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康有为,这对亲密无间的师徒,为何终会走散?

文/廊外何处不识君

进入近代后,国家的形势已经唤醒了越来越多的国人,一些文人也想着为国家贡献一些力量,虽然他们不能在战场上厮杀,但是他们也希望用思想的力量来扭转局势。

在当时随着世界的大门被打开,中国逐渐流入了不同的思想,人们也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在物质变化的冲击下,思想也发生着改变,在寻求救国的路上也出现了各种派别。

在当时最流行的思想就是维新了,在康有为面圣之后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肯定,这无疑使一个好的契机,他顺应局势向皇帝提出了变法维新。

虽然的到了皇帝的支持但是力量上还是有限的,况且中间力量也很薄弱,在那时的中国有文化的人还不是很多,想要获得一些高等学者的支持是何等的困难。

当时的康有为在学术和思想上有了一些名气,他懂得学习西方的思想,针对国家情况提出的思想也逐渐得到了更多的人认可,在朋友的推荐下,梁启超见到了这个思想先进的学者。

梁启超年少时就已经显示了不同于常人的聪慧,他在没有成年时就已经在考试中成了举人。或许是对当时考试制度的失望,又或许是将心思放在了变法上,康有为在考试失利后就没有再去追求名次。

实际上梁启超应该是在在康有为之上的,在没有见到康有为之前他也认为自己与他也是不分伯仲的,但是在见面后谈话的几个小时里,他就被这位学者的思想和个人魅力所征服了。梁启超决定做他的学生,让自己也能够加入这一场变革中,而也是因为这一件事提高了康有为的知名度。

原本以为自己的变法计划能够展开的康有为失望了,他忘记了在皇帝的支持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阻碍,不光光是慈禧,如果想要按照原本的思想寻找变法的路径,那么他将要面临的是与整个朝廷作对。

当时的局势让他对自己期前的思想产生了否定,要不要先向清王朝妥协呢?而在跟随康有为之后,梁启超逐渐被当时先进的西方思想感染,在国家危难的形势加剧下他却越来越看清现实,他认为只有推翻就得统治彻底的改变现状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

但是在内外双层打击下,这种愿望想要实现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康有为逐渐在打击和困难中寻找妥协的道路,而且当时慈禧还下令要捉拿他们,朝廷中也很少有支持他们的力量,没办法迫于形势的压力,康有为选择保留皇位,向英国学习。

而另一方梁启超公开支持共和,两个人的思想出现的裂缝,梁启超有向自己的老师提起过自己的想法,也想告诉他这条路才是当前的正确道路,但是康有为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两个人只能走上了了不同的道路。

由于两个人思想不同了,在主张上肯定会有不和,在前期两个人也曾公开争吵过,但是为了国家大局,两人在中国思想界都是举足轻重的人,公开争执对国家对自己都没有什么好处,彼此也只能放下隔阂了。

虽有期间有朋友想要缓和两人的关系,也做过多次努力都没有成功,而在康有为晚年患病之后,梁启超他很关心他的病情,常常向朋友打探他的病情。

在康有为去世之后更是亲自去参加老师的葬礼,宣读老师的一生,肯定他前期的成就。虽然两个人在后来的思想道路上走散了,但是梁启超依旧将他看做自己的老师。

相关文章