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鱼

  邓氏鱼是来自远古时期的一种鱼类,其咬合力能够达到五千千克,被称为是史前咬合力最巨大的史前生物,关于邓氏鱼名字的来历有人说由于这种鱼的化石被发现的时候被称为定是鱼,后来根据音译就叫成了邓氏鱼。

  目前是被认为咬合力最为巨大的史前鱼类,并且是寒武纪时期最为巨大的鱼类,根据考古学家以及动物学家的研究表明,邓氏鱼当时在海底几乎可以说是称霸的地位,是一种处于顶级的海洋掠食动物。 

  上龙

  如果拿上龙的颅骨与鳄鱼的对比,就会很清楚了解:上龙的头颅巨大,颈部短小,长有弯刀般锋利的尖齿,且咬啮起来更厉害,其肌肉的横断面积的比鳄鱼大几倍,因此,上龙的肌肉更粗更强,颚部庞大又有力。一对鳍状肢和形如长鞭的尾巴帮助它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上龙捕食猎物时更是迅猛绝伦。  

  上龙是一种已灭绝海生爬行动物,属于上龙科,生存于侏罗纪晚期。上龙是一种大型掠食性动物,以鱼类、鱿鱼、以及其他海生爬行动物为食。 上龙在正式命名前被称为“妖怪”,在大约2亿—1.45亿年前的侏罗纪,它们是海洋中的高级掠食者。

  上龙是上龙科中最先发现的,这主要是理查?欧文的贡献,他在1841年对这种动物进行了研究并予以命名为上龙。

  龙王鲸

  又称帝王蜥蜴、械齿鲸,是龙王鲸科中的一个属,被认为是现代鲸的祖先,约生活于晚始新世4500万-3600万年前,现已灭绝。目前科学研究发现它的天敌可能是鲨鱼。

  龙王鲸为肉食性动物,体长约为15~20米。龙王鲸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国路易斯安纳州被发现的,刚开始被误认为是巨大的海洋爬虫类,古生物学家从埃及与巴基斯坦发现的化石中辨认出至少存在两个其他的种。

  龙王鲸的骨骼暗示它起源于陆地动物:一双小脚。虽然埃及的化石并不常得到良好的保存,但在一个械齿鲸化石的胸腔找到一团鱼化石。这似乎是它胃内的东西,其中包括几种不同的鱼类骨骸,以及一只五十厘米长的鲨鱼,足以证明:龙王鲸并非性格温驯的动物。  

  沧龙

  沧龙的德文意思是“默兹河的蜥蜴”,是沧龙科的一个属。它们是群肉食性海生爬行动物,拥有巨大的头部、强壮的颚与尖锐的牙齿,外形类似具有鳍状肢的鳄鱼。

  第一具可归类于沧龙的化石,是个破碎的头骨。于1766年发现在荷兰南端马斯特里赫特的一个石灰岩矿坑里发现,当时市内的建筑是使用采石场的石灰岩来建造的。在1822年,威廉?丹尼尔?科尼比尔将这个化石命名为沧龙,以流经马斯特里赫特的默兹河为名。  

  沧龙的身体呈长桶状,尾巴强壮,具有高度流体力学性。它的前肢有五趾,后肢有四趾,四肢已演化成鳍状肢,前肢大于后肢,短粗而有力的鳍肢使它可以在水中迅速改变方向,敏捷大大增加。其尾部达到身长的一半,为宽阔平坦的竖桨状,尾椎骨上下都有扩张的骨质椎体,组成了强力的游泳工具。

  科学家推测,它的行进方式类似于现代的鳄鱼在水中的游泳方式,尾巴像鞭子一样左右摇动,最高速度可能达到30英里/小时。这种游泳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快的速度,但是不利于长时间的高速追逐,因此,沧龙是利用隐匿与爆发力猎食的好手。

