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面對日本的步步進逼,爲改變不堪一擊的中國國防狀況,在全國人民抗日運動的推動下,國民政府不得不加強國防建設。蔣介石首先命令參謀本部次長賀耀祖整頓江海防要塞,要求“寧鎮澄淞各要塞急應修備”,“對於各要塞之修正與改良,以及鎮海要塞與海州地區皆須積極籌務,分期完成”。(《蔣介石對國防計劃及各地工事設施指示文件》,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案。)1932年10月5日,蔣介石又命令軍委會務必於40個月內完成要塞整理工作。是年12月,軍事委員會城塞組成立,統籌修理各要塞和國防工事,並聘請在華的德國軍事顧問參與協助。然而1935年底以前,國民政府國防建設大多停留在計劃和口頭上,絕大部分未付諸實施,僅主要整理修繕了原有江海防要塞。

華北事變後,日本侵華步伐驟然加快,中國工農紅軍被國民黨軍隊追擊轉移到西北一隅,國民黨自認爲心腹之患被解除,遂加緊國防建設,開始投入一定力量。1935年,南京政府開始按照國防線與防區設想構築國防工事。是年冬,蔣介石調集4個師祕密構築蘇州、常熟、嘉興、江陰等地國防工事。

賀耀祖

國防工事構築與防區劃分、戰場建設密切相關。當時的國防工事,根據不同情況分爲三種:永久性工事系用鋼筋混凝土構築而成;半永久性工事系用鐵軌、枕木構築而成;臨時工事則由輕易材料臨時構築。還有的只備置建築材料,暫不動工。國防工事的構築程度是以“首都爲中心,逐次向國境線推進”。(《何應欽部長對五屆三中全會軍事報告》(1937年2月),載《何上將抗戰期間軍事報告》,臺灣文星書店1962年版。)

抗戰前,國民政府構築的國防工事,分沿海與內陸兩部分,其分佈特點是以首都南京爲中心,首先部署沿海和黃河沿線,其次爲黃河以北各戰略要地。沿海與長江方面,南京政府陸續整修和加強在虎門、廈門、馬尾、連雲港、江陰、鎮江、南京等處的江海防工事。其整理主要內容有:配屬高射炮及高射機關槍;整理要塞守備隊;構築要塞之近戰永久工事及各種障礙物;配置水雷;設置遊動重炮陣地等等。(《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編(一)》,第364~365頁。)至1937年上半年,全國共有南京、鎮江、江陰、寧波、虎門、馬尾、廈門、南通、連雲港等9個要塞區整建完畢,擁有炮臺41座,各種要塞炮273門。(《全國要塞現況一覽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案。)長江中游之要塞及守備區工程進展不快。此外,爲加強長江要塞防禦,南京政府從九一八事變以後便開始建造300噸左右的江防炮艇。至1934年分別建成江寧、海寧、撫寧、綏寧、肅寧、威寧、崇寧、義寧、正寧、長寧等10艘,用於長江佈雷及防禦。

淞滬抗戰期間國軍防禦工事

1936年春季前後,國防工事建設全面展開,此年國防建設費也從每年的1400萬元猛增到3000萬元。構築工事計有河南的焦作、博愛、沁陽、道口、修武、鞏縣、洛陽、開封、蘭考、鄭州、歸德、亳縣各區工事;南京東南正面主陣地、南京長江渡河點暨城廂警衛與各地下室工事;寧鎮澄要塞工程的步兵工事;鎮江、蕪湖、江西北岸各區警衛陣地;吳福線主陣地工事;錫澄線核心步兵工事和後方地帶工事;杭州灣、鎮海至象山港之海岸工事;淮海區之海州、徐州、清江浦、蚌埠、魯南各工事。(《陸軍沿革史草稿》第一章第三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案。)1937年6月,又於滄縣、保定、德縣、石家莊等地構築國防工事。到1937年3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前,南京政府在江浙區、山東區魯南陣地和河南區實際構築工事3512個,其中江浙區即佔2264個,約佔65%。據何應欽:《何上將抗戰期間軍事報告》中《對五屆三中全會軍事報告》一文數字計算所得。迄止七七事變前,江浙、山東、河南、晉綏、冀察各區第一期國防工事基本完成,其中南京、淞滬的外圍陣地,吳福、錫澄、乍平嘉、乍平甬、魯南、豫北、豫東、滄保德石、娘子關亙雁門關內長城國防工事均具相當規模。

國民政府加緊國防建設的另一項內容是國防工業建設,它是國防準備的物質基礎。抗戰前中國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極爲落後,幾乎談不上自成體系的國防工業,爲應對日本的侵略,國民政府在兵工生產方面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首先,爲防止戰爭爆發時兵工企業淪於敵手,國民黨着手停辦和遷移多家可能受到戰爭波及的兵工廠。一二八事變後,國民政府即決定遷移上海兵工廠於杭州。而後又決定將上海、華陰、開封、德州、大沽等兵工廠停辦,機器分運金陵、鞏縣、濟南和漢陽兵工廠。原擬在江蘇無錫設立的化學廠也爲防敵襲擊而改建於鞏縣,更名爲鞏縣兵工分廠,1936年完成建廠。1935年後,國民政府又決定將兵工廠向川黔轉移。此年6月5日,蔣介石指示兵工署長俞大維:“凡各兵工廠尚未裝成之機器,應暫停止,儘量設法改運於川黔兩廠,並須祕密陸續運輸,不露形跡。”(《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緒編(三)》第338頁。)這個遷移計劃至抗戰爆發尚未完成。

抗戰中的國軍兵工廠

國民政府的國防建設雖然計劃周密,但進展緩慢,成效有限。由於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從九一八、一二八、長城抗戰直至華北事變,對日一味妥協,甚至不惜簽訂喪權辱國協定,極大地影響了對日國防準備。到了西安事變以後,日本全面侵華已迫在眉睫,國民政府始傾力突擊準備國防,趕築國防工事,惜已爲時嫌晚。況且已完成的國防設施管理混亂,軍事訓練極少,未能達到戰備的要求。儘管如此,國民政府畢竟在準備抵抗侵略上邁出了一大步,在後來的抗戰中,國防工事等國防建設項目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如滄、保、德、石和魯南陣地,即在後來的平漢路、津浦路北段抵禦日軍和臺兒莊會戰中發揮了不同程度的積極作用。抗戰前國民政府的國防準備爲中國抗戰正面戰場的前期作戰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一卷,抗日持久戰局面的形成》,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6年版。

編輯:林小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