡逾半數,軍糧也盡,雖一水之隔不能再進。宋李兩朝講和。郭逵先將傷病之士撤回,才移師回朝。

富良江之戰後不久李仁宗便奉表求和。其時宋軍疫病流行,死者大半。郭逵表示“願以一身活十餘萬人命”,同意撤兵,宋李兩朝講和。就李朝而言,戰事結束使其得以“保寧宗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