  古蜥鲸

  械齿鲸是一种肉食性鲸类,身长18米,是大白鲨身长的2倍,这是一头雌鲸体重20吨,很难想像它的祖先是一种个体很小、身体披毛生活在树上的哺乳动物。

  最近发现的化石告诉我们,一些陆生动物是如何在始新世时进化为海生鲸鱼的。在仅仅2000万年的时间内,体长2.4米在水边以鱼为食的能行走的哺乳动物就发展成了今天这样大小和形状的鲸鱼。  

  梅尔维尔鲸

  梅氏利维坦鲸是利维坦鲸属中最大的物种,是一种在南美洲发现的一种中新世时期的已灭绝的齿鲸。利维坦鲸的种名是以《白鲸记》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名字命名。目前样本只有一个头骨,科学家推测梅尔维尔鲸长17米-18米。  

  唯一的头颅化石长3米,牙齿长36厘米,全身估计长13.5-17.5米。体型与外貌与现代抹香鲸相似。但与现代抹香鲸只在下颚有具功用的牙齿比较,梅尔维尔鲸两颚都长有牙齿,而且比现代抹香鲸的牙齿大得多:是现存最大的鲸齿。他们据信是积极的掠食者,可能以须鲸为食。

  但2013年发现了一颗长达40cm的蕉形肉食鲸齿,所以可能存在比梅尔维尔鲸更大的肉食抹香鲸,或者梅尔维尔鲸可以长得更大。

  剑吻鲨

  剑吻鲨生活于白垩纪时代。它们的外观与现存的欧氏尖吻鲛非常相似,故有学者将欧氏尖吻鲛重新分类在剑吻鲨属中。但是,大部份的鲨鱼专家均认为它们有足够的分别来成立另一属。剑吻鲨有时被称作魔鬼鲨,它的大鼻子当然也与这个名字相吻合。

  这种拥有蓝色鱼鳍片和强韧皮肤的鲨鱼是最罕见而且最难以捉摸的鲨鱼之一,而且没有人真正了解它拥有长鼻子的原因。长鼻子在捕捉猎物时特别没用,或许它可以帮助鲨鱼探测电信号。  

  白垩刺甲鲨

  白垩刺甲鲨是顶级海洋掠食动物,被称为“白垩纪的咽喉”,大小与现在的大白鲨相当。它长达7.6米以上,尾巴占身体的一半长,它同时用起伏的身躯和像鳍一样的脚游泳,敢于攻击各种大小的沧龙,跟现生大白鲨敢于攻击小型海狮或海豹的情况相似。  

  平均能长达15至18尺, 跟现生的大白鲨的身型相仿,这时期大量白垩纪鲨鱼仅从牙齿化石得知。相反,不少白垩刺甲鲨的完整椎骨化石已被发现,这惊人的化石发现包括了脱节的椎骨化石串及弓型的上下颚,提供了一个生动的鲨鱼长度及嘴部的宽度。

  值得注意的是,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至少属于白垩刺甲鲨已矿物化的皮肤---带有齿状的皮肤化石 。

  帝鳄

  帝鳄化石是在尼日尔的撒哈拉沙漠发现。第一个帝鳄的牙齿与鳞甲是在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发现,由法国古生物学家艾伯特?拉伯发现。直到1964年,地理学家发现其头颅,并引起菲利普?塔丘特的注意。他带着化石回到巴黎,头颅由France de Broin检验。

  在1966年,他们正式地将这种动物叙述、命名,学名为帝鳄,意思是“肌肉-鳄类-帝王”。  

  滑齿龙

  滑齿龙是一种海洋爬行动物,在侏罗纪晚期,它们粗壮的身影在四片中等大小桨鳍的驱动下四处游荡。滑齿龙的长颚里满部尖锐的牙齿。滑齿龙的鼻腔结构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气味,这样滑齿龙就可以在很远的地方发现猎物行踪。  

  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齿龙一生都在水中度过,因此它们也是卵胎生动物,喜欢在浅海域产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